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城内走到城外,从园林走入深山,每一处都是古迹繁多,走着看着,指不定哪一块碑就有一段故事,哪一座桥就承载着一个时代。读城版面的“吴地访古”栏目正是为此开设,当读者行走在悠悠姑苏,看到的点滴都是这个城市在历史岁月变迁中留下的痕迹,每一处痕迹都有着隐秘的故事,等待着你或我的发现。值此新春之际,特奉上一期访古特辑,新岁来临,共赏古今。
尧峰山宝华坞明代墓志铭《殇女李氏圹铭》
日前,我与友人风吟、小青前往尧峰山、旺山一带访古,在旺山宝华寺里见到了一套完整的明代墓志铭。宝华寺香客云集,却少有人注意到这套石质墓志铭。如果不是有几个老的石构件,或许我们也和其它游历者一样,会错过身边这套放置在大殿广场上积堆石构件里的明代墓志铭。
这套墓志铭分墓盖与墓志两部分,大小相当,其长宽高尺寸接近48×47×11.5cm。墓志铭盖上呈田字形印章体例摆列四字:李媛之墓,皆大字篆书双钩。而墓志铭正身正面上则镌有柳体楷书墓志铭内容计二百六十七字,墓志铭名称为《殇女李氏圹铭》。
经解读,这是一位叫李明伯的人,其女兼具才华与惠德,却因劳累与疾病夭逝,而他与妻子特别疼爱这个女儿,心痛之余特别将她安葬在尧峰山的宝华坞祖茔旁,并请友人邢参撰写了墓志铭。几百年过去,尧峰山换了人间,宝华坞桑田变迁,这套墓志铭也流落到近旁的宝华寺里。在古代,拥有墓志铭者大多非官即贵,更何况一个夭亡的女子,可见生者对死者的重视程度。
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墓志铭的文字内容可知,这套墓志铭的撰文者和书篆者,分别是明代吴中名士邢参、吴奕。墓志铭一类实物或者碑帖,或可补法书碑帖、书史之缺,这也正是它难能可贵的地方。(邓乾彬文/图)
撰文者:邢参(生卒不详),明代学者、藏书家。字丽文,明代著名藏书家邢量从孙,数代皆居葑门外邢家巷,晚年筑读书草屋于虎丘之西。邢氏一支古出大梁,故以自称。邢参喜好古物,曾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到常熟访求唐代砖刻。正德年间(1506-1521)应苏州知府的聘请,参与编写王鏊主编的《姑苏志》。《静志居诗话》记邢参与吴爟、文征明、吴奕、蔡羽、钱同爱、陈淳、汤珍、王守、王宠、张灵结社雅集为“东庄十友”。其去世后葬于虎丘山之西。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有祀,《吴郡名贤传赞》第六卷记有邢参事迹。
书篆者:吴奕(1472-1519),常州、江阴一带人。字嗣业,号茶香居士。明代著名画家吴宽侄,善书。“东庄雅集”十友之一。
楼园王鸿皋故居
位于姑苏区马医科。原属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创办人之一的王鸿皋所有,为东宅西园格局。东路存楼厅,带两厢,前有砖额,乃乙丑初秋(或为1925年)雍熙所题“绳其祖武”四字。“绳其祖武”语出《诗经》,意为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寄托了主人继承祖业的决心。砖额上方存琉璃花窗。西路存3.6米高的小丘,园筑于丘上,广植文旦等嘉木,青石与黄石假山叠石虽毁,但石料尚存。旧时住宅楼上有门通入小丘,丘上作亭,今亭中的石鼓亦在,雕刻有精美包袱锦。当年小丘近辟荷池,登丘四望,丘上屋顶栉比,三面有廊屋围绕,丘林亭榭倒映于荷池中,“楼园”一名由此而来。楼园也是苏州不多见的以丘为胜的近代园林,虽未列入文保单位,但难得的是小丘、古树、假山石料等尚在,均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倪浩文文/图)
恒德堂李秉恒故居
位于姑苏区瓣莲巷。原属著名的燮昌火柴公司股东李秉恒所有。李氏在苏州原有包括滚绣坊(今属南林饭店)在内的多处房产,此为其中之一。现存楼厅有机械雕刻的木质楼裙,带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征。一楼前置一支香鹤颈轩,扁作梁及厢房结子雕花卉。楼后存八角青石古井,刻有“义井”“随意泉”等字,或为他处移此。井边小园植有槭树等嘉木,红绿相谐。宅东尚存“恒德堂李”花岗石界碑。此宅历史脉络较为清晰,古井造型优美,字口完整,较为难得。 (倪浩文文/图)
怀后桥
位于吴江区八都。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众信女独立重建。梁式三孔石桥,南北走向,桥身为花岗石构筑,金刚墙用青石砌置。南北两端坡级均为七级,桥身纵向为三条石,中有仿拱桥千斤石的圆形雕刻。原栏石已毁,现为防落水,新加雕花桥栏。中孔桥面石东西两侧刻有“怀后桥”桥名,中孔排柱两侧刻有桥联。东联为:普渡迷津,行人怀德;高擎砥柱,垂裕后来。西侧:《书》纪徒杠,功资略彴;《易》占利涉,路达康庄。其中的“杠”“彴”均为桥的意思,“徒杠”,徒步过桥;“略彴”,小桥。此桥保存较好,特别是东向桥联,上下联倒数第二字巧妙地嵌入了桥名,很见心思。诚宜为列入文保单位,以利长存。 (倪浩文文/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