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最热衷于做的事情就是在QQ空间里发说说,几个文案,或是表开心,或是表伤心,总之,我们发这些说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是为了博取关注。
后来,我们长大了,变得成熟了,思维方式也比以前冷静稳重许多,可随之而来变化着的,还有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态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于朋友这件事情的认知是渺茫的,也有朋友,也可以三五成群,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虽然人潮拥挤,但自己还是孤单至极,内心开心的时候,找不到一个人分享,不开心的时候,也找不到一个人诉说。
我们愈发地觉得自己孤单了。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孤单?
越长大,越觉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鲁迅先生在创作的时候,他的邻居也在忙碌着——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的,时不时还有孩子在哭,像是饿了,又像是需要换尿布;
楼上有两人狂笑,时不时地传来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在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这些场景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甚至还有让人感到悲伤唏嘘的,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在当时的鲁迅先生看来,却是和自己无关的。
他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有些冷漠,可再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就是我们在踏入成年人世界里的心境。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和自己感同身受,哪怕是经历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情绪即便是表达出来了,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干脆选择自我消化。
而这样的淡泊,其实是人内心的一种平静,而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越长大,越觉得三观不同,不必硬融
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一开始挤破头想要融入太太圈,又是讨好对方,又是给对方做蛋糕,结果拍合照发朋友圈的时候,对方还把她的身影裁掉了。
后来好不容易被接纳了,又被富太太坑,花大价钱买了一个快要倒闭的茶厂,也知道这时候,顾佳才明白,即便是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对方也始终都没接纳自己,因为本身的圈子不同,也就融不进去,更没必要硬融。
叔本华:“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
当一个人思维方式成熟的时候,他(她)就会知道,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朋友越多越好,并不是合群就好。
有时候,合群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而不合群一定不会不让人快乐,因为合群是一群人的孤单,而不合群才是一个人的狂欢。
越长大,越觉得孤独其实是人格的自我完善
以前小的时候,总觉得有朋友才是一件好事,一群人在一起,不管做什么都有人陪着自己,那种热闹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相比之下,那些没有朋友的人,看起来是多么的可悲。
而当我们长大了之后,当我们思维方式成熟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不合群是那么的自由自在。
我们一个人的时候,不需要迎合别人的爱好,不需要迎合别人的节奏,我们无忧无虑,可以让累了的嘴巴暂时休息,也可以用没人打扰的时间去想自己喜欢的东西,听自己喜欢的歌,甚至还可以什么都不去做,只安静地发一会呆。
独处的时光里,我们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一个人的时候,也难免觉得有些事情有点孤独的意味,但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人越是孤独,就越是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复盘,不断地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
所以,孤独其实是人格的一个自我完善,所以,当你觉得孤单没什么大不了,孤独是人间常态的时候,请记得恭喜自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