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手
捆手是以擒抓手法自前上方至后下方.呈斜45度角瞬问发出肘底力,
捆拉对方小臂,令对手身体失重突然前倾的一种手法。
捆手并非死死地抓住对方的臂腕不放手,而是富有弹性和变化的捆拉手法。捆手使用的前提是肘底力的灵活运用;否则就变成两人斗力捆拉的局面.仍是大力打小力.人高马大之人将占尽优势。
捆手多与口字冲拳结合起来使用,又称捆手冲拳(图049).捆手练得好,可凭借瞬间捆拉之力,令对手突然失重,前冲数步甚至失重摔倒。
捆手训练的目的:练习肘底力与腕力,平衡自身重心,练出腰马合一的发力。
拦手
拦手是用来拦截敌方上路和中路攻击的一种手法。由拦手可以变换出多种攻防转换的手法,如拂手、枕手、标指手等。
拦手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小念头拳谱中的双拦手动作(图050).用于练习一气贯通的循环招式变化;第二种是单拦手(图051)。用于破解近身抓腕锁臂的擒拿手法。
拦手训练的目的:练习变招换劲发力技术.增强肘底力与手臂藤条劲。
耕手
拼手.又称耕打。耕手是以肘部为轴.自身体中线向体侧斜下方.呈半弧形切削出的手法(图052)。耕手的发力原理是,运用大小臂之间的整体支点轴承式旋转之力.来化解攻击,这样以我之整体力量应对敌手之局部力址.对手很难克服。
耕手时常和日字冲拳配合使用.称为耕手冲拳;多用于消解中路攻击的腿法和拳法。耕手冲拳是一种防守反击性的手法。在街头打斗中用之最广,多用于反击敌方攻来的正蹬腿(图053)
耕手训练的目的:提高大小竹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养成防守反击的本能反应。
摊手
摊手是手肘归于身体中线心窝处,以肘底力催动手臂缓缓前伸的动作。摊手摊尽停住后的手型是:手心向天.手背向下.指向正前方(图054),
从攻守同期与攻守合一的实战意义上讲,摊手是指摊开对方攻击的拳脚的同时,另一只手已经攻向对方中线要害部位。摊手是顺应对方的攻击而变的.所以在咏春拳中摊手多属被动手法.而不是主动的。
摊手化劲测验:受测者做出标准合格的摊手动作。测试者对受测者的摊手施加上提下压、左右横推、前拉后推。受测者必须随时保持手肘归于中线,无论如何受力或被推拉,腰马无任何倾斜动摇。无论外来劲力如何强大,受测者绝对不可以仅用手臂的力址去对抗,而应将劲力回收到腰胯部,以腰胯带动周身之力来支撑化劲。当然,如果对手突然撤消施加的力量,受测者不可以有失衡冲身的跟进动作,而应摊手与马步基本不晃动,仍处于原位置。
摊手训练的目的:提高肘底力、念力以及手肘与身体之间的整体劲力。
除了咏春八手标、圈、伏、膀、捆、拦、耕、摊之外,咏春拳尚有一个最经典的起始动作—问手。
有人认为,问手不过是一个起式而已.不具备攻击效果。殊不知,咏春拳历来有问手原理的讲法。所谓问手原理,指的是在实战中.根据对方的进攻招式变化,来感应对方的重心所在,感应对方的力角、力度、方向及轻重变化。
问手的标准动作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放在人体的中轴线上(图055).前手称为“前锋手”.后手称为“护手”,是一个攻防兼备的起式。问手源于木人桩法的第一式动作“对桩手”。
咏春拳历来有“讲手”的礼仪,讲手指的是同门之间或者和别派高手之间切磋武术。比武切磋开始之初,双方对峙时.咏春门人往往使用问手的起式(图056),既表示以武会友,点到为止;又可以将平时通过藕手训练获得的灵敏肌肤感应力.通过问手发挥出来,随时变招,或直冲对方重心,以攻制攻,或牵引对方来力,后发制人。
咏春拳除了标、圈、伏、膀、捆、拦、耕、摊八手之外,还有问手、侧掌、正掌、按掌(又称禁手、桐掌)、抹手、弹手、拂手、枕手、窒手、横掌、底掌、昂掌、脱手、擒拿手、攀颈手、抱排掌、杀颈手、铲手、打眼手、圈割手等。因咏春流派分支较多,也有沿用古传招式名称的手法,如三品掌、扑翼掌、半摊膀、双飞掌、破排掌、穿心掌、阴阳掌、内帘手、外帘手、蝴蝶掌、锁喉指等。各派招法名称虽异,但红花绿叶木是一家,修炼内涵相同。
咏春拳虽然手法众多,用法各异,但其历来讲究“有定式而无定招”。不同的手法都在攻防转换中瞬息万变.没有固定的位置限制。因此,不能单凭某招式的名称和某种手法出手位置的高低,来评断某人的行拳动作是否规范.是否是正宗传人;只须行拳严守法度,发力刚柔分明.动静有法.深明咏春要义.便是咏春同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