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清华西院16号--王国维故居--王登明

  北京清华大学西院42号、43号的王国维旧居内部,原有风貌早已不在。对于这两座院子,据王国维之子王登明回忆,家人饮食起居都在18号院,16号院正房西屋为王国维的书房。北京清华大学西院42号、43号的王国维旧居内部,原有风貌早已不在。

  原标题:北京王国维故居保护状况堪忧

  北京清华大学西院42号、43号的王国维旧居内部,原有风貌早已不在。

  近日,70多岁的刘老先生从厦门回到清华大学西院参观上学时经常流连的王国维故居,然而,不曾料到,原本精致的四合院已经被私搭乱建的房子分割得面目全非。“这个院子根本看不出原来的风韵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面对败落的王国维故居,想要重温学生时代的刘老先生十分失望。

  人生最后两年在此度过

  王国维与清华大学西院的缘分开始于1925年。1925年,王国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据记载,1925年3月26日,王国维偕夫人看完清华大学西院后,预付租金44元。4月18日搬入西院16号与18号(1933年西院扩建,将新旧西院的门牌统一编号,旧西院16号、18号调整为西院42号、43号,沿用至今)。西院16号、18号紧邻,又自成小院,皆为平房。院子皆坐北朝南,灰色瓦顶,朱漆门窗与廊柱,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对于这两座院子,据王国维之子王登明回忆,家人饮食起居都在18号院,16号院正房西屋为王国维的书房。书房三面都是高及屋顶的书架,放满了线装书。书房的南面有一扇窗户,窗下放一张大书桌,书桌旁各有一把木椅,以备学生来访时就座。16号院东屋是塾师给家中子女授课的地方,里面放几张小木书桌和老师的床铺。 “父亲每天上午去研究院,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都在书房中读书和写作。他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主要精力都在做学问上。除了去琉璃厂看书、购书外,他极少进城。常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前来,求教于他,也常有国内外学者友人来访。” 王登明回忆。

  在清华大学西院16号、18号,王国维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两年,而这两年,也是他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的时期。在这里他完成了《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盂鼎铭文考释》、《宋代之金石学》等著述近40篇,整理旧作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种》,结集出版了《古史新证》,其中运用的“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作为开创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方法,从内容和方法上拓展了中国史的研究范畴。

  故居如今破旧不堪

  “我已经76岁,从厦门回到我的母校清华,就是希望能够重温一下我的学生时代。对我而言,清华大学西院的王国维故居是很有感情的地方。没想到现在却如此不堪。”刘老先生说。

  而现在的清华大学西院42号院,院子的大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几间小平房,其中一间平房上挂着42号院的牌子。顺着狭窄的过道进去,看到大大小小的多间房子。各种线缆交错着从地面“爬上”墙头。顺着几间平房往里走,见到了一间老式屋子,应该是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然而,这间屋子却几乎被各种搭建的房子包围,前后左右仅留下供一人通行的小道。在小道两侧和搭建的房子边摆放着自行车,还堆着各种杂物。

  紧挨着42号院的43号院内的景象也如此,一排排矮小的简易房坐落院子中,每个房子大约六七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张床。43号院的正房也被各种搭建的小平房包围,若不是有老居民指点,几乎认不出来。

  据其内居住的居民介绍,42号院正房就是王国维的书房,43号院的正房为其卧室。如今,大多数的老住户都搬走了,而陆续盖起来的小平房基本都租给了来清华大学考研的学生,每个月几百元钱。一间房子上还有考研学生们张贴的通知,希望住户们能够保持安静,不要互相影响,以便安心复习考研。而在清华大学内,知道这里是王国维故居的人少之又少。

  “除了两间正房和周围两间房子,其他的小房子都是原来没有的。整个院子的格局已经被破坏了,原来古香古色的氛围已完全没有了。实在是遗憾,果真是物是人非了。” 刘老先生遗憾地表示。

  学校自身也应有所作为

  “有些名人故居已经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它们,要依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条例进行约束。如果不是文物保护单位,首先需要相关专家对建筑物进行历史价值的评估,再提交有关部门进行保护级别的确认,然后依法保护。”对于王国维故居的状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俆怡涛认为。

  “同时,学校自身也应该在保护校内文物资源方面有所作为。名人故居也是学校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也是学校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文物资源丰富的学校,高校自身也应该整理出文物清单,对于没有被认定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制定一些措施保护管理它们。” 俆怡涛表示。

  专家表示,现在一些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新建筑的建设,重点放在扩展学校规模上,忽视旧有历史建筑的保护。这很不利于高校文化的建设。如果现在不保护起来,会造成学校历史的缺环,学校的部分历史文化记忆会逐渐被抹去,所以,高校保护内部的文物其实也是保护自身历史的一个过程。

  “最好的保护办法是将其利用起来。” 俆怡涛表示,同时,利用也要符合名人故居的性质,比如设计成为史迹陈列馆或是相对应名人的研究机构。“当然,不要让这些文物承担它本不应该承担的功能,比如变成大杂院,这样就很难展示其风采。”他强调。

  相关链接

  除了北京清华王国维旧居之外,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还保留着一处王国维故居。2006年5月25日,海宁王国维故居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居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共两进,总面积约290平方米,是王国维少年时代的住宅。目前已被利用为王国维旧居陈列馆。该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的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陈列室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者前来瞻仰。

  北京清华大学西院42号、43号的王国维旧居内部,原有风貌早已不在。

  近日,70多岁的刘老先生从厦门回到清华大学西院参观上学时经常流连的王国维故居,然而,不曾料到,原本精致的四合院已经被私搭乱建的房子分割得面目全非。“这个院子根本看不出原来的风韵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面对败落的王国维故居,想要重温学生时代的刘老先生十分失望。

  人生最后两年在此度过

  王国维与清华大学西院的缘分开始于1925年。1925年,王国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据记载,1925年3月26日,王国维偕夫人看完清华大学西院后,预付租金44元。4月18日搬入西院16号与18号(1933年西院扩建,将新旧西院的门牌统一编号,旧西院16号、18号调整为西院42号、43号,沿用至今)。西院16号、18号紧邻,又自成小院,皆为平房。院子皆坐北朝南,灰色瓦顶,朱漆门窗与廊柱,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对于这两座院子,据王国维之子王登明回忆,家人饮食起居都在18号院,16号院正房西屋为王国维的书房。书房三面都是高及屋顶的书架,放满了线装书。书房的南面有一扇窗户,窗下放一张大书桌,书桌旁各有一把木椅,以备学生来访时就座。16号院东屋是塾师给家中子女授课的地方,里面放几张小木书桌和老师的床铺。 “父亲每天上午去研究院,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都在书房中读书和写作。他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主要精力都在做学问上。除了去琉璃厂看书、购书外,他极少进城。常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前来,求教于他,也常有国内外学者友人来访。” 王登明回忆。

  在清华大学西院16号、18号,王国维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两年,而这两年,也是他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的时期。在这里他完成了《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盂鼎铭文考释》、《宋代之金石学》等著述近40篇,整理旧作印行《蒙古史料校注四种》,结集出版了《古史新证》,其中运用的“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作为开创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方法,从内容和方法上拓展了中国史的研究范畴。


编辑:小微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