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阴虚发热------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丸、黄芪膏、***参膏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丸、人参归脾丸
肝郁发热--------加味逍遥丸瘀血发热-----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牙痛----------风火牙痛-----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立止牙痛散
胃火牙痛--------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火凉膈散、止痛冰硼散、白清胃散
虚火牙痛---------滋阴甘露丸、知柏地黄丸
中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镇肝熄风胶囊、脑血栓片气虚血瘀,
经脉阻滞--------补阳还五冲剂、偏瘫复元丸、消栓再造丸、乐脉颗粒剂、中风回春丸、脑得生丸
心悸---------心血不足-------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枕中丹
水肿---------五皮丸;脾阳不振-------五苓散、参苓白术丸、胃苓丸、
阳衰微---------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水痘--------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毒热炽盛-------绿雪、普济回春丹
目赤肿痛---------热-------明目蒺藜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
肝经风热--------明目上清丸、明目蒺藜丸、开光复明丸
目涩--------足--------养阴清肺膏
肝肾亏虚---------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石斛明目丸、琥珀还睛丸
目痒---------袭--------桑菊感冒片
肝肾阴虚----------桑麻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失眠:肝瘀化火---------龙胆泻肝丸合磁朱丸
心脾两虚----------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阴虚---------天王补心丹、神经衰弱丸、安神补心胶囊、朱砂安神丸
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人参琥珀丸
耳鸣耳聋---------- 龙胆泻肝丸、通窍耳聋丸
肾精亏虚----------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
脾胃虚弱-----------益气聪明丸、补中益气丸
气血瘀阻-----------血府逐瘀口服液
厌食:脾失健运----------曲麦枳术丸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丸
汗证-------和-------桂枝合剂
肺气不固----------玉屏风颗粒
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散
头痛---------川芎茶调散、都梁丸
风热上扰----------芎菊上清丸、清眩丸(片)
肝阳上亢----------降压片、脑立清
痰浊阻遏---------半夏天麻丸
瘀血阻滞----------天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
咳嗽: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
风热咳嗽-----------桑菊感冒片/羚羊清肺丸
燥热咳嗽-----------秋梨膏、二冬膏、川贝枇杷膏
痰湿犯肺-----------二陈丸、橘红丸
肝火犯肺------------黛蛤散、清气化痰丸
肺虚咳嗽------------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养阴清肺胶囊
肺火咳嗽-----------二母宁嗽丸、清肺抑火丸(膏)、除痰止嗽丸、清气化痰丸
(小儿)风寒咳嗽---------解肌宁嗽丸、儿童清肺丸
风热咳嗽---------桑菊感冒片、解肌清肺丸
痰热咳嗽----------清金理嗽丸
眩晕--------亢------脑立清、磁朱丸、杞菊地黄丸
肾精不足-------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亏虚-------八珍丸、十全大补、
痰浊中阻-------半夏天麻丸瘀血停留-------血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
烧伤--------紫草膏、生肌玉红膏
粉刺-------热-------连翘败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肺益火丸、颠倒散
湿热蕴结--------参丸、二妙丸、茵陈五苓丸
脾虚湿蕴------参苓白术丸
痔疮------风,迫血妄行------地榆槐角丸、止红肠辟(?)丸、消痔散、脏连丸、鳖甲消痔胶囊、荣昌肛泰
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
感冒------冒-----感冒软胶囊、感冒清热冲剂、防风通圣丸、桂枝合剂、通宣理肺丸(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柴**、抗胶囊
气虚感冒--------参苏理肺丸、玉屏风颗粒、
暑湿感冒--------藿香正气水、六合定中丸、祛暑丸
感冒(儿)-------冒------小儿羌活丸、九保丹
风热感冒--------小儿感冒清热冲剂、妙灵丹
暑邪感冒----------香苏正胃丸
感冒夹湿--------至宝锭、小儿百寿丹
感冒夹惊--------牛黄镇惊丸、琥珀抱龙丸
食积--------滞------小儿化食丹、小儿化滞丹、
食积停滞-----------保和丸、大山楂丸
脾虚夹积----------小儿健脾丸、小儿香橘丹
鼻衄-------盛--------清肺抑火丸、荷叶丸、
胃热炽盛------------清胃黄连丸、小儿消热散
肝火上逆------------当归龙荟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人参归脾丸
痛经--------瘀------调经姐妹丸、调经活血片、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宁坤养血丸、妇宝金丸、八珍益母丸
肝肾不足---------当归调经丸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七郁滞--------逍遥丸、七制香附丸
肾气虚弱---------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月经先期:气虚不摄---------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益气养元丸
肾气不固----------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肝经郁热----------加味逍遥丸
阴虚内热----------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固经丸
