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17年以前,我去深圳参加一场培训课程,是关于组织变革方面的。

刚上课,老师让大家先说自己最大的困惑,我第一个举手,“我想知道,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变革?

之所以急着提问,因为当时我在美的,看到的变革既多又快,而且有些变革带来的存货损失、人员流失等负面影响,让我觉得挺痛心的,“如何成功进行变革”这个问题已经在心里问过很多次了。

我还记得那位老师的回答,“变革不能太随意,由于影响面大,要在变革之前精心策划,才有可能成功。”

我到现在对于“变革需要精心策划”仍深以为然,只是随着后来阅历的丰富,推动和参与变革次数的增加,发现有些变革不是不想精心策划,而是难以精心策划,而且还看到一些变革,简直就是“变了再说”,居然也能干成,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那么,对于重要的变革来说,精心策划要精心到什么程度?

什么情况下,又不要考虑过多,可以变了再说呢?

直接给出我的结论:

精心策划,但不追求面面俱到。

变了再说,敢干还要抓大放小。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1—

精心策划,但不追求面面俱到

我在这些年投身管理咨询的过程中,帮助不少企业开展变革,但有一家企业让我觉得挺惋惜。

他们是一家上市公司,老板变革的决心非常坚决,也邀请我在他们企业做了几次分享和培训,高管团队也都认同“再不变革危机更大”,应该说变革的方向和氛围已经形成。

但是具体的变革方案,却迟迟不能确定。

因为老板要求,没有完全想清楚之前,不能轻易动手,一定要有非常明确且明细的任务计划和内容。

就这样,方案做了一稿又一稿,讨论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到了第15稿的时候,任务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但是大的方向上却又推倒重来,回到了最初的方案。

过程中,老板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单独写一张纸,上面列出了他所想到的一些问题,问题数量通常在20个以上,最多一次达到37个,每次都要求把这些问题全部考虑进去。问题的数量如此之多,可想而知会涉及到各种细节,例如异地员工的社保转移、供应商未完成订单的物料清理等等这些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更多问题又要不断增加和调整,除了变革的方案和内容在不断改变以外,真正的行动并没有开展起来。这个过程持续了接近一年,员工早就失去了变革的激情,大家也不清楚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即使中间有一些工作在推动,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改善而已,和变革关系不大。

最终的变革,不了了之,无疾而终。

变革确实不是小事,值得精心策划。

但是想要在变革之初,就追求完美、追求细节、追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变革在很多时候,就是顺着前面的一点微光,不断寻找前行道路的过程。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不是我们看得不够清楚,也不是我们想得不够充分,而是变革所面对的未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只要大方向没错,只要代价还能承受,变革的路上就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也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平衡。

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丢掉了几件行李、带起了多少泥巴,就先随它去吧,没必要为了几件行李或几点泥巴,就一再停下车来。

我当年在美的为了变革中的一些存货损失和人员流失而痛心,就是因为过多关注了细节和问题,而没有看到“确保车轮滚滚向前”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2—

精心策划,要到什么程度?

有人会说,“精心策划,但不追求面面俱到”有一定的道理,但既然是精心策划,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总得有个度吧。

对于变革来说,策划到什么程度就算可以了呢?

我认为至少做到三点:大方向明确、主路径清晰、新对策具备。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大方向明确

美的1997年进行分权式的事业部制改革,是不是已经把后面的细节都想清楚了再做呢?

显然不是。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就是, 美的《分权手册》在实施一年后,才出台《信息报送规范》,这是为了弥补分权之后的管理透明化,避免由于分权导致失控。

这说明美的当年,进行分权事业部制改革的大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并不会因为缺乏《信息报送规范》这类细节而犹豫不决,更不会因此在大方向上摇摆不定。

实际上,即使是和事业部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分权手册》,也不是与变革同期形成的,而是在1998年,滞后了近一年时间才正式发布。

但这又怎样呢?并不影响变革的大方向。

所以,我们对于变革的精心策划,首要在于明确大方向,只要大方向明确了,其他的细节在过程中都可以逐步完善。

当然,每个企业每次变革的大方向可能都不一样,是集分权管控机制的调整,抑或是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还是经营模式的转型,确实需要深入思考和精心策划。

