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内经临床发挥 (病机学说临床意义)4.2.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内经临床发挥 (病机学说临床意义)4.2.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内经》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

《内经》论病机的内容甚多,既有如《素问·举痛论》之论痛证和气机失常病机、《素问·调经论》之论脏腑经脉阴阳气血表里病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之论百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病机、《灵枢·五变》之论体质与发病倾向等以论病机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篇章,但更多的是散见于以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诊法治则以至五运六气等其他学说的篇章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论阴阳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之论阳气失常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论病机十九条等。综观所论内容,基本(上)包括病因、发病和病变机理(即狭义病机)三个方面,该三方面内容构成了《内经》(广义的)病机学说的主体。(一)病因

对于引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内经》有其独特的认识和分类方法,这种认识和分类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病因观。

1.《内经》认识病因的方法

《内经》认识病因,除了对病因的直接观察或体验,如冒雨、受寒、饮食失常、金创跌仆等之外,更多的是从审察、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以推求其致病原因的“审证求因”法,这种通过对病变表现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致病原因的过程,实际上亦就是辨析病机的过程。

由于疾病的病因不一定能够被直接观察到,或者不一定能够被患者准确感知,而通过对客观表现出来的症状的审察和分析,往往更可能比较准确地推求其致病原因,因此审证求因就成了《内经》认识病因所最常使用的方法,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夏伤于暑,秋生痰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既是对疾病的病机分析,但实际亦是根据证候表现对病因的辨析和推究。又如《素问·热论》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亦是从发热症状(热病)去推求其病因为“伤于寒”。掌握《内经》这种审证求因的病因研究方法,可以加深对病因的本质认识。

2.《内经》对病因的分类

《素问·调经论》、《灵枢·百病始生》等篇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以后的不同发病部位而将病因分为“生于阳”(表)、“生于阴”(里)两类,肇后世外感、内伤病因分类之端倪。这种病因分类方法与审证求因法一样,都着眼于人,从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情况去研究、探求病因,都是“以人为本”学术理念在病因观方面上的鲜明体现。(二)发病

《灵枢·百病始生》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都把疾病看成是邪气(致病因素)与正气之间的斗争的结果,认为正气不能抗御邪气,邪气乘机侵犯人体,是疾病,特别是外感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内经》这种“邪气致病,正气抗邪”的发病观避免了见病不见人、片面强调外在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的局限,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疾病的发生机理,因此,为后世所继承发挥,成为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念。

(三)病变机理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素问·脉要精微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内经》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了解病变机理的病机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

1.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

《阴阳应象大论》关于阴阳偏胜、阴阳转化病变机理及其证候表现,《素问·调经论》从经脉角度阐述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等,均对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变机理做了精辟论述,是提纲挈领认识疾病本质属性的基本病机,后世称为“八纲病机”。

2. 六气病机

六气病机是研究病变类型及其性质的病机理论。《内经》把病变类型及其性质类比于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点,从而分成以风、寒、火、热、燥、湿命名的六种基本病变类型,建立了“六气”病机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火、热、风、寒、湿的病机,都是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病机理论。对于六气病机,必须了解其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其病机本质。

3.脏腑经络、精(血、津液)气(营卫)神病机

这是确定病变部位的病机理论,《内经》有关这方面病机的论述甚多,举其要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素问·调经论》等篇之论五脏六腑病机,《灵枢·经脉》等篇之论十二经脉病机,《灵枢·本神》、《灵枢·决气》之论精气神津液病机,《灵枢·营卫生会》之论营卫病机等等,都是关于这类病机的论述。

4.外感病机

《素问·热论》以六经病划分热病(伤寒)证候类型,以“六经传变”和“两感于寒”两种模式说明其发展变化机理和传变规律,为张仲景《伤寒论》的伤寒六经传变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素问·评热病论》关于“阴阳交”病机的论述,指出了外感热病过程中邪气与正气之间的胜负消长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启发了后世治疗外感热病,特别是温病的顾护阴精,保存津液的治疗思想。

5.疾病传变机理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并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对这些规律加以归纳、总结。《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外邪伤人从肌表皮肤开始,以后经过了由“皮肤→络脉→经脉→输脉(足太阳经)→伏冲之脉→胃肠之外、募原之间→息而成积”的由表入里、逐步深入的传变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之说,亦是从治疗角度说明了这种过程。关于五脏病的传变,《素问·玉机真藏论》根据“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生理病理关系,认为五脏病具有两种传变模式,一种是“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之次”的“顺传所胜之次”,另一种是“病之且死”时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我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生我者),死于其所不胜”传变模式,《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等篇亦都有类似的论述。至于病情变化节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从邪正斗争消长角度提出了“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主要表现于以邪正斗争为病机关键的外感热病中;《素问·藏气法时论》则根据五脏生克关系提出了五脏病的“夫邪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我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生我者)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的病情变化规律。这些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虽然多用阴阳五行模式加以表述,但亦是对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观察所积累经验的总结。掌握其一般规律,知常达变,有助于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

以上都是《内经》提出的研究疾病性质、了解其发展变化机理的病机理论,是普遍用以辨析、研究各种疾病性质的基本病机。这些病机理论加上审证求因的病因辨析,就可以从病因、病性、病位三方面辨析疾病性质和病情变化,为辨证论治各种疾病提供理论根据。各种疾病的具体病机,如《素问·痹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逆调论》的“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等,都是根据这些基本病机而提出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