月经后期:寒凝冲任---------少腹逐瘀丸
阳虚内寒----------艾附暖宫丸、女金丹
血虚失盈----------八珍益母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
气滞血瘀----------舒肝保坤丸、七制香附丸
月经过少:血虚--------内补养荣丸、人参养荣丸、八珍丸
肾虚精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血瘀--------------益母草膏、少腹逐瘀丸
月经过多--------定坤丸、补中益气丸、乌鸡白风丸
血热--------加味逍遥丸、荷叶丸
不孕症:阳虚宫冷-------暖宫孕子丸、艾附暖宫丸、女金丹、鹿茸粉、调经促孕丸
气血不足----------八宝坤顺丸、乌鸡白风丸、安坤赞育丸、定坤丹、
肝气郁滞----------妇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十二温经丸
痰湿壅滞----------二陈丸、越鞠丸
1,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在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
四、支沟---阳陵泉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按 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
五、外关---悬钟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按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六、气海---三阴交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按 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七、合谷---内庭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按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 ,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八、中脘---足三里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按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九、中渚---足临泣
功用 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按 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十、人中---委中
功用 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按 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十一、膻中---内关
功用 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按 素问灵兰秘典 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十二、鱼际---复溜
功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治痛范围 1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2咳嗽引起的胸痛。
十三、外关---后溪
功用 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按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 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十四、印堂---合谷
功用 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按 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
十五、归来---三阴交
功用 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按 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十六、太溪---太冲
功用 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按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十七、阳谷---侠溪
功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按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十八、足三里---三阴交
功用 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按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十九、曲池---上巨虚
功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按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二十、风池---昆仑
功用 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按 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二十一、头维---列缺
功用 二穴相配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按 头维为阳明胃经的输穴,一般针刺时向后沿皮刺1.5寸,列缺是手太阳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一般向上斜0.5-1.0寸。
二十二、命门---委中
功用 二穴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按 命门是生命之门,有助阳固精,强壮之功。本穴属于全身补穴之一,没有泻的作用,通常 用灸法为主。委中属全身泻穴之一,没有补的作用。这样一补一泻互用,虚实腰痛均可用之,委中以刺血为主。
二十三、中渚---后溪
功用 二穴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按 中渚与后溪相配,对治疗颈椎综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后颈部侧不灵活,有其特殊的作用。但针刺时必须注意,使针感向上传导至肩部效佳。
二十四、百会---涌泉
功用 二穴相配可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按 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二十五、少商---厉兑
功用 二穴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按 少商一般采用点刺出血。厉兑针1分。
[转]头痛、落枕的治疗口诀
头痛脑胀加失眠,三焦小肠找痛点;
天冲专治恐惧病,丘墟光明胆经选;
突发头痛找外丘,心火神门青灵捻;
后脑疼痛寻委中,昆仑大穴应上先;
