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辽水”、“辽海”地名考

“辽水”、“辽海”地名考

江西地名研究

“辽水”、“辽海”地名考

文/王禹浪,王文轶

[摘要]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海”是除辽东、辽水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辽水;辽海

一、“辽水”地名考

(一)辽水地名研究概况

辽水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出卫皋东”。在《吕氏春秋》、《汉书·地理志》、《通典》、《通考》、《大清一统志》等其他古籍中也有关于辽水的记载。《水经》中最早有关于大、小辽水的记载,其文曰:“高句丽县有辽山,大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据《大清一统志》和《奉天通志》的考证,大辽水即今天的辽河,小辽水即今天的浑河。这一观点,为后来大多学者所认同,此处不再赘述。然而,关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出卫皋东”中的辽水当为哪一条水却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此辽水乃今天之辽河。如:贺政权的《辽东一词的由来及其它》(发表于《东北地方史研究》,1987年2期)、邸富生的《辽东考》(发表于《地名丛刊》,1985年1期)等文中均从此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辽水应为今天的浑河。持此说者主要以刘发于1988年在《地名丛刊》第2期发表的《释辽》一文为代表。

(二)“辽水”地名沿革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称最早可查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辽阳。”至东汉有辽水和大辽水之别。《汉书·地理志》:“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高句丽,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时期又见小辽水之称。《水经》云:“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小辽水又西南经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经辽队县入大辽水。”从史书记载有关大、小辽水的流经方向和流经地域等不难判断,大、小辽水虽相汇但不同源,当为两水。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考,“浑河在司西北,一名小辽水,源出塞外,西南流。”又有《奉天通志》考:“大辽水即今辽河,小辽水即今浑河。”辽河、浑河之称均始于辽代。《辽史·地理志》载:“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西南流为大口,入于海……浑河在东梁与范河之间。”因此,大辽水为辽河古称,小辽水为浑河古称早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但是关于《山海经·海内东经》和《汉书·地理志》中的“辽水”是否为同一河流目前尚有争论。

《汉书·地理志》中的“辽水”其发源地、流经路线与《水经》中关于“小辽水”的描述如出一辙,故而可以断定此“辽水”为小辽水(浑河)无疑。至于《山海经·海内东经》之“辽水”,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为大辽水(辽河);一为小辽水(浑河)。主前者主要依据《水经》:“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疑“卫白平”为“卫皋”之误写。主后者则认为“卫皋”应读“窝集”,乃古肃慎语,浑河上游女真人称纳鲁河,《盛京通志》所考纳鲁河“源出纳鲁窝集,流入安巴尼雅勒山,即为浑河。”就此二观点而言,我们认为均是对史料语言的一种推断。前者是从字形的角度,后者是从读音的角度,仅此很难判断哪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如果从河流流经方向的角度来考虑就比较明朗了。古代浑河是从东北向西南流,于辽队(今三岔口)注入辽河,西南注入渤海,与《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辽水”的流经方向相左。辽河有东西二源,西源出今内蒙古境内的白岔山东南流,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附近与东辽河汇合后折向东南至铁岭地区折向西南,注入渤海。因此,从辽河的大体流经方向及其发源地与入海口位置比较来看,基本为东南流,过辽阳,注渤海,符合《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关于“辽水”的记载。可以推断,《山海经·海内东经》之“辽水”当为大辽水(辽河),而其语序亦应当为东南入辽阳,注渤海。继《汉书·地理志》以后,“辽水”之称又再次发生变化而专指“大辽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大辽水”条:“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大清一统志》辽河条:“唐时,辽水已合东西二源言之”等。

