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儿童具有哪些显著的生理特点?什么样的养护方式更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并不是现代医学才有研究,我们的祖先经过上千年的观察和实践,对此早有很多总结和论述,可惜现代人对先辈古老的智慧反而变得非常生疏和陌生,甚至很多人会觉得,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早过时了。
可是,大家是否想过,人类虽进化了几千年,但人体结构和脏腑功能却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祖先用无数代人积累和验证出来的经验和知识,真的全都无用吗?
从今天开始,我们尝试摘取古代一些著名儿科典籍的经典内容分享给大家,值不值得借鉴,大家不妨自己去尝试、观察和思考。
先给大家看两段古人育儿的总原则:
《乳子护持歌》养子须调护,看承莫纵驰;乳多终损胃,食壅则伤脾;衾浓非为益,衣单正所宜;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明 李榳
《医学入门》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及要背暖肚暖足暖,要头凉心胸凉,亦至论也。——宋 陈文中 《陈氏小儿病源方论》
这两段说的是儿童日常养护中最重要的吃和穿的原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人的穿衣之道。
新手妈妈们经常觉得迷惘,要怎么给孩子穿才合适?总说要三分寒,那什么是三分寒?我们今天就试试来分析一下。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汗无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比如我们如果摸到孩子的腋下是涩手的,没有水,那就是微微有汗;如果摸他腋下,再捻我们的手,像没摸以前一样滑,那就是无汗。
我们看孩子穿衣合不合适,可以先摸后背,如果后背涩手,那就是有汗,就不用再摸腋下;如果后
背不涩手,摸摸腋下,如果涩手那是有汗;如果腋下摸上去,手的湿润度没有变化,那就是无汗。穿衣的时候,穿到孩子腋下微微发涩就可以了。
后背可以无汗,腋下微微发涩,差不多是刚好的穿衣准则。
当然这指的是平时健康状态时的参考标准,生病的时候,出汗情况会随病情变化,比如发烧了,可能怎么也不出汗,就不能用这条去衡量了。
再看看更细致的原则。
要背暖肚暖足暖,要头凉心胸凉。
“为什么背要暖”?大家都知道脊椎里面有脊髓,是大脑和身体信息沟通的通道。脊椎深层有督脉,脊椎两侧各有两条膀胱经,五脏六腑的腧穴都在膀胱经上。腧穴是五脏六腑跟脑联系的枢纽,五脏六腑的信息通过经络传达给脑,经过脑处理分析之后,大脑再发布指令,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所以背部历来就受到古代医家的重视。背要暖,如果寒气侵袭到背部的督脉或者膀胱经,局部的气血受到阻滞,就会产生信息沟通的障碍。寒气一吹,血管经络一收缩,应该传达的信息没有传达,应该下达的指令没有下达,五脏六腑就会混乱,所以要注重背部的保暖,尽量不要让它受风寒。
其次要肚暖。我们的消化道消化食物的时候需要温度,肚子吹了风之后,消化食物的温度达不到,就容易拉肚子,或者用中医的话来说会完谷不化,吃什么拉什么,大便里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所以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古代孩子们经常都会穿个肚兜,护住肚子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还有足暖。寒从脚下起,喜欢中医的朋友会知道膀胱经的全称叫太阳寒水,它正经过我们的脚外侧,同气相求,寒气也喜欢从这里进入人体,所以注意脚的保暖可以减少受寒几率。
要头凉。大脑为诸阳之会,热量高了大脑就容易不清醒,不要让它太高温。
心胸凉。中医讲的心,是有形无质的东西,它确实存在,但看不到,心藏神,神就在这。心是阳气发动的地方,要保证它的清凉。它原本阳气太盛、不能让它过热,所以古人给小朋友戴长命锁,玉石或者金属的,来帮助这个地方散热。
另外,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
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明 万全《小儿初生养护门》
“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厚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实为确论。”——元 朱丹溪《格至余论》
这两段话其实讲的是民间习俗给小男孩穿开裆裤的理论依据,放在现在很多妈妈会嫌开裆裤不卫生,但我们仍然可以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裤装。
下体主阴,人肚脐以下部分,是阴气所主。什么道理呢?