如遇经常偏头痛,列缺肩井与内关;
按揉太冲至行间,肝郁到此皆疏散;
脾经大都与太白,反射区内病治完;
若有后头眉骨痛,膀胱足部京骨见;
落枕列缺与后溪,外关悬钟皆要按;
再找周身筋之会,便要拨动阳陵泉。
注解:头痛、脑胀、偏头痛、失眠症状产生的原因很多,可根据不痛的症状在对应的经络上施治。
一、痰浊型的症状:头痛昏蒙,胸腹胀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1、可先在大肠经上刮痧并寻找痛点拔罐或按摩,把痛点揉开头痛就会缓解。
2、可点按心经的“神门穴”(腕横纹内侧尺骨顶端的凹陷处)和“青灵穴”(内肘上三寸)。“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主治:由心脏、脑神经和消化系统引起的疾患。“青灵穴”治疗着急、上火、气郁引起的痛症效果最佳。
3、可点按脾经的“大都”(大脚趾根的部位)与“太白”(大都后面贴近内侧脚掌骨的地方)。“大都”的作用很多,可治疗骨质疏松、颈椎病、肌肉萎缩、要退疼痛、腹胀、胃痛、呕吐、便秘、泄泻等等。因为它是脾经的“荥穴”属“火”,“荥”又是小溪中的流水之意,“水克火”所以可散发脾热胃火引起的头痛。“太白”是脾经的原穴,脾经上的所有症状它最有发言权,“胃不和则寝难安”,调理脾胃此穴为重中之重。
二、肝火引起的症状: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夜卧不宁,或兼胁痛,口苦面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1、可在三焦经上刮痧并寻找痛点拔罐或按摩,把痛点揉开头痛就会缓解。因为三焦经和胆经属“同名经”均是“少阳经”,肝火通过胆经排放不出去就会沿同名经逆上而行到达三焦经,而三焦经又是主管头部和面部神经的主要经络,上逆之火就会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因为它的主要穴位“外关”(腕横纹上两寸)、“支沟”(外关上一点)、“天井”(肘尖上一寸)、“清冷渊” (肘尖上两寸)、“消泺穴”(肘窝上五寸)、“天牖”(耳后斜下方一寸)、“翳风”(耳垂后的凹陷处)等都治头痛,所以才需要刮痧后寻找痛点拔罐或按摩来清除於阻点。
2、按摩胆经头部的“天冲穴”和“丘墟”、“光明”、“外丘”等穴位,因为肝火需要通过胆经抒发,“天冲穴”治疗思虑过度引起的头痛和惊恐。“外丘穴”是胆经的“郄穴”,郄穴是治急症的穴位,所以它主治突发性头痛。“光明穴”是胆经的“络穴”,它和肝经相通。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穴位,因此它也主治由肝的慢性病引发的头痛症状。“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前面说了“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它也是“阴阳双补”的穴位主治肝病引起的头痛。
3、晚上用热水泡脚后(水里加点盐),推肝经位于足面上的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向脚面处上四寸)至“行间穴”(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上)。“太冲穴”是解肝毒的大穴,“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属“火”,而肝属“木”,“木生火”。按摩此穴可泄心火,泄心火即是泻肝火了。因为“毒火”在肝表现为郁闷、肋胀痛、口苦,一但转到“心火” 表在体外就会是牙疼、鼻出血、口腔溃疡等症状,此为“木(肝)生火(心)”的道理。常推太冲穴和行间穴对由肝火和心火引起的头痛有很好的效果。
4、可检查肺经的“列缺穴”(在桡骨头的凹陷处),古书云:头项之病寻列缺。它是八脉交会穴之一的任脉之会穴,。“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因此,如落枕、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均可找“列缺”治疗。
5、偏头痛可先检查胆经的“肩井穴”(颈部侧面与肩膀连线的中点)它和三焦经、大肠经和胃经相通,也是治疗眉骨痛和牙疼、头痛的要穴。
6、还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就是心包经的“内关穴”(腕横纹上两寸半,也就是三个手指的尺寸),它是气血的清道夫,可治疗胃火、心火引起的偏头疼、胃疼等症状。
7、全身“筋之会穴”在胆经的“阳陵泉”,它是胆经的合穴,“合”主气逆而泄,由于郁闷引起的上火头痛可拨动此穴以降浊气。
三、眉棱骨痛:风寒在脑,或感痰湿,及脑昏痛。发展下去就会眼昏耳鸣,鼻塞头痛,眩运,逆痰涎嗽,心腹疼痛,大小便涩滞。
1、先打通膀胱经,在后背刮痧或拔罐。也可在“委中”(膝盖后边的膝窝处)刺血拔毒(非专业人士不提倡)。
2、根据“上病下治” 、“头病脚治”之法,还可点按“昆仑穴”(外踝骨后面的凹陷处),这个穴是个“降压穴”有引血下行之效。再有就是在脚外侧抹点油,推揉膀胱经在脚外侧骨凹陷处的“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等穴即可缓解症状。
四、落枕:
1、“列缺”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还有就是小肠经的“后溪穴”(握拳,在贴近小手指关节的拳眼处,先用拇指按住,再张开手便找到了)。此穴和“列缺”一样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作用非常广泛。因为小肠经能直达头部和颈部,所以它也是治疗落枕的要穴。
2、三焦经的“外关”(腕横纹上两寸)同样也是八脉交会穴,由于三焦经和胆经是同名经(均是“少阳”二字),所以胆经之火有时会上逆三焦经,而三焦经也直达头颈部,所以出现头痛、偏头痛、落枕还有肩肋疼痛等疾患,常揉此穴都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3、再有需要要强调的就是“悬钟穴”(外踝骨上三寸处),它是“髓之会穴”,也就是说骨髓里的病应该找它,如颈椎病引起的头痛,腰椎引起的腰部不适还有胸椎引起的一些病痛等都离不开它的帮助。同时,它也能治疗落枕。
五、足部大药
把足部疗法单独列为一个大项就是让大家引起重视,因为足部有很多治疗疾病的反射区,头痛也不例外。头痛可按摩大脚趾根部的颈部反射点和大脚趾内侧的颈椎反射区,“头病脚治”会立竿见影。
[转]转载:梅核气穴---------慢性咽炎一次即愈
梅核气穴---------慢性咽炎一次即愈
梅核气,就是西医里面的臆核症、慢性咽炎之咽堵症
梅核气穴是中医经验穴,临床专治梅核气的梅核气穴,手掌劳宫穴稍下,掌面食指中指缝后一寸。
主舒肝理气、利咽、镇静安神,为梅核气经验穴,多数患者针后一次即愈,取穴宜男左女右。腕后四穴,一寸五分,浓缩心经精华——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手少阴心经一共有9个穴位,在这短短的一寸五分的距离就有4个穴位,其中灵道为手少阴心经五腧穴中的经穴,通里为络穴,阴郄为郄穴,神门为输穴及原穴。都是十分重要的穴位,可以说是手少阴心经的精华所在。所以这一寸五分的经脉是十分重要的,所有涉及心经气血异常引起的病变,都可以选用这四个穴位,或者这一段经脉。
有现代研究也证实冠心病心绞痛用拇指指腹按压灵道穴区压痛明显处,可以缓解疼痛;神门穴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缓解心绞痛。
另外,神门还是治疗失眠、多梦、健忘的重要穴位。
神门穴,穴如其名,神气出入之门。心藏神,神门穴实为心气所出入之门,能开心气之郁结,所以除了治疗失眠、多梦症外,在治疗痴、呆、癫、痫、恐、悸、健忘等疾病也是首选之穴。
