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阅读是很多考生的失分项目,而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不当是导致失分的最大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文言文如何猜读。

文言文猜度并非胡乱瞎蒙,而是“用已知求未知”的一种科学解读,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便能在平时阅读或考场上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猜度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均之二策”

我们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2、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3、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

[例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

(2)固定句式较多

[例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例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6、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如]“吾将以身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7、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8、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二、猜度实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大多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旧”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新”问题。遇到拿不准的词语,先想想在所学的哪篇课文中出现过,作何解释;后将课文中该词语的意思“搬”至本句一试,看看是否通顺。一般说来,于义通者即对,不通便错。

1、新旧联系法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为“攻取”义,再结合语境,这里的“拔”应释为“被攻取”。

可见,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熟悉教材中的文言文,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2、本义引申法

文言文中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突出,通过本义来推测引申义,就能把握来龙去脉,“顺藤摸瓜”。

[例如]“鄙”字有许多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质朴,厚道。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

这四种解释,若以本义到引申义的思路来推测,就会显得异常顺畅、准确且有趣、易记:“鄙”本义是边疆,边远的地方;边远地方的人远离社会纷争,其民质朴,可引申为质朴、厚道;边疆地方的人远离社会文明,见识不广,可引申为庸俗、浅陋;由“庸俗、浅陋”可引申为看不起、轻视之意等。可见,明白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文言实词意义重大。

3、对文见义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因此,我们可利用这种对应关系,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来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例如]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1中的“族”和2中的“以”,单独看令人费解,但是,只要弄懂了分别与之对应的词语“灭”、“以”,便可断定:“族”与“灭”同义;“以”与“用”相应,也是“任用”的意思。

4、语法推断法

尽管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但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序的,掌握语法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某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进而推断词义。考生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运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不难迎刃而解。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活用为动词。 “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作状语。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5、成语推测法

成语是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被保留在成语中,做题时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测古汉语实词词义。

[例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其中“薄”,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意义相同。

在考场上遇到难解词语,联想一下相关成语,有时会使你茅塞顿开,柳暗花明。

6、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

[例如]必躬造左公第

从“造”字的结构看,有“走”字底,这就与“走,往,到”有关,稍具文字学常识,就可避免诸如释为“建造”之类的笑话。

7、内容照应法

根据上下文意来串联、梳理、确定词义,是古汉语断词的常用方法。

[例如]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举”译为“全部”的话,仅从前后文看,不易发现其弊,若结合全文看,就错了;因为楚、魏、韩并未将自己的土地送给秦国,怎能说“全”?故应译作“把”、“拿”,其后省略了“之”(本地)。

切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8、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检验,解释顺畅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 ( )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着

B、此则蒿兰同(臭) 臭:臭气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 (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从”是“使……从”,“带着”之意;B“臭”是气味;C“曲折”为事情的复杂经过;D正确,“结发”指成年,《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便是。

上述八法,并非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须互相补充,结合使用。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