(三)“辽水”地名释义

辽水一名虽然得名较早,但缺乏对其含义的考证和记载。有学者认为“辽”与“潦”古为同音通假字,而“潦”又有“涝”音,同“涝”,所以“辽”有“涝”之意,如“辽泽泥潦,车马不通”等。我们认为,“辽”与“潦”同liao音,而“潦”与“涝”同lao音,不能把“辽”简单地代换为“涝”,二者并非等量关系。如果可以代换,为何不见把“辽水”异写成“涝水”或把“水涝”异写成“水辽”呢。而且,辽河自古中下游水量较为充沛,其主源西辽河流经干燥的半荒漠、黄土地区,就其干流而言根本谈不及水涝。故此,把“辽水”的由来归结为“水涝”是很难讲得通的。在考辽东一条时,我们已有考证,辽东含义有广狭之分,其内涵虽源于方位名词,但却表示一地域概念,其范围西起努鲁儿虎山和滦河一线,东到清川江一带,即“辽地”(可参见作者《“辽东”地名考》一文),在此基础上理解辽水,我们认为应当释为“辽地之水”。

在对辽东、辽水地名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地名现象,这就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存在大量以“辽”字冠名的地名,其中县级以上的辽字地名就有44个。统观这些辽字地名,虽然其名称没有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但却呈现出相近的分布特点和命名规律。按其名称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行政建制名称,如: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辽中县、辽源市、辽东州、辽东省、辽西省、辽北省、辽东郡、辽西郡、辽海卫、辽阳行省、辽东属国、辽东都司、辽东国、辽东城、辽东道、辽州、辽阴、辽队、双辽市、通辽市、东辽县。

二是区域名称,如:辽东、辽东外徼、辽左、辽西、辽北、辽南、辽海、辽东半岛。

三是自然地理名称,如:辽河平原、松辽平原、辽河、辽山、辽东湾、辽水、大辽水、小辽水、辽东故塞、辽泽、东辽河、西辽河。

通过对以上辽字地名的分类、比较,可以看出这些辽字地名多以“辽”字冠名,其命名具有继承性和对称性。如:大辽水、小辽水、辽河是对辽水一名的继承;辽东州、辽东省、辽东郡、辽东属国、辽东都司、辽东国、辽东城、辽东属国、辽东道等是对辽东一名的继承;辽东与辽西相对称,辽北与辽南相对称,辽东郡与辽西郡相对称,大辽水与小辽水相对称,辽东省与辽西省相对称,东辽河与西辽河相对称等。就其分布而言,这些辽字地名集中存在于今天的辽宁地区以及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地区。从流域的角度来看,大多分布在辽河流域。这种命名特点和分布规律说明了人们对“辽地”这一地域概念的认知,也相对清晰地反映了辽地的地理范围。结合上文对辽东含义和辽水的考证:辽东有辽地的含义,辽水即今辽河。那么这种分布也恰恰说明了辽东、辽水是其他辽字地名的源流,影响着其他辽字地名的分布和命名。这种影响从这些辽字地名的名称中也不难看出。在上述44个地名中,有14个以辽东冠名,辽东一名的影响力由此可窥一斑。以辽水冠名的虽然只有3个,远不及辽东,但许多辽字地名是直接或间接因其而得名,并多分布在其流域附近。如:辽河、东辽河、西辽河即直接得名于辽水;辽源因位于东辽河之发源地而得名;双辽于1940年10月1日,按伪满洲国国务院勒令第5号命令,将双山、辽源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之首字,称为双辽市;辽阳因遵循“山南水北”曰阳的命名规律,地处小辽水之北而得名,等等。

总之,辽字地名的命名与分布反映了辽东、辽水对众多辽字地名的命名和含义的影响,也进一步说明了辽地这一地域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并且为辽宁地域文化的命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即辽宁地名文化对辽字的热衷与重视这一特殊的地名文化现象。

二、“辽海”地名渊源与辽海文化符号浅释

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在一度低迷之后又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热爱,“巴蜀”、“齐鲁”、“燕赵”、“吴越”、“荆楚”、“岭南”、“关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继应运而生。关于东北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虽然有过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关东文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辽海文化”、“辽东文化”等。那么哪种命名更加适合概括东北这一地域文化呢?2004年10月、2006年11月,辽宁省历史学会先后两次在大连召开了“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即是讨论以“辽海文化”冠名东北地域文化的原因及其文化特征。通过阅读“辽海历史文化讨论会”的会议综述及参加2006年度的“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使我们有机会对“辽海文化”的研究状况有一个基本掌握。有感于斯以及基于对辽海地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辽海地名渊源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专门考释。因此,本文把对辽海地名的考证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论述。