[转] 忧郁了,按“开心穴”! 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很多可以排解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阀门,这便是穴位。 如果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的情绪,老觉得晚上睡眠不好,白天身体没劲时,不妨按按这些“开心穴”。 按揉心包经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 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捋捋膻中穴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轻叩百汇和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 指压合谷穴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加醋泡脚解焦虑 足底集结着五大脏腑的经络,用艾叶加上醋泡脚可以温通气血,解郁疏肝。焦虑抑郁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集结,艾叶的温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气血畅通,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淤的功效。每次可用温水泡20分钟,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别是多按按太冲穴,即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承山治背痛病例 承山治背痛病例某男,42岁,背痛已8年之久,按摩针灸暂时缓解,没隔几天还是一样痛,这样反反复复,每逢劳累、刮风阴雨天加重。2007年3月来我处就诊,针灸按摩15次,还是暂时缓解,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由于我的名气,病人还是坚持要我治疗,有一天,我问病人是否有其它不适,病人说,经常犯痔疮,每逢痔疮犯病时,左侧小腿肚就感觉有一股凉气。我突然明白了折磨病人多年背痛的原因,是有湿气滞留小腿肚膀胱经造成的。古人云,人体有承山、天宗四大聚湿穴位。承山是治疗痔疮、背痛要穴,于是我就先在左侧承山穴位点揉5分钟,再用三棱针点刺拔罐放血,然后用艾灸15分钟。经这样治疗后,病人背痛若失,感觉非常轻松,三天后再诊,病人说好了,一点也不痛了,又这样治疗了两次,让病人自己在家用艾灸承山。半年后,他给我介绍别的病人来,我才知道他的背痛完全好了。
承山穴有缓解疲劳和驱除湿气的功效。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让人疲劳不堪。这种压力,承山穴最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扶危解难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义务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
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累了的时候,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承山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祛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
另外,游泳的时候,一些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按压承山穴,是有讲究的。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会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时候,我们开头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万不要把别人或自己按得剧痛难忍。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调动承山穴的能量,又没有任何疼痛呢?有,那就是“抱住健康”养生法。很多朋友自从坚持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后,腿肚子变得有力了,精神变好了,大便也成形了。
练习“抱住健康”"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2/3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抱住健康”也是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驱除体内寒湿的效果。"
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抱住健康”,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寒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无怨无悔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所以,“抱住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不练而无时无刻不在练,因为人体在长期“抱住健康”时,体中不断体会和调整,已经练就了一套自我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相关大穴的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境界高不可攀。在练习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这个境界就是古代平人的境界,成为平人、精神似仙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灵道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一般人在手腕掌侧有2~3横纹,穴位定位中的腕横纹指得是腕部横纹靠近手掌的那条横纹,在腕横纹小指侧能摸到一类似于豌豆大小的圆骨(解剖名称豌豆骨),在豌豆骨的正下方有一条较为粗大的筋就是尺侧腕屈肌,在尺侧腕屈肌的桡侧,距离腕横纹1.5寸的距离就是灵道,距离腕横纹1.0寸的距离则是通里穴,距离腕横纹0.5寸的距离即为阴郄穴,在腕横纹的尺侧端是神门穴。其中腕横纹到肘横纹的距离是12寸。
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
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在胃肠病中,有特效!!!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穴、头维穴、凤池穴,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效!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廿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2,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穴、中冲穴、至阳穴。
13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
即可恢复。有急救作用!
