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聚散终有时

赶着在书店关门之前,去买入了《孤独星球》杂志(中国版)的最后一期,封面主题赫然写着“聚散终有时”(Farewell)。翻到内容开篇页,一部分是关于这个旅行“圣经”的品牌故事,另一部分则是常规的编辑手记(卷首语)。

“一辆破旧的老爷车,一点微不足道的钱,一颗冒险的心。对于1972年的莫琳与托尼·惠勒夫妇来说,这一切就足以让他们踏上一次终生难忘的旅程——穿越欧亚大陆,最终抵达澳大利亚。这趟旅行历经数月,行程终点的他们筋疲力尽却又心情振奋,坐在厨房饭桌边就动手写下并装订成了他们的第一本旅行指南:《便宜走亚洲》( Across Asia on the Cheap )。仅一个星期,这本小书就售出1500本之多。Lonely Planet 由此诞生。”

在编辑手记的板块中,特别强调了即便这是《孤独星球》杂志中国版的最后一期,但是他们并没有制作特别的告别篇章,“每一个栏目仍旧保持着一贯的风格和内容,用最后的机会尽可能为读者多留下一些有意思的经历与指南”。

在南方冬日清冷的夜晚,我热好了一锅红酒。假装自己正坐在一趟去往某地旅行的飞机上,慢慢地翻阅完了这本杂志。

很奇妙的是,看到了一些熟悉的画面:蓝梦岛上的印度尼西亚沙爹烤串搭配本地炒米饭,这是我亲身体验过的旅程;西贡午后的街道,是我在杜拉斯笔下,以及我很喜欢的一位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的镜头里闻到的那股青木瓜的香气;还有心心念了许久但是并没有成行的澳门之旅。

当末尾处介绍到国内的城市之旅:成都,北京,上海的时候,我的冒险之旅似乎也划上了句号。因为在心里念着的话语是:哦,这些城市里有我熟悉的朋友或者是读者, “在不久的将来,我是可以去到这些城市,跟我的老朋友新朋友们见上一面的”。

聚散终有时

或许是这三年的铺垫太隆重,太漫长,也太折腾了,于是当这小小的一则文化事件新闻发生,宣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2023年以及之后的作品了。于是它给我带来的感觉不外乎是: 起先是讶异,然后是觉得合乎情理,而后才是碎片化的点滴悲伤。

要知道,这些年我们看着很多人离开,顺应着诸多事物的消亡,还有更多不确定的事件起起伏伏,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冒出来,而后很快又消停。 与其说是习惯了失去,不如说是大多数人都开始学会了接受“失去是一种必然”——只是因为这些年之间,这一切都被加速了。

我想我们或许无法适应,但是最终也只会适应。就如同过往的许许多多关卡:青春期,求学,考试,谋生;得到过,失去过,离开过,于是你愤怒过,亦怀疑过; 在这场一串接连发生的河流之旅中,一点点习惯了阵痛,甚至是剧烈的悲痛。

回望这些年我自己比较私人的一个追剧节奏,除了那些悬疑侦探破案的剧集,其他的大多数故事,我总是会在最后一集或者倒数第二集更新的时候,先留存一阵子。等到某个特别合适的夜晚或者午后,再拿出来观看,当作是一场告别。

有些人喜欢隆重的告别仪式,有些人偏爱悄无声息的离别。

聚散终有时

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所谓下饭剧集基本上都是《康熙来了》。尤其是当初这档综艺节目宣布即将停播之后,特别制作了几轮主题。在几期“ 跟好友告别时候想要宴请的美食”为主题的节目当中,嘉宾们的推荐从中餐到西式,从高级餐厅到普通小店面,菜式各有不同。

在这个系列收尾的时候,主持人蔡康永说了一句,“我不想把离别搞得那么隆重,那样子压力会很大。”

而作为嘉宾之一的美食名家胡天兰女士却是答复了他一句,“你之所以不想那么大张旗鼓,是因为你是被我们(观众和其他朋友)牵挂的那个人。”

“但是对于那些牵挂你的朋友们来说,他们一定会把自己认为最有份量,最为特别的美食送到你面前,从而彰显出来他们对你的重视跟诸多不舍。”

立场不同,身份角色不一样,也就意味着行为动机的区别,甚至带着某种对立面。

聚散终有时

回到《孤独星球》的板块中,我想到古早时期喜爱翻阅各式杂志的年岁阶段,好像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信息获取媒介。就像是听歌一样,即便在你长大成熟之后,有了更多挑选的范畴,但是你的专属歌单或许永远都停留在了十八岁以前。

那么,是否需要永远留在旧日的记忆里;还是带着这些记忆,跟随自己的年岁渐长跟生活变化,一步步地,走入时间之河的下一段旅程当中?

