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古代的宫殿建筑

“第五讲"

古代的宫殿建筑



No.1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
①瓦没有发明以前: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廊院式建筑群),殷墟沿轴线作庭园布置,是中国三千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东周~秦汉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 西周早期宫室——瓦——春秋战国时广泛用于宫殿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 秦咸阳(兴乐宫、阿房宫)——汉长安(兴乐宫、桂宫、未央宫、明光宫、建章宫)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秦汉以后) 前朝:商周以后: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汉、晋、南北朝: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东西堂。 隋唐:纵向布列之朝,唐代确立前朝后寝制度。 北宋:由于地形限制,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 元大都: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明南京:“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清北京,三殿与三朝已无多少对应关系。 后室: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 A、规模渐小; B、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C、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不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No.2

宫室原型

1、宫室的前身:原始聚落中的穴居和巢居。 仰韶末期-龙山早期:穴居巢居—上栋下宇(转变)

2、穴居: ①穴居一半穴居-陶覆陶穴-窟;穴居实例:半坡遗址。“窟”向宫室的演变、屋身与屋顶的区分。 《易.系辞下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栎下宇,以待风雨”。 上栋下宇:栋—脊檀,宇一屋檐,阿一屋面四角的支架-角梁-四阿(四坡屋顶),半坡晚期遗址已表明有四坡屋顶的房屋 龙山时期:夯土版筑——城,晚期出现高台建筑

3、巢居: ①取决于环境气候条件&躲避禽兽 巢居-干栏居:干栏—基座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已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节点:榫卯最早发现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构中(燕尾榫、销钉榫、企口板)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长江流域,以榫卯结构取代绑扎。



No.3

夏商宫室:茅茨土阶


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迄今所知最古的宫室建筑遗址;木构夯土,四坡顶(庑殿顶),夏商之际的宫室建筑已有轴线对称的廊院一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型。



No.4

西周宫室:王邑主体-宫室


1.周制: 中国宗法制度的空间表达形式之一:宫室制度/朝寝制度(西周奠定) 秦汉以来:托古改制;隋唐以来:附会周制 宫室制度: 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三寝,六宫六寝。朝:君臣议政场所;寝:天子起居宫室或内庭 五门:皋(最外面的大门,城门形状)、库(收藏献祭所经之处)、雉(麻翼有观或阙)、应(应对朝政的地方)、路(后寝的大门,前朝之终) 三朝:外朝一,仪式大典之地,皋门至雉门;内朝二(治朝和燕朝) 内朝:治朝(大朝、中朝、常朝),视朝听政,应门至路门;燕朝,视朝小憩或群臣身饮,路门后。六宫六寝:燕寝及嫔妃的住处。 三寝:高寝、路寝、小寝(燕寝) 后世以大朝、常朝、中朝为三朝,在周制中为前朝的部分 2.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营造活动中所流行的风水术,即来源于周代的相地卜居。 3.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最早的两进式宫室,最早的工字殿(前堂后室以廊相连的形制),最早的砖瓦实物、砖铺地,萧蔷,抹灰,已出现泸斗形象—一斗棋可能在西周已经存在,陶制排水管。

No.5

东周、秦汉的宫室;高台建筑发展的高峰期


1、东周宫室:
①春秋战国宫室是台榭建筑的兴盛期:周天子筑三台:灵台观天,时者观四时变化,囿台观鸟兽虫鱼。②至迟在战国时代已具备殿堂及殿阁的基本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斗拱已基本成型,完全成型于汉,成熟于唐。 2、秦汉宫殿: 秦汉宫殿盛行高台建筑,宫室在形制、尺度和装饰方面的规格化,历史上华夏各地域风格的第一次大交融,阿房宫是商周以来最大的台榭建筑。 汉宫:汉承秦制:大朝-东西厢-两厢制,阙(宫门)——形制周代已有。 秦都雍城:三座宫室“品”字排列,可能是魏晋宫室大朝左右“东西堂”制度的来源。



No.6

魏晋至隋唐的宫殿


东汉末年曹魏邺城:宫衙与朝庭东西平行排列—一体现宰相分权的宫城制。

魏晋南北朝以来“宫衙”与朝廷相对位置的变化:或并列于宫城内朝廷旁侧,或于大朝前后直到退至于宫门之外。 1、魏晋南北朝: 大朝与东西堂:南朝建康:曹魏宫殿制度随晋室南迁(台城); ②东魏邺南城(横列的北朝宫殿)一宫室制度演化的承上启下的转折点。

2、隋唐: ①纵列的宫殿: 唐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含元殿:大朝,面阔11间,将曹魏以来与大朝平行的内朝及前部的宫衙,移到了大朝之后,这就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宫室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唐朝宫廷建筑的纵列“三朝”,改变了曹魏以来的东西堂制度,平行横列的几组殿堂,变为以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殿堂为主的朝廷。 麟德殿:满堂柱,三殿南北纵列为一座复合大殿的空间构成方式(中国古代最大的殿堂)。



No.7

宋至明清的宫殿


1、复古的宋宫: 更为附会周制,雉门五凤楼,宋代宫殿制度上承隋唐五代,下启元明清,较之前代对周制的附会更全面。 2、折中的元宫: 宫殿制度是北宋汴梁和金中都制度的延续与发展。

3、集大成的明清故宫: ①魏晋以来,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与朝廷并列的宫衙制度走向消亡, 从明清故宫布局中可看出宫衙制的后期演变轨迹 明:政底六部被置于皇城之外的千步廊两侧。 清:前三殿之后的宫苑西侧隆宗门内军机处

明清故宫:集历代宫室制度 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至宫城正门午门,相当于周制的外朝,天安门相当于皋门; 午门城楼中央为重檐庑殿,两侧各一重檐攒尖,两观阙前伸,上亦为两重檐攒尖,一如宋宫城“五凤楼”的雉门形制;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为过渡,相当于库门,端门前庭院近方形,门后庭院则狭长,两侧配以相对低矮的朝房,东面通向太庙,西面导入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 午门以内,空间豁然开朗,为一横向宽敞的矩形庭院,曲尺形的御河和金水桥相当于宋宫午门后之五龙桥,前方是内朝的起始太和门(奉天门),相当于应门治朝; 从太和门起,门内为故宫最大的庭院空间,面积达3万平方米。

太和(奉天)、中和(华盖)保和(谨身)三座大殿,纵列于7米高的工字形须弥座台基上,俗称“前三殿”。治朝中轴线两侧还平行纵列着东文华、西武英两组宫殿,均以前后殿置于工字形台基上 太和殿: 大朝、重檐庑殿、面阔11间,现存古代最大的两座殿堂之一(另一座为祾恩殿) 中和殿: 方形攒尖顶-寝殿 保和殿: 九间重檐歇山顶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附会三寝古制。其中乾清宫为皇帝便服听政,与臣僚宴聚之处,当为周制燕朝。坤宁宫为皇后寝宫。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一季

0元图解建筑史第二季

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









0元图解建筑史第四季





0元图解建筑史第五季












0元图解建筑史第六季






持续更新中~~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