14、鼻塞取风池穴、项强取承浆穴,头痛取涌泉穴,膝痛取尺泽穴,重按肩井穴,对头痛特效!
15、腰痛取腹部对应点,用重揉法,揉至热力自腹部深处透到腰部患处,腰痛可缓解,此时再治
腰、事半功倍。
16、指压飞扬穴(外踝上7寸后1寸)对感冒头痛发热有特效。回阳救醒穴:足心穴,
在脚掌底(脚趾除开)长度足中线和宽度足中线交点即是,此穴回阳复苏快过人中,
一分钟即醒。按摩涌泉各36次手抚膝部36次可治膝部疼痛及臀部痛。
17、女人肩膀酸痛特效穴:附分穴、膏肓穴。
18、肩中治疗瘫疾、肌肉痿缩、小儿麻痹疗效好过肩耦。
19、男人肩膀酸痛特效穴:【天柱穴、肩井穴】
20、足跟痛:【取涌泉按30秒左右即可】
21、腰痛重点按压、大肠俞、肾俞,20-30秒,一天3次,几天即可。 过量的饮食可引起腰痛!
22、阳萎、早泄:取命门、不容、中脘、天枢、关元、进行按压每穴3-5分钟。早泄按压:内关穴会阴穴,每穴10分钟。
23、糖尿病重点取背俞穴及找出硬结推散,背部为脾、胰、肝、肾、三焦俞。
24、三阳络透郡门,能使脑部m肉和神经瞬间失去知觉,放松肌肉。
25、下关穴是牙痛的克星,对上牙痛有特效。
26,牙痛点在大鱼际外侧代表上齿,内厕代秉下齿,牙痛时可相应的区域内寻找阳性物,一般呈浅红色或紫红色的反应点,男取左手,女人取右手,急性牙痛时,用三棱针利出血!
27、痔疮点按长强穴、孔最穴、承山穴7-14天有效可兔手术。
28、涌泉穴和完骨穴可治失眠。
29,咳嗽痰多取上天突穴(天突上1-2c爪)用中指轻轻压揉,使病人产生不可抑制的刺激性咳嗽3-4声即见排痰!