主路径清晰

攀登珠峰可以是大目标和大方向,但是从南坡上还是从北坡上,就注定了不同的主路径。

企业变革在精心策划的时候,同样要把主路径清晰呈现出来。

方洪波于2012年执掌美的之时,不遗余力地推动了重大变革,如果说他提出的“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是大方向的话,那么“3年时间做好产品提升经营质量、3年时间从家电三强脱颖而出、3年在全球家电业占有一席之地”的“333战略”就是主路径。

为了让主路径更加清晰,在产业发展思路上,重新定义了核心业务、成长业务、新业务;在具体保障上,聚焦在研发投入、流程变革、文化再造、人才引进四个方面。

清晰的主路径,需要在精心策划下完成,从而让参与变革的人员知道,我们将要奔跑在什么样的道路上。

特别要提的一点是,这里的清晰,指的是“主路径”,而非提前设计好了每一条路径、每一次配速、每一个奔跑的姿势。

只要主路径清晰地通往大方向,就是精心的策划。

新对策具备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老方法也不会产生新结果。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所谓变革,就是要改变旧的做法,采取和原来不一样的对策。否则,只是重复过去的话,还谈什么变革呢?

因此,针对主要的困难和重大的问题,变革就需要具备一些新对策。

仍以方洪波2012年推动的变革为例,美的先后开展的632项目、MBS项目、T+3模式都是前所未有的,包括“三个一代”的研发模式、“5全5数”质量管理模式、全面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等等,都是变革过程中不断推行的新对策。

估计有人会问,这些新对策都是变革之初就精心策划好的吗?

对于新对策,我们能策划到哪一步?

实事求是来说,不论哪种新对策,不论别人用得有多好,对于变革的企业来说,在初期都是处于雏形阶段。

所以,我这里讲的是新对策“具备”,而不是“完备”。

关键在于“有”,而不在于“全”。

从当时的实践来看,美的高管特别是方洪波本人,通过大量的对外学习、引进、改造、推广并坚持不懈,种种新对策才得以内外结合、不断深入、逐步完善。

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不论是雏形阶段的新对策也好,还是暂时还没有更多的新对策也罢,不要重复无效的老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哪怕只有一个新对策,只要认为有效,就可以先推动起来。

一个有效的新对策,胜过十个无效的老方法。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3—

敢于变革,但绝不蛮干

经常有人问我,美的变革的频率次数是怎样的,我说美的每半年做一次变革是常规动作。

这时候就会有人表示非常惊讶,忍不住说“变革这么频繁啊!”

不过,美的还不算最频繁的,因为我还见过有的企业,一年内做了4次大的组织变革,也就是平均3个月调一次一级架构,再加上一些小的调整,当时关于组织变革的文件隔三差五就在OA系统发布,但大家已经变皮了,不怎么看了,反正看完没多久又会变。

出现这种情况,老板自己说是因为“既强调变革、又强调执行力”,但我几次沟通下来终于搞清楚了,这是因为老板内心认为“先变了再说,也许管用呢!实在不行,大不了再变回去。”

这种“变了再说”,往往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是完全没有策划的变革,更谈不上什么精心策划,可以说就是在蛮干。

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不少骨干看不到公司变革的方向,干脆用脚投票,剩下的人也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我主张通过变革营造一些危机感,但不主张因为变革导致所有人无所适从。

我反对面面俱到的只想不干,更反对想也不想的直接蛮干。


—4—

变了再说,要抓大放小

不少客户在和我谈到变革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不是不敢变革,有时也想先变了再说,但是很担心变革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却带来了十个八个新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变革一定会带来新问题,关键不在于老问题和新问题的数量,而在于问题的层次。

比如说通过某次变革,解决了某个部门的员工晋升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其他部门员工的晋升不平衡、不合理的问题,这种同一层次的问题,减少了一个,却增加了多个,就是错误的做法。

但是如果通过组织变革和激励体系的改变,解决了当前组织的活力和机制问题,即使有些骨干人员由于没有位置而流失、管理费用出现一定上升、有些合作伙伴质疑等等,也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随之而来的这些问题,和组织的活力机制问题不在一个层次上。

抓大放小,如果大问题能解决,就不怕小问题多,就可以变了再说。

变革的“精心策划”与“变了再说”

变革或不变革,问题都不会减少,希望我们总在解决更高层次的新问题,而不要总和老问题原地打转,更不要被小问题缠住,而不敢对大问题下手。

最后的话:

变革总是不容易的。

因为我们要做不一样的事情。

面对变革,希望我们都能做到:

精心策划,但不追求面面俱到。

变了再说,敢干还要抓大放小。

关于企业变革,你还有什么更多的想法吗?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