这是我在三十岁以前留心最多,也是消耗自身能量最多的一个母题。

我还记得在大学毕业第五年的时候,专门挑假期回去了一趟武汉,回到校园里。按照从前的固定路线,去了熟悉的小吃街,看了熟悉的风景。后来坐上公交车,从武昌去到了汉口。在某个片刻,我望着窗外的风景:街道,树木,人群,想起来当初有过一阵低落的青春岁月。

我在汉口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行走着,久久不愿意坐车回到学校。我知道那时候自己是生病了,所以我在逃避当时那个学生身份的肉体“在那个处境之下”所要承受的一切。但是我又没有第二条退路(或者是出路),于是我只能选择周末的时候,甚至是一些课堂结束的午后,逃到校园外面的街道上流浪。

于是当公交车经过那些熟悉的街角,内心埋藏很久的那份疼痛感逐渐被唤醒。我像是站在平行时空的一边,静静地看着另一头的那个年轻女孩:她在大街上垂头丧气着,失魂落魄着,没有悲伤,没有愤怒,只是长久地无言。

聚散终有时

当然了,除了那小部分的悲伤段落,在这趟专属的“回溯”之旅中,我还是获得了 更为辽阔的欣慰,还有很多能量上的补偿:

当初因为在深圳开始了实习,所以不敢请假回到学校里参加毕业典礼。当初我以为没有那个男孩就无法度过余生,而眼下我可以独自一人回到这个曾经许下过承诺的地方。

我还惊恐地以为,并且相信后来的自己会无法在社会丛林法则中活下来,很快就会被迫回到家乡的小镇上嫁人,生儿育女;却没想着伴着很多轮侥幸,竟然也过上了自己所理解的某种想要的生活。

从来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

同样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遗憾跟失落注定是没有结局的。

人类之所以复杂,我觉得恰好是因为我们如此坚韧勇敢,也如此这般柔软细腻。 于是时间之神才会恩赐我们以“后来跟机会”,以便我们可以修复伤痛,补偿匮乏,从而疗愈我们身体里的那个小孩。

即便你清楚地知道,所谓的伤痛是没有办法被真正修复的。

但想到我年少时候小镇上那家裁缝店的那位老师傅所说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个补丁所组成的;它不好看,甚至很多时候非常难看;但是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要学习补丁技能的重要了。”

从一生一世只认一份情,幻想着我爱的人会与我永远地生活在这个世上;到后来仍旧不愿意承认人世间的无常,诸多的求不得,压抑了许多年的愤怒;再到后来某一天,忽然意识到旧世界的轰然坍塌——这是一段极为漫长,如此弯绕曲折的过程。

聚散终有时

到如今,至少是此时此刻为止,我的 人生价值排序是——

如果我们还能见面,如果我们还能在一起,如果我们还能再重逢,这当然是很好的;

而若是我们再也无法见面,我们再也不会有后来,我们已经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了—— 那么我也诚然地,心悦诚服地,甚至抱着感恩的心,来接纳这样的一份结局。

或许这份 心流的核心可以用这样一个画面来解释:

在一些夜晚里,当我可能已经是第二十轮重看那部我很爱的英剧,根据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 的《马普尔小姐探案》。

在其中一个案件结束的尾声,那位年轻的简小姐向老年的简小姐(马普尔小姐)发问了一句, “你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平静吗?”

年老的马普尔小姐回答说: 我活得太久,见到的太多了。

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如同马普尔小姐一样,可以活到那样一个充满智慧,同时身体健康,还能游历四方 的年岁跟境界。 ‍

要知道,这位简小姐一边打着毛衣,跟其他老太太们喝着下午茶,一边侦破一个又一个迷人的案件: 她带着慈悲之心,理解这世上的每一个人。

这样的晚年需要极大的幸运跟福德加持。

聚散终有时

但我能够确定的是,凭着“自己也想在将来有机会说出来那一句—— 亲爱的,我活得太久,见到的太多了”的念想,这便是我目前愿意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聚散终有时。

但就个体的命运而言,属于你的生命之旅会如江河一般,持久地流淌向前。希望当这段生命之河抵达尾声的时候,你可以拥抱那些属于你的故事,你曾经的得到与失去:平静地,微笑着,去走向宇宙安排的另外一个世界。

衷心祝愿你旅途愉快。

聚散终有时

- 配图均出自Unsplash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