当前,对用以辽海文化冠名东北地域文化的原因的探讨主要从“辽海”地名的历史沿革、含义及其地域范围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关于“辽海”地名的历史沿革和含义,金毓黻先生早在编辑《辽海丛书》时就曾作过考释:“命名辽海,何也?考《魏书·库莫奚传》云:‘乃开辽海,置戍和龙。’《北史·突厥传》云:‘其地东至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唐书·薛仁贵传》谓,‘仁贵威震辽海。’此辽海一名之所由出也。宋人之《乘轺录》载辽馆伴刘经之语曰:‘辽海即辽东也,乐浪、玄菟之地皆隶焉。’此一义也。《辽东志》谓:‘艾河源出那丹府,西流与土河会,别名辽海。’又谓:‘辽海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此云辽海即指辽河,此又一义也(《明史·地理志》:‘三万卫西有大清河,东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于辽河,东北有艾河流合焉,谓之辽海。’此解较《辽东志》为尤晰)。近人释辽海之义者,谓辽河上源之地有广大之沙漠,一望如海。然终不若刘经所释之明晰。金人张浩构‘辽海亭’于辽阳。高士谈有诗咏之,又何尝限以辽河上源耶?《辽东志》之释辽东也,曰辽远也,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曰辽东。明人于山海关外概称之曰辽东都指挥司,盖用是义。然则辽海之名义同辽东,又何疑乎?或谓辽海命名之义,敬闻命矣。若吉林、若黑龙江,似非辽海所能赅。抑又不然。前代之称辽东,未尝遗吉、黑之地而不数。且称名之例,往往以大赅小,如元人之称辽阳行省,非辽阳一地所能限也。清代之称奉天省,又非奉天一府所能限也。故称辽东而赅辽西可也,称辽海而赅吉、黑亦可也。”

从金毓黻先生对辽海的考证中可以看出辽海之名由来已久,究其内涵,辽海至少有四层含义:其一,辽海为辽东之别称;其二,辽海即辽河;其三,辽海为辽河上源之沙漠地区;其四,辽海意赅东北。这些认识,是金毓黻先生对史料中辽海的归纳和总结,不可谓不珍贵,因此亦被诸多专家学者所认同或采纳,但是根据我们查阅史料来看,辽海之名在成书早于《魏书》(成书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的《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424)445年之间)、裴松之《三国志注》(成书于南朝宋元嘉6年,429年)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云:“是岁,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

裴松之作《三国志》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郄传第十二》注云:“凶命屡招,奸威仍偪,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杜门绝迹,不面伪庭,进免龚胜亡身之祸,退无薛方诡对之讥;虽园、绮之栖商、洛,管宁之默辽海,方之于秀,殆无以过。”

当然,我们列此二则史料,并非说明辽海地名始于南朝宋,但是可以说明辽海在这一时期已经使用,而且其出现可能要早于此。

关于辽海所指的地域范围,顾奎相教授在《开放性是辽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一文中解释其范围泛指辽河流域及黄海以北的广阔地区。而上文所引金毓黻先生的观点,“辽海之名义同辽东”,其地域范围涵盖了辽、吉、黑三省。可以说,这两种观点所指地域范围基本是一致的:辽海地域范围包括了今天的东北地区。

