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佳明中医
2022-11-11
【接诊情景】
程某,女,52岁。
主诉:头晕伴心慌3月余。病史概述:患者因淋巴癌手术后又化疗6次,身体虚弱,整天乏力没精神,近3个月来出现头晕、头重脚轻、动辄心慌等症状,曾服过西药,也服过20多剂汤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
刻诊:精神差,面色萎黄虚浮,头晕,头重脚轻感,心慌,动辄加重,稍有胸闷,颈部强硬难受不适,怕风、怕冷,无发热,无头痛身痛,出汗较多,皮肤瘙痒无定处,纳可,但不敢多食,食后腹胀难受,感觉像食物塞在胃内不消化、不下排,饭后嗳气较多,口苦,咽干,口渴欲饮温水,心烦焦虑,眠差,大便2天一次,头干结后可成形顺畅,小便可,左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双手大鱼际苍白瘦削。
舌暗红,舌体稍大,舌红,苔薄白兼黄,前中部略水滑,后部黄腻微干,苔面有多处裂纹。脉细,左寸关浮弦,尺沉有力,右寸关弦尺沉。
六经辨证:少阳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病机:表滞,营卫不和,枢机不利,胃虚,郁火伤津,水饮。
核心病机:三焦气机不利而水饮上凌。治法:调和枢机,调和营卫,养胃补津,化饮降逆。方药:小柴胡汤合茯苓泽泻汤。
【处方】
柴胡24g,黄芩10g,生晒参片10g,姜半夏15g,炙甘草15g,桂枝10g,企边桂5g,生白术15g,茯苓30g,泽泻30g,大枣30g(切开),生姜15g(自备,切片)。
1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嘱:每服5剂,休息观察3天后继服。
【辨析思路与答疑解惑】
一、关于“六经”的基 本含义
〔学生A〕这位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寒热错杂,偏重于水饮,老师给我们讲讲如何着手辨证?
〔老师〕对,这位患者的症状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多经合病。
我们必须注意,我说的这个“经”,不是经络的“经”,《伤寒论》六经辨证是六病辨证,六病就是三阴三阳六个病证纲要系列。
“六经”用经络来解读,始于宋代医家朱肱。
朱肱一生对《伤寒论》比较推崇,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写有一部书叫《南阳活人书》,以问答的形式,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
朱肱将《灵枢·经脉》篇理论与《伤寒论》六经分证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就是足三阴、足三阳经络为病,并以这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为使他的以经络解读“六经”的观点能说得通,又首创了“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
他的这个学说一直沿袭到现在,目前的教科书还是主要用经络来解读《伤寒》六经,这虽然对后世读《伤寒》认识六经“提纲证”有一定的启发,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使后世学者都将医经和经方这两大医学体系理论掺杂,辨证模棱两可,难以用经方治病。
〔学生B〕是的,在学校,我们一直就是用经络理论来解读《伤寒论》的。
所以我们现在是亟待正本清源读《伤寒论》,如果想用《伤寒》经方贴近临床,就要好好学习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清晰地掌握仲景学术思想的真正内涵。
我说这些,是让大家在思想上对六经有个基本的认识。好了,我们看看这位患者的辨证吧。
颈部强硬难受不适,怕风、怕冷,出汗较多,皮肤无定处瘙痒,左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舌苔薄白,脉左寸浮,辨为太阳病,表滞,营卫不和,溢饮。
口苦,咽干,胸闷,嗳气多,心烦焦虑,眠差,舌红苔薄白兼黄,有裂纹,脉弦细,辨为少阳病,上焦郁火伤津,枢机不利,气机失畅。
口渴,眠差,大便头干结,舌红苔薄白兼黄,苔面有多处裂纹,脉弦细,尺沉有力,辨为阳明病,上焦热扰伤津,下焦微结。
精神差,面色萎黄虚浮,不敢多食,食后腹胀,就感觉食物塞在胃内不消化、不下排,饭后嗳气较多,欲饮热水,双手大鱼际苍白瘦削,舌体稍大,舌中部略水滑,脉关弦,辨为太阴病,中焦胃虚寒。
头晕,心慌,动辄加重,可视为《伤寒论》“起则头眩”的特征性症状。
胸闷,左下肢踝部凹陷性水肿,舌体稍大,舌中部略水滑,辨为太阴病,中焦胃虚停饮,下焦水饮上逆,水饮泛溢表位,符合《金匮要略》所说“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则愈”的法度。
六经辨证为少阳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病机为表滞,营卫不和,枢机不利,胃虚,郁火伤津,水饮。核心病机为三焦气机不利而水饮上凌。
故治法为调和枢机,调和营卫,养胃补津,化饮降逆,就用主方小柴胡汤合茯苓泽泻汤。
〔学生B〕为什么每服5剂药,休息观察3天后继服呢?
这是我的一个临床经验,5剂中药是人体脾胃所能承受的基本量。5为中土之数,服药后首先入胃靠胃气来吸收、气化和转运至病机靶点。
一般急性病如外感、泄泻之类,5剂基本痊愈,慢性疑难杂症疗程长一些,就不能连续服药,要服5剂,让药物在体内代谢1~3天继服,这样既能使药物在体内充分发挥作用,又让胃气能休养生息一下,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服药,治病还不伤正。
经我长期临床验证,疗效非常确切。
是药三分毒,这也是“保胃气”的一个方法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