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无心插柳柳成荫?调脾胃却治好了高血压

昨天来复诊的一位患者中,主诉不是治疗高血压,结果经过两个周的治疗,血压出现了下降,已经趋于正常。

所以这真的是蛮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治疗高血压就必须被血压牵着鼻子走吗?

门诊情景再现:

患者,男性,56岁,他的问题就一个,总是想呕,控制不住的那种。

郎中脑袋里出现了几个候选——吴茱萸汤、乌梅丸、苓桂术甘汤。

再问患者其他症状,手足冷啊、吐涎沫啊、烦躁不安啊,都没有。

郎中再问,口渴吗?喜不喜欢喝水?

答曰:不口渴,平时想不大起来喝水。

再看舌苔,水滑欲滴

把脉,双脉滑涌,用人迎气口脉定六经为太阴脉。

这样治疗的思路基本就出来了。

这是一个水饮上冲所致的欲呕,舌苔水滑,是水饮的明证,这个很直接也很好理解,但是如果只用化湿利水的药物,会有效吗?

郎中认为,效果不大。即使有效果,最多能稍有缓解。

脉象是涌滑,定经为太阴脉。

请大家记住患者此时的状态:气血争先恐后往外跑,是一种外泄的状态。

出现这种外泄的状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厥阴肝上冲太过,总是把气血(夹带着水气)在往上顶,图中的柴火就是肝的作用

第二,太阴脾不足,不能把气血守住,这个锅是没有盖的,所以不能阻止热气往上跑

苓桂术甘汤就能完美解决这两个问题。

桂枝是直接针对于厥阴肝的,肝气不是上冲太过吗,我给你疏导疏导,上冲之气就会减弱。可以把桂枝想象成一个灭火器。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桂枝能缓解肝气的上冲呢?桂枝不是温热的吗,用上以后难道不会加重肝气的上冲?

在我们教科书里,认为桂枝是解表的,温阳化气的。如果用这个思路去思考,无论如何都想不出答案。

《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

《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两处皆说明,桂枝木性极强,甚则可克制他木。

《伤寒论》中,桂枝是疏肝的要药,桂枝能把肝经梳理的服服帖帖的

理解了这层意义,对《伤寒论》的理解大有裨益。

所以桂枝,就能搞定患者的欲呕的主诉。

茯苓,可以减缓气上逆的速度,并把水湿往下拉,让它们通过小便排出去。

白术,健脾胃守中焦,是看大门的。气血不是总想往外跑吗,白术直接给加个盖子,哪里也跑不了。

桂枝作用于锅外,茯苓作用于锅中,白术作用于锅口。

这就是苓桂术甘汤的整体思路。在此基础上,郎中又加了一些陈皮、白扁豆、砂仁、枳壳等。

如果只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位药会特别帅,特别有成就感,但是加上上面这几个药效果会更好。

每次开方都是对医生的考验,效果好患者回来复诊,效果不好可能就不来了。

所以尽可能考虑周全,不仅仅是让患者来复诊,也是为了能尽快解决患者的痛苦。

用经方的思维打好基础,再结合时方的精华,这是如虎添翼。

有更快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呢?

血压的解决,其实也不完全是无心插柳。

患者之前也吃过降压药,但是服用毫无规律。就诊前一两个月,又没吃药。

平时血压在160+/90+。

所以郎中直接让患者服用中药期间不用降压药,自行测量血压,观察效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在服用中药的期间,降压药不宜停服。

治疗初期该怎么吃怎么吃,后面血压稳定了再逐渐减量。

很多中医大夫为了凸显自己的技术,直接让患者停服降压药,这样是不可取的。

患者的血压在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贸然去掉,很有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应而出现问题。

所以,医生在治病过程中,一切要以患者的病情为本,切勿因为炫技而延误了病情。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