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将相和》中,廉颇负荆向蔺相如请罪的故事就已经被大家所熟知,而在课文最后,也没有写明二人的结局。
想必很多人也十分好奇,在一名身经百战有丰富领兵经验的将领,与一名顾全大局知晓进退的政官的组合之下,秦最后是如何做到大一统的呢?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国战乱的同时,也涌现出了诸多的名将文臣,齐田忌,秦白起蒙括王翦等,赵国能在纷乱中稳居一隅,廉颇与蔺相如起了很大作用。
在渑池会盟后,蔺相如被封上卿,廉颇官位在其之下,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牧野之功,蔺相如不过是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就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并扬言道:“若和他相遇,必要狠狠羞辱他一番。”
而蔺相如则避之不见,以生病的理由不去上朝,远远躲着廉颇。而其下门客见此,认为蔺相如是无胆量面对廉颇,便请辞了。
蔺相如留住门客,说道:”你们认为廉颇与秦王谁更可怕一些?”门客言必然是秦王更可怕。蔺相如说:“那我既然敢直面秦王,又怎么会不敢面对廉将军呢。
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分庭抗礼,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若我俩两虎相斗必然两败俱伤,我一味忍让是为了赵国之大局。
廉颇听闻之后,脱了上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二人冰释前嫌自然也就成了至交好友。
要知道,廉颇当时可是赵国的上将军,地位可以说是极高的,但也能放下面子如此去向出身门客的蔺相如请罪,可谓是能屈能伸顾全大局而非头脑简单的莽将。
可如果是史书美化了故事,在负荆请罪这个真实历史里。其实是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之后升官太快,因其门客的出身,赵王特出此举来测试其忠诚,自然就有了廉颇衅事到之后蔺相如意识到其中缘由而表明自身立场的全过程。
战国时期,不说战事纷乱规模之大,能在诸国中有一定地位,并能读懂帝王心术辅佐左右的,无一不是有一定的官场头脑,知晓进退的人。
而廉颇,在普通人看来,似乎是一名很在乎名声而且鲁莽的战将,但就长平之战的统御能力与之后破燕之战而言,廉颇其实是一名有头脑而且善兵术的将领。
不只拘泥于武力,所以说寻衅蔺相如一事,其实有更深层的含义所在,能在战事纷乱的战国有一定名气的廉颇,其实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莽夫。
在《十七史百将传》中曾言:"廉颇,赵国将。攻齐,大破,拿晋阳,拜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可见廉颇之战事之精与勇猛。
迟暮
在廉颇对战,蔺相如对政的情况下,赵国竟一时间能与秦国分庭抗礼,期间吞并了不少邻国,可秦哪是轻易能对付的,在秦吞并更多土地的情况下,赵国这边逐渐落入了下风。
关于蔺相如的结局,众说纷纭,其中较多人认可的是秦赵二王在渑池会面打算讲和,,会面中当然是各种勾心斗角,而蔺相如在此次会面中也是大展口舌之智,在会面中直面秦王的压迫与诸多文官的口舌,亦不落下风。
故而渑池会面后,蔺相如被封右上卿。
之后秦攻赵,赵王把太子送秦为质,让蔺相如同行,但太子在骊山急症而亡,蔺相如获罪被砍了脑袋。
其二是起由赵括为将,秦与廉颇的战况吃紧,但是廉颇据墙而守,秦难攻,便派人散布谣言,说“廉颇害怕与秦为战,秦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国的赵括为将。”
赵王信以为真,不顾赵括的父母上谏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可实战,赵王求胜之心切,还是让赵括替代了廉颇的职位。
赵括上位后,大肆调整军中部署,替换了很多军官,秦见计谋得逞,暗中派出了白起率军攻赵,在长平大败赵括并杀之,同时坑了赵兵四十余万。
蔺相如知晓此事后,气急而毙
蔺相如在前期的表现可谓是在战国也能排得上前三的名次,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等典故可看出其心胸以及忠赵之心,但无论是第一个结局的因太子亡而罪,还是第二个结局的气急身死,都十分地草草了事。
一名表现如此出色的文官上卿,为何最后的结局如此之潦草,历史又是否和传言一样,都值得我们深思。
再言道廉颇,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军已然包围了邯郸,四十多万兵力一战败亡对赵国来说已然不是伤筋动骨这么简单了,赵国就此一蹶不振,若不是楚魏两国认为唇亡齿寒施以援手,可能赵国就要退出战国的舞台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而之后的燕国攻赵被廉颇以少胜多,实属是燕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廉颇的领兵能力。
但哪怕如此,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死后,其子赵悼继位,上位之后就马上罢免了廉颇的职务,派人取代在外领兵的廉颇,俗话说佛也有火,继长平之后再次被如此排挤,廉颇自然是忍无可忍,攻打乐乘后离赵投了魏。
但是魏王收留廉颇后,并没有信任与重用廉颇,其实这不怪廉颇,在当时纷乱时期,没有人会完全相信其他国逃亡而来的高层,甚至廉颇还是一名精通领兵之道的将领。
而赵国被秦围困多次之后,总算想起廉颇,想再任用廉颇,而廉颇也有返赵之心。于是赵王遣使带甲与快马前去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还可用。可廉颇的仇人郭开从中作梗,贿赂了使者,使其说廉颇的坏话。
使者到后,廉颇一下子食了一斗米十斤肉,穿上盔甲骑上马,表示自己仍可用。可使者回来
和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了,但吃饭的量很大,并席而坐时,不多时已出恭三次。”赵王觉得廉颇已老,自此便再没任用。
此典故便是脍炙人口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后廉颇辗转楚国,担任楚将后仍心系赵国,可赵国已意再用廉颇,廉颇郁郁寡欢,最终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廉颇死后不久,秦灭赵也。
自此,蔺相如与廉颇与赵国,便算是彻底退出了战国的舞台。但二人的知名的事迹,仍经过史书流传至今,负荆请罪的典故由来,也成了很多人年少熟知的故事之一。
在战国的大环境下,百家争鸣诸国乱战,能人辈出的同时亦少不了英雄迟暮。诸如蔺相如、廉颇一般下场的文官与将领不在少数。
秦之所以能在战国脱颖而出,实属是始皇帝的手段、计略、心胸之大,已然超过了其他诸侯王,正所谓史书是胜利者所书,战争的历史,也是诸多英雄的身前身后的墓志铭罢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