30,痛经的反应点在关元穴。关元穴和三阴穴治疗痛经!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病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 阳 气 血。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
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
较满意的理想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
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1,气虚
肺气虚:
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
取穴:太渊 肺输 太溪;(太渊,肺输,合谷 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脾气虚:
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
取穴:足三里 阴陵泉 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 胃 脾虚证,不宜大泄。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血虚:
心血虚:
主证:心悸 多梦 面色不华 舌质淡
治则:养血安神
取穴:神门 心俞 三阴交 (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头晕目眩 心神不安 耳鸣 妇女月经少或停经 面色苍白
治则:补血养肝
取穴:三阴交 曲泉 肝俞 间使 (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 肝经 心经的穴位。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 疏导肝气的角色。所以宜泄不宜补,太冲临床上要比行间穴好用。
阳虚:
心阳虚:
主证:心悸自汗 心胸憋闷疼痛 形寒肢冷 舌淡或紫暗
治则:温通心阳
取穴:心俞 神门 关元 (心俞可直接补充能量,本穴可大补心气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热燥最好取神门。神门我讲过它是心经原穴可补可泄,心阳虚可在此灸之。关元人体最大阳气汇聚之地,想振奋阳气应首选关元。)如果患者心闷憋痛可配上间使,理气通络止痛。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膈腧和三阴交比较,膈腧擅长治理上身血症,三阴交擅长治理下身血症。
脾阳虚:
主证:饮食减少,形寒, 腹中冷痛 肠鸣泄泻 甚至完谷不化
治则:温中健脾
取穴:神阙 关元 足三里 阴陵泉 脾俞 (脾俞,以最短的距离直补脾之各种虚证。神阙通补下焦 暖阳散寒,关元,刚才说过主要用来振奋阳气 培元固本。足三里为大补脾胃要穴,我们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来提高人体免疫效果是很不错的。阴陵泉强脾健胃。)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不用天枢穴?天枢其实也可以用,不过要先泄后补,不然容易腹中涨满,因为天枢生下来偏泄不宜补。如果用来治理便秘效果会更好。
肾阳虚:
主证:恶寒肢冷 腰背酸软 男性阳痿早泄 女性经少 性欲低下
治则:温补肾阳 兼养精血
取穴:关元 肾俞 太溪 命门 (命门为于督脉而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命门可是督脉烈火之穴善补肾阳。)
4,阴虚
肺阴虚:
主证:干咳无痰 咽部干燥 甚至失音 舌红少津
治则:养阴润肺。
取穴:太渊 复溜 尺泽 (太渊为肺经之原穴能平补平泻,尺泽穴生下来就是泄穴所以常用来平气解肺之热,不宜补。取复溜穴的原因我 已经说过肺气之根在肾。)
脾阴虚:(胃阴虚)
主证:口干唇燥 食欲不振 大便燥结 甚至干呕
治则:养阴和胃取穴:复溜 内庭 足三里 (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针补,灸补火更大,因此证属阴虚火旺。内庭主泄胃火,脾与为相表里脾虚热也常用此穴。复溜穴擅长养阴,针补可滋阴,此穴不可泄,泄会加重阳盛。)
肝阴虚:
主证:急躁易怒 头痛眩晕 耳鸣 眼干畏光 或肢体麻木 面色潮红 舌红少津
治则:滋养肝阴
取穴: 曲泉 复溜 三阴交 太冲 (曲泉穴在肝经主要扮演滋肝阴的重要角色,所以针补可加强养肝效果。复溜穴我说过在肾经主要是通过滋阴来补肾的。三阴交穴前面也提到过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阴虚证及血症,这也是我取三阴交的目的。太冲泄之可理气治疗眩晕,前面也提到过。
肾阴虚:
主证:眩晕 耳鸣耳聋 口干咽痛 易脱发 牙齿易松动 舌红少津
治则:滋补肾阴
取穴:复溜 太溪 肾俞 中极 (复溜,太溪,肾俞是肾经上的核心穴位,肾俞主要用来补肾气,复溜是滋阴补肾,太溪穴即补肾气也可滋阴。中极穴通调全身水道但擅长下身水道,补可以固溺就是治疗尿多证,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肿利尿的意思,减肥也算核心穴。)
虚证的四大病情及治疗情况已做了详细阐述。在开头我也讲过很多病症一般不单一出现,更多的是复合形式出现,例如:肝肾阴虚 脾肾阴虚
脾肾阳虚 肺脾气虚 心肝血虚心脾两虚 等,遇到这种复杂的病理怎么办?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辨别是阳虚还是气虚;第二要辨别
是气虚还是血虚;第三我们要知道这些证发生在哪个脏腑(上面我已阐述很清了,就是每个脏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你当然可以按部就班)
关于取穴也很简单:例如肝肾阴虚,这里面就包含了肝阴虚和肾阴虚,我们把治肝阴虚和治肾阴虚的穴位一块用上不就行了,简单吧?(在实际用穴上可以适当精简穴位。我曾看到有些大夫扎针很是可怕,扎头满头都是针,扎腿满腿都是针,恨不得一个感冒病把全身都扎成刺猬!使不得啊!现代人怕刀枪!他扎怕了下次不来了,你赚谁的钱?
