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耿马自治县紧紧围绕民族文化振兴,加大党建引领力度,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传承和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全链条”传承发展的新路子,让民族文化向好向新向荣,最终使民族文化传承“不掉链”。
办好民族传统节日,导向链上展风采。耿马自治县是以傣族、佤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县,境内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38%。以傣族文化和佤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境内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傣族“泼水节”和佤族“青苗节”,举办好民族传统节日,可以充分展示各族文化的风采,也有利于加强对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元素的挖掘,更有利于凝聚、团结各族群众,增强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将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开发水文化旅游节,拉长文旅产业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耿马的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挖掘民族文化人才,补充链上添活力。耿马现有傣族协会和佤族协会2个,共有会员9.6万余人,为确保民族文化成果得以巩固,耿马广泛在会员中挖掘写作能力强、对民族文化风俗了解详细的人对耿马民族文化进行编撰,目前已挖掘民族文化人才20余人,先后撰出《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傣族卷》《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耿马傣族》《耿马民族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精品,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发展。
培育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链上练本领。以培养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为重要抓手,积极挖掘、推荐、申报非遗文化传承人,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聘请民间老艺人,傣族、佤族协会专家,以“老带新”“少带多”的方式,做好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工作。目前,耿马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1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1人,县级传承人11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市级30项、县级66项。
用活非遗技艺,产业链上聚合力。孟定镇芒团村依托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优势,以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和耿马南汀河文化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探索白棉造纸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以“党支部+公司+手工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手工白棉造纸产业,有效带动妇女就业,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2022年以来,芒团村共制作白棉纸、纸扇、纸灯、纸包、笔记本灯、笔记本等纸产品2万余件,产值达80余万元。勐撒镇翁达村依托藤篾鼓凳非遗加工技艺,2021年投资654.6万元建成翁达鼓凳厂,按照“一村一品”,有效发挥技艺传承人才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藤篾鼓凳加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共产出藤篾鼓凳、藤篾圆桌等省藤编织品2.6万余件,产值480余万元。
筑牢边疆文化阵地,团结链上放异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壮大耿马的民族文化事业,2012年耿马组建了民族文化工作队,主要承担全县的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交流等工作,每年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演出70余场。先后到上海、内蒙古、马来西亚等地演出,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以全县非遗为题材创作的舞蹈舞剧《涞镣•舞刀少年》《紧那罗》《涞阶恩赛•女创拳》《勐相耿坎.傣拳师》《嘎朵》等原创民族文艺作品,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文艺大奖。耿马民族文化工作队于2022年4月被中央宣传部、文化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