人身上最容易热的地方是头,头部的气血带着热气往下降,降到会阴穴,气血在会阴穴冷却了,再带着这个冷却的气血往上升,供给脑。
如果脑得不到降温的话,就要死机——惊厥,这和电脑是一样的道理。降温全靠我们肚脐以下的部分,下焦的肾来进行,心肾要相交,这是中医的理论。心主火、肾主水,这个心火一定要进入到水里去冷却。肾水(下)是北方寒气,可以冷却南方心火(上)。小儿阳气盛的火,要靠肾水来凉。肾,是补充物质能量的重要来源。这个地方需要凉和冷,因为他本来的属性就是北方,自然的属性就是这样。
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因为阴本来就是向下的凉的,阳是热的、暖的。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
如果在肾水里,下体的温度过热的话,这个冷却工作就做不好。下体温度高了,心火再降下来的时候
就得不到充分的冷却。心肾交通工作就会出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运作和发育。
孩子小的时候气血旺,阴常有所不足。
要养好阴,下体需要保持寒凉。尤其是小男孩,不能热着小丁丁,对将来的生殖能力会更有好处。
当然保持寒凉不是说要冻着孩子,只是下身可以比上身穿得再薄一点。比如说,上身穿了件秋衣加外套,下身再穿一条裤子就可以。大致上,下身可以比上身少穿一件。
上面讲的是儿童穿衣基本原则。那么
我们再看看古人于四季之中是怎么具体给孩子穿衣服的。
凡儿于冬月须着帽项之衣,夏月须着背搭,
及于当脊,衬缀一重,以防风寒所干。凡儿于春时,不可覆头裹足,致阳气不得出泄,则发热矣。——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这两段说的是:小儿冬天要穿有帽子和领子的衣服,夏天穿有背搭的,可以在脊柱地方多缝一层布,以免收风寒的侵袭。到春天就不要再“覆头裹足”了,因为头部为六阳之会,要保持清凉,以免捂阳发热。
来看两幅佐证图:清代绘本《清平乐事
图》,画的是秋季的景象,大家可以看到在图里的小儿秋冬天的时候都戴着护住颈后的帽子:
还有这幅清代《岁朝欢庆图》里也是:
与风相关的很多重要穴位:
风池、风府、风门、翳风、秉风都在我们的头项肩颈这一块,有意识地保护好这一块,充分符合内经里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
反观现代人,秋冬白天不会护住脖颈不说,晚上为了凉快、透气,经常室内开着暖气,然后打开窗户睡觉,让贼风乘着人睡眠中抵抗力最低的时候悄悄潜入。
“风”为百邪之长,这样给它大开方便之门,让它能轻易进出你的“身体”,真的好吗?
其实古人对风邪的重视不光表现在给孩子穿衣上,比如宋代的刘昉在《幼幼新书》里说到:“儿母乳儿,三时摸儿项
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
▼儿母乳儿,三时摸儿项
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
——宋 刘昉 《幼幼新书》
作者认为:孩子日常养护,需要常常留意
风池这个部位。当父母的可以每天多次,经常摸一摸小儿脖子后的风池穴,如果发现发热厉害,就进行按摩、热敷、吮痧,能够出了身微汗就好了。
现代我们在应用时发现,其实不局限于风池,如果是发现孩子有受风的迹象,比如有鼻塞、流涕,可以捏捏脑后及肩颈上的风池风府风门这些穴位,如果孩子痛得躲,表示受风的可能性大,多揉揉,揉至不痛,往往风也就解了。
特别注意如果孩子已经有发热的情况,风池、风市这两个穴位因为在胆经上,胆经气息为少阳相火,如果采取揉法,容易调动相火让热更往上窜,可能引起体温升高,没有把握的家长,在孩子发热时不建议揉这两个地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