[转] 五腧穴主治病症显奇效
五腧穴-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
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 大敦-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阳经五腧穴表-
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阳明胃经-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足窍明-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针刺、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 -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总称“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这是因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阳明胃经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六腑下合穴是“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临床上治疗“腑症”有显著作用。其他荥、输等穴则以治疗各经的外部病症(外经病)为主。
中医教你如何敲打胆经
1、敲胆经只要平坐,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面,用自己的拳头从屁股开始敲,沿大腿外侧一直敲到膝盖,反之也是如此,每条腿每天敲两分钟左右就够了,敲的时间没有关系,因为目的只是刺激胆经,使他的胆汁分泌好一点,让人体吃下去的食物得到最好的吸收,为人体造血准备足够的材料。
二、敲打胆经注意事项
敲胆经是为了强迫胆汁分泌,不需要要很用力,把自己的手举起来,随势下降敲打就可以了.一般不会敲出乌青来的,敲出乌青有两种情况,一,可能是太重了,等乌青退尽了再敲,每天每条腿只要二分钟,有时候忘记了也没有关系,用不着太认真.二,不是敲的关系,而是你本身的凝血因子不够,平时皮肤也易出乌青.可以吃一点猪脚等带皮的食物,或吃小笼包(里面的汤水是猪皮熬的),或吃一点<阿胶>,阿胶制品(驴子的皮).不用太多,一周有一餐也就够了.
敲胆经,刚开始敲的部位有酸痛感是对的,其实你先不敲,用手去摸摸看,也摸摸其他地方,你就知道本来就是酸痛的,那是因为人体本身就在努力打通胆经这个通道,人体知道要想自己身体走向健康,首先要治胆.<黄帝内经>上就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敲胆经只是用的一个土方法而已,当然也可以用药来解决.也可以用真空拔罐的方法,那就不会痛的了,可以循经拔三到四次,也可以滑罐,让皮肤有一点点红,不要拔出红印子.要停后全部退尽,没有痕迹. 敲胆经后再加上适当早睡,人体的血就会多起来,人体就会有能力进行调节,有的人原来的血已经很少,但由于肝脏热,所以月经问题没有暴露,现在血上升,肝热下降了,月经会推迟是正常的,当你的血达到正常水平,你的月经也就恢复了,不用紧张的.人体是不会犯错误的.月经来时可以少敲或不敲.
血是人体的本,红血球是人体里的工人,血浆里的物质是人体生存的原材料.一个工厂缺少工人与原材料,这个工厂会怎么样.所以我们要想健康,血是关键,但血虽然要上升,却不要求升得太快.因为血升得快,人体的调动幅度也会跟着快.要求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不让自己走下坡路,如果一定要下坡,那么下坡得越慢越好,现在开始上坡,同样宜慢不宜快.人体比较舒服.
身体的保养是长期的,不要推动得太快,尤其是女生,只要能保持收入略大于支出就可以了,当人体的血不断上升,到一定层次时,人体是要全面改造自己的身体的.我们的愿望是长寿,并不是一定要把身体里的问题全部修好,血要上升,但要慢慢地上升,这样人体的修理幅度比较小,人体自我感觉就比较舒服,自己指压,拔管也容易解决.
人体的痛感是因为有地方阻塞,如果你没有阻塞就不会痛。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人体的气血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虽然有问题也没有明显的痛点,那你就不用去压他,只要敲胆经与适当早睡,让人体的血多起来,人体会在他认为应该起动的时候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那时候就会痛的地方让你按压了,顺其自然。人体的经络压起来,每个人或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痛点不一定相同,你找到痛点就慢慢将他们压通,一定是对的,一时压不通.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抓住人体整体在上升就可以了.身体里的问题多得很的,你总得允许人体一步一步地去修理啊.人体下坡是渐渐地,上坡也是慢慢的,上坡比下坡更辛苦.下坡时,人体没有能力处理的问题都丢下了,现在上坡了,这些丢下的问题是不是都要一件一件拿出来处理.我们是抓到一个人体健康的方向,不是马上治疗好所有的病,所有的病是由人体决定人体治疗,不过都需要时间.
敲胆经是让人体的气血上升,如果气很盛, 血上升时气会跟着上升,让人不舒服,所以要先破掉一点气,然后开始敲胆经,以后遇到问题尽量不要生气,生气造成的病是很难治疗的,因为人体是无法驾御你的情绪的,而情绪却可以冲击内分泌,使身体内部混乱.女生的痛经(一部分),腋下胀痛,小叶增生,乳房癌,胃出血,胃溃疡,白血病,红斑狼疮等都与情绪问题分不开.
