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你真的懂长城吗?流传最广的长城三大谣言和三大传说!

万里长城的最初建造者和建造年代,具体长度、高度、成本以及作用,你都知道吗?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却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偏差,甚至是重大错误,例如长城全长一万里,秦始皇是长城的最初建造者,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月球上可以看到长城等等。然而答案是:以上全错!

图出国家文物局

谣言一:长城长度一万里

2012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历经5年联合科考得出最终结论:长城的整体长度是21196.18千米,墙体、堑壕、关堡、城楼等相关设施43721处,共覆盖15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的明代长城由东(辽宁虎山)向西(甘肃嘉峪关),途经10个省份的156个县市,全长为8851.8千米。

无论是秦代或明代,长城的长度都远远不止一万里。

谣言二:长城的最早建造者是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下齐国宣布一统天下,巡游时听闻不战而降的齐宣王醉心求仙问药,从而打听到“海有三仙山、山上有神仙”的传言,遂命术士陆生与方士徐福出海求药。

陆生与徐福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第二次才是三千童男童女远渡日本),二人恐遭责罚,便谎称在“仙岛”寻到一本《谶纬图》,图中一句“灭秦者,胡也”引起嬴政恐慌,鉴于北方匈奴的不断袭扰,遂下令将秦、赵、燕三国长城相连并进一步扩建。

由此可见,秦始皇并非第一个修建长城的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就已经有了连续排列的“列城墙”,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年代,比秦始皇足足早了800年。

到了天下乱战的春秋战国,楚国最早修建大规模的长城(楚方城、长约500公里),齐、韩、魏、赵、燕、秦等国相继效仿筑城,以这段历史计算,长城建筑史也比秦始皇早了400多年。

那为什么秦始皇只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相连呢?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北方,与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相邻,早早就建有相互协防的“拒胡长城”,而秦始皇连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因此这三国长城又被历史学家称为“北长城”,楚、齐、魏、韩、中山国等长城统称为“南长城”。

也可以这么认为,长城最早的功能与目的并不仅仅针对关外的北方游牧民族,更多是为了防御关内的中原诸国侵略。

谣言三:月球上能看到长城

1923年,《美国国家地理》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长城是“人类唯一可以从月球上用肉眼看到的手工作品”》,在当时欧美地摊文学盛行的年代,这个说法迅速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甚至有杂志刊文《在月球看中国长城,就好像一条黑虫》。

这事儿给率先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带来巨大困扰,人们和媒体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询问他“是否在月球上看到过长城”。最后,美国宇航局出面明确回应:不仅阿姆斯特朗没看到,另外两个登月宇航员科林斯和奥尔德林也没看到,就连在太空飞行1211个小时的宇航员霍夫曼也表示看不到。

民用无人机800米高空航拍

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落地后在记者会上也给出了“看不到长城”的结论。

从理论上讲,长城的平均宽度不超过十米,仅凭肉眼在2万米高空的平流层就很难分辨出来,超过6万米高度已经完全看不见(天宫空间站距离地面40万米),而地月最近距离是3.63亿米,在月球上看长城,相当于找一根2688米外的头发,用专业望远镜都很难找到。

秦皇岛孟姜女庙

传说1:孟姜女哭长城

故事起源于《左传》,即原名《左氏春秋》里抄录的四个爱情故事之一,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强征修长城,不久便累死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得知后大哭十天十夜,以致“云停步、鸟噤声”,八百里长城瞬间垮塌,秦始皇听闻孟姜女美貌欲娶为正宫,孟姜女假意奉承哄骗其披麻戴孝祭奠亡夫,后携夫遗骨殉江。

虽然故事凄美,却经不起推敲,姑且不论《左传》只是一本以《春秋》为纲目的记叙文,至今连作者是谁都尚未确认。而《东周列国志》中多次出现的“孟姜女”,其实是齐国人,比秦始皇晚了两百多年,而且原始故事也不是这么写的。