对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商榷。第一,金毓黻先生并没有列举出辽海可以涵盖东北区域的直接佐证史料,“若吉林,若黑龙江,似非辽海所能赅。抑又不然……称辽海而赅吉、黑亦可也”。其结论为推测。第二,金毓黻先生举例称《辽东志》释辽东取义“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曰辽东”,又因明人于山海关外概称辽东都指挥司,是为辽东涵盖东北地域。因此得出结论“辽海之名,义同辽东”,“辽海而赅吉、黑亦可也”。对此应当思考的是,金毓黻先生认为辽海可涵盖东北地域是因明代辽东之广阔地域,但成书于明代的《辽东志》和《明史·地理志》中已经明言,辽海即辽河,可见明代辽海并非义同辽东。然金毓黻先生有“辽海之名,义同辽东”的结论来源于北宋路振之《乘轺录》载辽馆伴刘经之语“辽海即辽东也,乐浪、玄菟之地皆隶焉”,但是刘经对辽东和辽海的认识已经说明,宋人眼中的辽东并不能指代整个东北,否则又何故补充“乐浪、玄菟之地皆隶焉”,岂不多此一举。另据宋人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仁贵曰:‘在善用,不在众。’身帅士,遇贼辄破,杀万余人,拔其城,因旁海略地,与李勣军合。扶余既降,它四十城相率送款,威震辽海。”众所周知,薛仁贵乃唐朝东征高句丽大将,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屡建奇功,震惊了高句丽朝野上下及其民众,因此才会有宋人对其“威震辽海”之美誉。由此可知,宋人之辽海地域范围不会超过高句丽在唐灭其之前的势力范围,更不能包括整个东北地区。但根据刘经所言辽海即辽东,并包括乐浪、玄菟之地的描述可以推断广义之辽海,其东可达日本海,其南可至黄、渤二海。其西界据《辽史·地理志》:“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可知当在营州之东,不包括大凌河流域之辽西地区。这与上文所考《新唐书》中辽海地域范围不超过高句丽在唐灭其之前的势力范围的结论是一致的,因为高句丽在隋末唐初并没有据有辽西地区,而其北界也仅限于今吉林市至农安县一线之南地区。

综上,北宋辽海四至已明。另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北宋路振《乘轺录》之辽海其义当为最广。虽然金毓黻先生在《辽海丛书刊印缘起》把辽海引申为东北之别称,但并无直接的佐证材料(上文已考,不再赘述),而且从辽海地名的历史沿革及其地域范围来看,用辽海指代东北着实过分夸大。但是,金毓黻先生在《辽海丛书刊印缘起》中对辽海的这种夸大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的。《辽海丛书》初名《东北丛书》,创刊于20世纪20年代,由金毓黻先生主编。付印时改称《辽海丛书》,1933年至1936年刊印于沈阳,适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为日本的半殖民地。改《东北丛书》为《辽海丛书》实乃不愿触及国人之伤痛。在刊印《辽海丛书》之后,金毓黻先生于民国三十年(1941)撰著完成《东北通史》上编六卷。在其总论第一章《东北之涵义及其异名》中作者对辽东、辽海重新诠释,寓意了当初扩大辽海含义并非其本意。唯其明确,兹照录原文如下:

“其一,东北之地,旧称辽东,其源甚远。《辽东志》谓:‘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兼辽西而言。恐为朔义。然自秦汉以来,已以辽东辽西二郡分治,即谓辽东一郡(附辽东属国),所辖者广,亦仅占今辽宁省大部之地,而于吉黑热三省之地,固无与也。辽东之称,扩大于明代所设辽东都指挥司,控制山海关以东之地。其后撰《辽东志》、《全辽志》,又以今吉黑二省之地,为东北诸夷占据者附入之。然其时已别设奴儿干都司于松花江下游之地,与辽东都司体制略等。故以辽东一词,包括今东北全部之地,似患其狭。其二,则辽海一词,自唐以来,诗人已尝用之,以概指辽东之地,其名甚古。然近人释辽海者,谓辽河上源之地,有广大之沙漠,一望如海,晋魏二书及《北史》所举,皆当作如是之释义。其次,则《辽东志》、《明史》之所云云,似以辽海为辽河之别名。凡此所释,皆不足概括东北之全部。惟《乘轺录》所释辽海即辽东也一语,涵义稍广,与诗人所称之辽海,用义正同。惟辽东之名,既不足以括东北,而辽海一词亦同此旨,不待言矣。”

