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感慨很深。她说自己很害怕,无论跟儿子说什么,他都反应平淡!虽然儿子只有10岁,但是看她的眼神都冷冷的……有一回,这位妈妈发烧了,本应该需要别人照顾,可是儿子放学回家,不仅对生病卧床的妈妈不闻不问,还开口就说:“你饭做好了吗?我饿死了!”儿子完全没有把家人放心上,只想着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让妈妈既心寒又无奈。
这位妈妈感叹道:“为什么我养了一个空心人的儿子!”是啊,养儿育女,父母耗尽了无数心力,没成想,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恐怕换谁都不好受。而像他这样的“空心人”孩子,其实很多家庭里都有,只不过父母尚未发觉。这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内心却无比匮乏和空虚,仿佛一具“没有心”的机器人。
“空心”的孩子,丢失了什么?好好的孩子,怎么会没有“心”呢?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真是如此。
1)感情冷漠,缺乏同理心
网上看到过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给他买手机,大庭广众之下暴打母亲。男孩薅住母亲的头发,挥舞着手臂,拿拳头疯狂地砸向母亲的头,其残暴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连对待自己的母亲都能如此凶狠,不知他的内心变质成什么模样。孩子的情感和感恩之心被啃噬一空,缺乏同理心和爱人之心,眼里只剩下物质、贪欲和自己的需求。
2)失去情绪感知力
很多朋友吐槽过,平日跟孩子几乎零交流。孩子放学回家后,除了低头扒饭,就是“嗯,好,是”的回应。他们经常面无表情,不笑也不生气,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一个人躲起来。他们对待事物异常冷静,情绪很少起伏和变化,仿佛在心里包裹上了一层隔膜,隔绝了快乐和痛苦。
3)没有主见和目标
孩子每天忙于学习,补习知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但是却并不知道,这一路的奋力奔跑,到底要去向何处。他们只知道低头赶路,却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网上有个“985废物小组”,在考出了高分和迈入名校大门之后,他们还是感叹自己像“废物”一般,一事无成。
这种被动地受外部力量驱使的学习,让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内心的热爱是什么。
4)自我价值感低
在孩子心底,缺乏对自我的认同,常常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无所谓。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负面评价的家庭环境中,遭受到挑剔、批评甚至是语言攻击,他们变得很自卑、自我束缚、自我贬低。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被不断打压,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自我越来越萎缩、渺小。
孩子的心,为什么会丢失?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经在讲座中指出:“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虑。”
当父母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社会上的挑战和变化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映射到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就是不停地包办、加码、挥起鞭子赶着孩子前进。而事实上,孩子的身心都是遵循阶段性和顺序性的,被强迫着拔苗助长后,会导致身心和能力的断层,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无助、迷茫。
一个“空心”状态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的焦虑催生出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所谓“真自我”,即围绕自己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而“假自我”,就是围绕他人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
如果一个孩子处处讨好父母,以父母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假自我”。他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和意志,终生都困顿在父母的意愿里。这种困顿和迎合,导致孩子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力,模糊了对自我的感知,造成了“空心”的个体。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他背负的使命,是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下,发展成内心丰盈、独一无二的自己。父母的责任不是绑架这个灵魂,而是要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要心怀感恩、懂得关心他人,成为有责任感的人;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爱自己;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并坚定而炽热地追逐。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这些品格和智慧,在尊重和自由的滋润下,内心丰盈滚烫,绽放自己的生命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