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病,即结核病。马刀挟瘿,是淋巴系结核;腹满肠鸣,是消化系结核;喘喝脱气,是呼吸系结核;失精阴头寒,是生殖系结核;失眠背痹,风气百疾,是神经系结核;干血甲错,是循环系结核。独肺结核不在此篇范围。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此节论虚劳病之脉症。虚是血管空虚,沉是神经衰弱,弦是神经兴奋;无寒热,是无太阳表症;短气面白目瞑兼衄,是上虚;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下虚。上虚是血不足,下虚是气不利,中医则曰心肾两虚。
虚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虚劳病,阴虚阳旺,上节已言之,唯其阳旺,故脉浮大,肢烦热;春夏天气热,生理燃烧加亢,故气剧;秋冬天气凉,生理燃烧减轻,故病瘥;阴寒,是体温乘凉不足;精自出,即虚劳滑泄之症,中医谓之肾阳虚;酸削,是酸软而瘦削;不能行,即两足限于步履,中医谓之足痿。
虚劳,阴虚阳旺,而有阴寒之症,此何故哉?盖食物消化之后,生出体温,虚劳病荣养不足,体温之来源因而缺乏之,故虚劳病,应有虚寒不足也。然体工为救济作用,恐体温不足,碍及生命,不得不摄取其他之物质,以补充燃烧之材料,肌肉也,脂肪也,血液也,被作为燃烧材料之代偿物,籍以维持体温之来源,苟延旦夕之生命。由是言之,虚劳病之荣养不足,是阴虚荣养不足;致体温来源缺乏,是阳虚;体工为维持体温,增加生理之燃烧,是阳旺。明乎此,则虚劳病之寒热变化,可以知其理矣。
滑经(精)者必下寒,所谓阴寒精自出,阳虚也;梦遗者,必肝旺,所谓神经兴奋,阴虚也。同一泄精,中医有之阳虚、相火旺之不同,其理本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本节专论虚劳失精,故曰失精家。弦急是少腹拘挛;阴头寒,是下元虚冷;目眩发落,是下虚不能上济;脉极虚芤迟,是泛指虚劳,故见症为清谷亡血失精,非仅指生殖系也;脉芤动微紧是失精病之专脉,芤与微皆不足之象,动与紧皆神经兴奋之象。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此节分两段,老年人脊髓神经节结核,挟背脊两行之神经痹而且痛,脉则浮大而中空,此为一段;若肠结核之肠鸣痛,淋巴腺结核之马刀挟瘿病,则老年转少,壮年人当有之,此为又一段;末一句是总承两段之文,故曰:皆为劳得之,倘不从“皆”字“若”字研究,一气连读,则肠鸣马瘿各症,皆属老年人患之,不合生理矣。
老人背痹,事所常有,病鸣,亦普通肠炎病所常有,不得云虚劳也。本节乃曰皆为劳,可知是脊背神经结核,与肠结核病。
脉沉小迟,各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本节各症皆属阳虚,气为阳,故曰脱气,犹血虚称亡血也。沉小迟,皆虚寒之脉象,纯阴而无阳;疾行则喘喝,是气虚不耐劳动;逆寒,是四肢厥逆;腹满溏泄不消化,是同消化系病,病为小肠,缺乏吸收力,其症尚轻,溏泄则水分过剧;食不消化,则下利清谷,其症比胀满加甚矣。喘喝宜黄芪建中,逆寒宜四逆,腹满溏泄清谷宜理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百疾犹言诸疾,非必指实其数目,如五脏病九十,六腑病一百八也。风气指神经,凡晕眩麻痹,肿痛挛急,皆属之,中医则概称风湿。本节大旨,言虚劳一切不足之症,与一切风湿诸症,皆可用薯蓣丸治之也。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麴、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芎藭、麦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
右(上)二十一味,末之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日三服。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此为失眠病,由于大脑充血,虚烦不得眠,皆神经虚性兴奋之故,酸枣仁汤为虚性失眠之专方,故主也。
枣仁为收敛性镇静药,可安神宁脑;知母除烦益阴;茯苓止惊定悸;甘草和缓消炎,皆具降低血压作用;川芎刺激衰弱神经,失眠甚兼见惊狂者,可加龙牡磁石。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右(上)五味,以水八升,先煮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于】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本节大旨,言五劳七伤之病,结果变成干血劳,宜急去其干血,缓于补虚也。原文作“缓中补虚”,诸家于“缓中”二字,解释牵强,不可为训,况大黄蟅虫丸绝非补虚之药,改为缓于补虚,文理病理皆丝丝入扣。
虚劳不足之症,最后必见瘦弱,因消化机能衰败,荣养缺乏故也。食伤、饮伤、肌伤,是消化系病;忧伤是神经系病;房室伤是生殖系病;经络荣卫气伤是循环系病。干血即瘀血,血虚则成瘀,血瘀则愈瘀,甲错即瘀血之表现,黯黑即血虚之表现。论病固当补虚,论势先宜去瘀,故曰缓于补虚。蟅虫丸为攻瘀之专剂,四虫破血,桃杏干漆行瘀,黄芩荡清内热,使虚火不致灼血成瘀,加地黄者,所以润燥濡干,去大枣者,所以免除壅滞,大黄为本方之主药,瘀血、瘀热得之,可以尽蠲也。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