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鞭炮
撰稿:成宇
清·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曰:“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新年将近,烟花爆竹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相传,上古时期每逢除夕,人们便点燃竹子以爆裂的声响驱赶怪兽——“年”。因竹子燃烧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之为“爆竹”,这大概是最早的鞭炮。民间还流传着燃放爆竹是为了驱赶独脚山鬼的传说,汉·东方朔所著《神异经》有相关记载:“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一足,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唐代,“爆竹”又称“爆竿”,诗人来鹄的《早春》诗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后来炼丹家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发明了火药;于是有人把火药放进竹筒,这是“爆竹”的一次质的突变;到了北宋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由此“爆竹”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春节)也。闻爆竹声如激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宵达巷,络绎不休。”清·张焘《津门杂记》中记载:“上元日曰灯节,通衢张灯结彩,燃放花炬,遍地歌舞。”这些著述记录了先民从除夕到元宵佳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盛况。在民间,不仅春节要燃放爆竹,婚丧嫁娶也要放鞭炮。或为了驱除邪祟,保佑逝者早登仙界;或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祝愿新人生活红红火火;无不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期盼。
鞭炮,不仅为世俗百姓所喜爱,文人雅士对鞭炮也情有独钟。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王安石《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朱淑真《元夜》诗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春节的鞭炮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千百年民俗的传承。随着环保禁放鞭炮,昔日春节的热闹已成为人们的记忆,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对于春节的鞭炮只有“禁”或“放”两种途径吗?“限”是否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更好的选择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