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还是想谈下阅读和读书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我们可能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看微信,微博,查资料,解决问题的时候搜索网页,读技术资料,查参考书,这些都是阅读的过程,但是却不能算作读书的过程。
对于读书往往更加强调两个概念。
其一首先是一本书,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其次是这个读字,读书的读更加强调了阅读过程的系统性,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是带着问题读还是兴趣读,最终读完后都希望对书籍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而这两点正是读书和阅读两者最大的区别。
互联网和电子出版物的普及,网络阅读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配合手机端APP的移动阅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仍然最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纸质书籍本身除了在携带和移动性上有缺陷外,其余的在阅读本身的体验,手脑眼睛的协同体验,批注便利性,翻阅跳转等各个放都超越电子书籍。在空闲的时候,泡上一杯茶,拿起一本纸质书籍翻阅,如果还能够有阳光沐浴,那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体验。
从年初到现在,今年认真系统读完的书应该在10到20本书,在前面几年自己的阅读重点往往都是人文艺术和历史方面的书籍,而今年的重点则是偏云原生,微服务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类书籍。同时在写作自己的思维框架书籍的时候兼顾阅读了大量的思维类书籍作为相关知识的一个补充。
当然有些书籍自己基本每年都会阅读和翻看,特别是《金刚经》相关的书籍,相关的很多版本都已经购买阅读,并相互印证,不时地翻看。
对于我阅读的书籍而言:
不管是哪类书籍,需要的都是兴趣和专注坚持的精神。一本书你要能真正认真读,读进去并思考和实践,一般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利益和问题驱动,如专业类书籍,这类书籍读了能够提升你自己的技能水平,然后逐渐体现到你的工作待遇和薪酬上,对于这种书籍只要有了这种意识,那么阅读就变成一种积极主动行为。
一种是自我兴趣驱动型,对于修身养性类往往大部分属于这类情况,这类书籍读了更多的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艺术文化水平和各种通识能力。读前往往并不会有太强的功利性,读完了就能解决自己什么问题,或者说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只有循序渐进,但是如果能够长久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自己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提升。
阅读使人充实, 会谈使人敏捷, 写作使人精确, 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习和阅读, 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兴趣驱动的阅读。不管是哪类书籍,在世界读书日谈读书,那么首先是你要真正喜欢上阅读,即使是从打磨时间的小说开始,先逐渐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
而读书这种习惯的重要性至少会体现在如下两点上面:
在互联网时代,虽然阅读更加便利了,但是读书本身却受到更加大的干扰,这也是为何还要单独谈读书的原因。互联网时代知识在爆炸式的增长,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却没有太多增长,反而使我们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大。在这种极大的干扰情况下,我们变得越发没有了耐心,就像播放视频一样,我们随时都在想着跳跃和快进,结果到了最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我们必须正视如何安静,系统阅读这个话题。
读书本身是个人学习和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即每个人的精神食粮。
首先是书籍往往是对某一个知识域的系统化总结和整理, 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个是其它很多学习方式所不能具备的; 其次书籍本身的载体是文字和少量图表, 而文字是阐述事实, 描述情感的最朴实方式, 而文字本身有其魂, 有其味, 细细的品味和揣摩, 此情此景跃然纸上而愈发生动。
对于读书本身,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接受别人的推荐和建议,但是越到后期越是需要自己基于兴趣或专业领域主题进行自主选择,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要能读好书,首先就要有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书的能力。
这种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阅读。一本书即使再畅销,再被媒体吹得天花乱坠,但是你当前所处的环境,你已有的知识架构和书的内容不匹配,那么你买来阅读就无法吸收,自然对你就没有价值。因此在这点上,希望每一个读书的人都不要盲从,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
读书之功用一方面是指导实践, 一方面是自我内在修炼, 而指导实践本身又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读完的理论直接指导实践, 一是通过读书来体系化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 这两者缺一不可, 方能够形成持续改进的学习提升。 而对于内在修炼本身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内在德行修养能够潜意识地体现到外在的待人处事上, 一方面是在个人独处时候能够体会到那份难得的宁静和淡然。
读书本身也有深度和广度,对于拓展自己知识广度方面的书籍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要了解清楚大脉络;而对于深度方面的书,则需要精读和反复阅读,或者说采用检视或主题阅读的方式系统分析和对比,不断归纳和总结提炼,并和自己实践过程印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所提升。
构建自己的阅读系统本部分为知乎相关Live收听后的关键点记录。
整个live里面不仅仅是学习和阅读态度层面,更多的是核心方法逻辑,如果平时在阅读和学习方面没有做为太多思考和总结的可能感受不到分享的价值,但是只要平时真正在阅读方法,在学习和实践,在个人知识管理和思维方面做过总结的更加容易感受到此次分享内容在1小时以内真正抓住阅读和学习的一些核心。
信息爆炸,但是知识并没有爆炸
知识是有用的信息,虽然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但有用的信息并没有增加多少,10本书里面能真正称得上好书的可能也就1到2本,那问题就变成了如何甄别好书和有用的信息。
注意对当下的你最有用的书就是好书,豆瓣和他人推荐都只是参考。
读书贵在精读,随便翻翻的书往往根本没有读的必要
读书要精读,一遍不行就要读几篇,真正抓住书的核心内容。一本书首先应该看目录,目录结构逻辑都不清晰很难真正算得上好书,其次泛读内的小章节,以分析评估是否真正适合你。
我个人认为,一本书往往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构呈现,就如前面讲的当我们章节分类都结构清晰了,并不能代表就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往往就是在讲一个故事或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那我们的各个章节之间是否能够根据这种动态的故事线索完整的串联起来,既由浅入深,又层层递进,读者能够围绕这种线索逐步的深入,走入书营造的完整小世界就相当重要了。即一本书不仅仅静态结构完整,动态行为呈现又将静态章节完整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达到这点那就是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
上一篇
浮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