图自《国家地理》

孟姜乃姜氏长女,是齐国将领杞梁的妻子,因夫战死而在城墙外大哭,齐庄公路遇听闻后随其回家吊唁,同行的齐国著名思想家淳于髡记录: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成国俗。从此,齐国就有了专门为亡夫哭丧的“孟姜哭调”。

这个版本先后被《知礼》《烈女传》《水经注》和《说苑》等史书收录,虽然哭崩的长城所在地有莒城(山东日照)、杞梁(山东淄博)和梁山(山东济宁)等说法,但无一例外都在山东,也就是当时的齐国地界。到了唐朝,热衷编撰爱情文学的文人对《孟姜女哭长城》的背景年代改编成秦始皇,甚至有本《周贤记》连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都改成孟仲姿和杞良。

传说二:嘉峪关定城砖

故事发生在明朝修缮嘉峪关期间,监事总管准备从中贪污欠款,却不料当地有位精通算法的工匠,名为易开占,传闻经其计算的工程用料十分精确。总管便故意为难让易开占计算嘉峪关用砖总量,得到回复“需99999块砖”后,总管当场拍板:“若精确也就罢了,如多一块或少一块,不仅要易开占的人头,还要罚全体工匠劳役三年”。

网图

嘉峪关竣工后,总管找遍全关都没找到多出来的砖块,最后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看到一块被遗忘的城砖,原想借此克扣工钱,却不料易开占急中生智答道:那是神仙所放的定城砖,移之必塌城楼。总管听后自觉宁可信其有,便不再追究,这块砖就这么一直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六百年来无人敢动。

网图

网图

然而,这个传说却犯了两个明显的错误,首先是时间不对。

明朝建造嘉峪关长城是1372年,符合“六百年无人敢动”的说法,但这个传说却是从明正德年间传出来的(无史书和文字记载),也就是1519年修缮嘉峪关时,至今也只有五百年。再者,以现代技术制砖的寿命也就70年,如果放在甘肃这类气候恶劣到吹沙走石的环境中日晒雨淋,仅需三年就会腐蚀,明朝时代的制砖技术不可能比现代更好,更何况还是放了五百年之久,否则长城青砖也不会成片粉化垮塌了。

传说三:玉门关的由来

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也就是现在敦煌市东南约90公里处,最初的名字叫“小方城”,因城堡四方型结构又被当地人称为“方盘城”。

传说古代时有商队途经此地歇脚,因白天炎热而选在夜晚出发,常常遭遇沙尘暴而迷路,就连经常往返的“老马”也会“迷途”。某日一支于阗国(现在的和田县)贩玉商队在此迷路,一筹莫展时遗址大雁受伤落地哀鸣不止,商人将其捡起喂水敷药,大雁报恩开口说:“要想不迷路,方盘城上镶宝玉”,随后衔玉飞上城楼嵌入城门之中,商队循着宝玉光芒才找到方盘城,从此得名玉门关。

事实上,关内与于阗国正式交易和田玉是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的事情,除了带回来西瓜、胡萝卜、葡萄、石榴等大量蔬果种子,张骞还顺便把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带了回来,这才让汉武帝兴起打通丝绸之路的念头。而在此之前,方盘城就已经有了玉门关的称谓,丝绸之路与和田玉却尚未贸易征税。

目前最有说服力的说法出自《敦煌寿昌地境》,据说在张骞之前一百多年就有和田玉流入中原,但都以走私的方式贿赂驻关守将,守将看不上那点小钱,就干脆拿走玉贩的一部分和田玉献给上司,以求早日调离塞北苦境,玉贩们从此将方盘城改称为玉门关,久而久之就替代了原名方盘城。

下一篇《长城的四大争议和不为人知的趣闻》。

资料数据来源:长城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局,《史记》《左传》《知礼》《烈女传》《资治通鉴》《敦煌寿昌地境》等等。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