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中医学讲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下)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脏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密切联系、协调。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会有多脏器参与,而一个脏器又有多方面效能。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体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一)脏与脏
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是气和血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送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有好发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肺气的输送也需血为载体,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引起血行异常,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2、心与脾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若脾气虚弱,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3、心与肝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联系,例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
4、心与肾常体现为心肾相交。心属阳,居于上,性属火;肾属阴,居于下,性属水。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5、脾与肺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相关。脾气散津,充盈于肺,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促进脾气的健运,脾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主要作用。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引起脾气虚弱,造成脾肺两虚之证。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不健运,聚湿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6、肝与肺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互相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要意义。病理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时,会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症状。
7、肾与肺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动方面关系密切。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对于水液的输送和排泄起重要作用。当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或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尿少等症。在呼吸上,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或肺病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
8、肝与脾在气机的协调和血的运行两方面。肝气正常疏泄,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顺达。肝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失疏泄,常阻脾的运化,而引起脾不调的病症;脾虚化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出现肝脾两虚之证。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9、脾与肾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而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脏精气有赖水谷精微的滋养。因此,脾肾之间相互资助和促进,在人体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
10、肝与肾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帮助,肝、肾之间关系密切。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肝火炽盛或肝阳化火,可下动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付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脏与腑
腑属阳,阳主表;脏属阴,阴主里。脏腑之间主要是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来实现的。
1、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络属关系。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除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象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小肠实热症。
2、肺与大肠也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大肠转导功能正常,粪便排出通畅;也利于肺气的肃降。所以肺气虚弱可引起排便艰涩;肺气闭塞,失于清肃,亦可见大便闭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肃降,而见胸满、喘咳等症。
3、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送。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饮食水谷才能不断地受纳下行而继续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得以上输以营养全身。胃属阳,喜润恶燥,润则胃中阴液充足,功能正常;脾属阴,喜燥恶湿,燥则水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这样,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胃间亦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妨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而见腹胀、泄泻等症。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决定人体营养状况的关键,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概之为胃气。临床上无论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衰;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很注重保养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肝与胆通过经脉的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胆附着肝叶间,所藏胆汁由肝分泌而来,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的功能失常,胆汁郁滞不通,也会殃及到肝,所以临床上往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
5、肾与膀胱之间通过经脉的联系表里。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主要靠肾气的作用。由于肾气的开合,能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贮存而不外流,当贮存到一定量时会及时排出。膀胱的排尿功能正常,有利于肾对水液的调节。若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度,就会出现尿闭、尿少或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腑的功能与过程

腑与腑之间的生理功能虽各有异,但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代谢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通过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渗入膀胱为尿液而排泄;浊者为糟粕,下注于大肠,经转导变化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在这过程中,胆腑排泄胆汁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总司气化,推动水谷的转化和津液的运行。六腑的主要功能特点是转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藏别论》),综合其作用,如《灵枢、本藏》所说:六腑者,所以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总之,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它们之间都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皮的运化,除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所以,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