此处考证,其言甚明,辽东、辽海不足以涵盖东北地区。与《辽海丛书刊印缘起》中对辽海的释义截然不同,实为对此前扩大辽海含义的更正和声明。既然辽海难以涵盖东北地区,因此用辽海文化冠名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便显不妥。那么,辽海是否适合冠名辽宁地区的历史文化呢?考地域文化之命名,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等,其冠名符号使用时间较长,具有历史悠久性,所表达的地域范围合理准确,不过分夸大和缩小。同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韵味,通俗而不失文雅,并且指代较为明确,不易产生歧异。就此而言,辽海较辽东、辽河、辽宁冠名辽宁地域的历史文化更加适合。

辽东地名虽然古已有之,其广义理解也足以涵盖今辽宁地域,但随着时代发展、境域变迁,辽东在燕置辽东郡以后至明朝设辽东都司前的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泛指辽河以东或辽地之东。这种理解已经直接影响到当代人对辽东地名的认知。因此,以辽东冠名辽宁地域的历史文化,容易产生歧义,致使人们陷入理解上的误区。至于辽河尽管是辽宁境内最大的河流,但是其流域面积远不足以涵盖整个辽宁地区,以其冠名势必以偏概全,难以诠释辽宁历史文化全貌。而辽宁为一行政区划名称,地域范围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其名始于现代,不符合地域文化冠名的惯例。

辽海在古代虽然不曾涵盖今天辽宁地域之全部,但宋人对辽海的广义理解,其地域多在今辽宁境内并据有辽宁的绝大部,因此以其概括辽宁并非属于地域夸大和以偏概全。另外,辽海地名含义颇为丰富,据金明昌三年《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文所撰:“自燕而东,列郡以数十,东营为大,其地左巫闾,右白習,襟带辽海,控引幽蓟。”“襟带”形容山川环绕,地势险要。以此言之,该碑文中的“辽海”不能理解为地域概念,而是分指辽河与渤海。从地理分布上看,东营¹地区正是位于西辽河、下辽河与渤海的环抱之中。所以,从辽海一词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加以揣摩,辽既可以象征着辽地,又可以代表辽河,而海则体现了辽宁的海洋文明。以此言之,辽海堪称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集合体,能够反映出辽宁地域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文化。

三、结论

辽水的含义当为辽地之水的意思。大约在东汉或稍后时期又有大、小辽水之别。大辽水为今天之辽河,小辽水为今天之浑河。辽河、浑河之名均始见于辽代。辽水一名虽稍晚于辽东,但对后世众多的辽字地名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辽字地名就是因其而得名,并多分布在其流域附近,如辽源、双辽、辽阳等。同时,辽字地名呈现出继承性和对称性的命名特点,并多以辽字冠首。其分布主要集中存在于今天的辽宁地区、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地区和辽河流域。这种命名特点和分布规律说明了人们对“辽地”这一地域概念的认知,也反映辽地这一地域概念的相对稳定性,以及进一步证明了辽东、辽水是研究辽字地名的核心和基础,是正确、全面诠释辽字地名含义的关键。

辽海之名由来已久,目前学术界对辽海地名的溯源均认为始于《魏书》。事实上,在《后汉书》和《三国志注》中已有关于辽海的记载。同时,对于辽海地名含义的理解,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辽海为辽东之别称;辽海即辽河;辽海为辽河上源之沙漠地区;辽海意赅东北。然而,就广义辽海的地域范围而言,其东到日本海,南至黄、渤二海,西临大凌河,北达吉林市至农安县一线。因此,辽海地域并不涵盖整个东北地区,难以“意赅东北”。但其地域多在今辽宁境内并据有辽宁的绝大部,因此以其指代辽宁并非属于地域夸大和以偏概全,另就辽海一词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韵味而言,辽海一词既可象征辽地,又可代表辽河与黄、渤二海,易于表现出辽宁地区的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元化文明,能够反映辽宁地域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文化。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