怀孕的人不能敲,也不能让孕妇有痛感,会对宝宝有影响,胆可以轻轻地拔罐,当然不允许拔出红的印子来,如果脚有水肿,可以把手指放在肾经经络上,用冥想的方法让水退下去,或轻轻的在上面动来动去,总之不能让孕妇有痛的感觉.
敲胆经只是让你的造血材料多起来,所以多敲少敲无所谓。但是人体的血多起来了人体就会开展自修复工作,这时候人体的平衡就一定会打破,对孩子与年轻人来说有问题也是轻的浅的。但老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晚上睡得早,现在又不工作,胆经敲得多的话,造的血就很多,修理的幅度是不是就会很大。老人的问题是不是一定比较多,比较深,比较重。所以老人要敲得少一点。孩子要敲得多一点。
[转] 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 穴位:右侧丰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 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 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肤泛黄的症状,最好试试由温胆汤制成的中成药温胆片。
尺泽穴之妙用
该穴主治病症众多,应用极广,取穴方法有本经、表里经、相同经(膀胱)、五行生克等,这里不作具体讲述、只要记住肺经合穴、合主气逆、对痛症治疗效力非凡。
A、治疗时间:按压5—8分钟
B、取穴要点:点压尺泽穴后向外侧大筋挤压,指下可摸到结节,以有痛、胀、麻、酸感为找准穴位。
C、已验证可治疗:
⑴整条腿外侧痛 ⑵坐骨神经痛 ⑶腹痛、痛经 ⑷肩、颈背痛 ⑸胆结石、肾结石痛、腰痛 ⑹各类扭伤(加强疗效作用) ⑺腰椎增生、胸闷、抽筋 ⑻肺经主治 ⑼点刺放血可治咽喉炎,所有上肢痛、定喘、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梗 ⑽止喘特有效方:鱼际、内关、尺泽(可根治)⑾手足干裂出血:尺泽、委中点刺出血 ⑿其他
运用尺泽穴,缘于我的一次治疗。一天,我一亲戚因受凉造成右腿疼痛,来电话问我能否治疗,因他在外地已治疗了十几天,毫无效果,到我家时其右腿疼痛行走困难,要人搀扶,他说整个腿外侧都痛,医生说是坐骨神经痛。我发现其外侧主要是胆经区域痛,根据×形平衡法,其高升点应在左臂中段,仔细寻找,只有尺泽穴压之特痛,我就压尺泽穴,并让其活动右腿,几分钟后,患者说腿不痛了,我让其走几步看看,已无大碍。第二天早晨虽不痛了,又压一次巩固疗效。可说是一次治愈。这次治疗对我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我开始思考疾病治疗的思路问题。后来,我碰到肩颈背痛、腰痛、肾结石痛、腹痛、胃痛等痛症患者,有意的去压尺泽穴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发现凡痛症尺泽穴压之都痛,其他疾病有些压之也痛。在治疗中,我往往采用尺泽穴配合各部高升点或其它穴位,一次仅取两穴却收到惊人的效果。如腰痛:尺泽穴配要腿点或全息腰,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尺泽穴会有如此效果?尺泽穴乃肺经合穴,主气逆。百病无非是气血出问题,尺泽穴在心经之侧,具活血之妙,治风先活血,可治多种气闭,例:耳鸣、耳聋。具体说来尺泽穴为金之水穴,能治本经火热病,例:扁桃腺炎、咽喉炎;金水同源。合水与肾水五行相应,又能治尿意频数;由于金能克木,水能润木,木主筋,所以是理筋要穴;而透过与复溜(水之金穴)并用,又能达到金水想通之效,而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从×形平衡法来说,可以这样考虑:人体有三弯,即:肘弯、腿弯、腰弯,尺泽穴位于肘弯之侧,所以对三弯附近的疾病皆可治疗。从全息顺对应来看,尺泽可治头、肩、颈、背胸、膝部疾病;从全息逆对应来看,尺泽穴又可治脚、手扭伤之疾。
综合以上思路考虑,我觉得治疗取穴就简单多了。在痛症的治疗中,前后对应取穴,尺泽配高升点取穴,加上耳尖刺血几乎可治全身痛症,在临床中就看你如何去把握了。
[转] 治痛对穴介绍
治痛对穴介绍治痛对穴是指二个穴位相配同时使用,具有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个穴位单独使用,治痛作用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用。
一、合谷---太冲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体会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
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
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三阴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产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去刺激这个穴位为好。
二、内关---足三里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体会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功用 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体会 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