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 正文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题图来源:Burning Man

在沙漠火人节8天内搭建一座“临时之城”,纽约高楼下降临一颗闪闪发光的“豆子”,伦敦版“高线公园”将在3年内落成,张律导演新片聚焦北京城下普通人的故事。本期“黑板报”带你探究脱离日常的狂欢、城市怪诞之景、和老城中的新故事。

文|邵一雪

编辑|王菲宇

/ 在沙漠 /

古希腊精神的投射还是当代的嬉皮士聚会?

三年来第一次,美国火人节(Burning Man)公布了其标志性装置“神庙”的设计方案。在最受瞩目的“火人”燃烧仪式进行之前,这一沙漠上的装置将充当节日参与者的疗愈空间。2023年的“神庙”由艺术家埃拉·马德伊(Ela Madej)和设计师里德·芬利(Reed Finlay)共同设计,并为其取名“心之庙宇(Temple of the Heart)”。从外观上看,这一装置宛如一朵倒扣在沙漠上的玫瑰花。12角的星形底座是其矗立在沙漠的基础,一根由无数玫瑰构成的木质立柱支撑起整个装置。装置外层,繁复的东欧图样花案从底部一直延续到天花板。玫瑰的“茎部”伸向天空,像灯塔,也似日晷。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宛如一朵倒扣在沙漠上的玫瑰花的“心之庙宇”

来源: Burning Man

火人节可以追溯到1986年拉里·哈维(Larry Harvey)、杰里·詹姆斯(Jerry James)和朋友们在旧金山贝克海滩的夏至聚会。那一年,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哈维又遭遇失恋,他的木匠朋友杰里·詹姆斯用废旧木材做了一个巨大的人像,并召集了一群朋友海滩上点燃人像,与过去作别。之后每年他们都延续这一仪式,直到1990年,活动因为缺少许可被制止。1991年,火人节移师内华达的黑石沙漠,参与者的规模从最初的35人逐渐发展到上万人。2018年,将近10万人参加了火人节。

作为如今美国乃至全世界最盛大的狂欢活动,将近三十年的发展让火人节的门槛也水涨船高。最开始,火人节的入场费只需10美元,用于运输举行人偶和厕所安装。而如今,门票价格达到每人475美元,也吸引了许多硅谷新贵前来度假。因而有人批评拉里·哈维当年的“新世纪”梦想逐渐变成一场充满挥霍和奢侈的狂欢。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参与者会根据年度主题设计自己的服装

来源:Burning Man

但这并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来到内华达的沙漠。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被称为“燃烧者”(Burner)。由于每位“燃烧者”参与目标的不同,火人节并没有单一的焦点。火人节鼓励艺术创作,除了沙漠上的艺术装置,在8天的时间里,音乐、表演、街头戏剧也随处可见。

从1995年开始,火人节的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题。2006年主题是“希望和恐惧”,2010年是“大都会”,2018年是“我,机器人”。2023年的火人节主题定为“动物界(ANIMALIA)”,希望以动物为主题,表达人类对地球的爱和尊重。年度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被燃烧的巨型人像的设计,也对参与者艺术品、营地、车辆乃至服装的设计产生影响。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往届火人节中,

不同国家艺术家搭建的巨型艺术装置

来源:Burning Man

2020年和2021年,火人节因为疫情中断两届。2022年,对火人节向往已久的小金和朋友一起来到火人节。对于居住和生活在纽约大都市里的白领,火人节像是另一个世界。用小卡车载着提前准备好的帐篷、小冰箱、热水壶、座椅、自行车和食物带来“黑石市”,小金发现这里唯一售卖的物品只有冰块,一切生活用品需要自备。如果需要别的物品,可以用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取。相比商业交易,“赠与”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有一次,小金和一个陌生人聊天,告别时,他送给小金一只小黄鸭。

营地呈巨大的扇形,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出行只能依靠自行车。一个个聚落依照音乐、威士忌、马戏团等不同主题,如村庄般聚集在一起。巨型人像和“神庙”所在的“沙滩区”(La Playa)是营地的中心,四周如辐射状聚集了不同国家艺术家搭建的巨型艺术装置——造型古怪、能喷火的车,用齿轮和钢铁零部件的佛像、铝皮拼成的飞龙、巨大的粉色火烈鸟……小金在一个巨大的旋转转盘下待了许久。伴随着古典音乐,投影在转盘上的星系图案不断变化着,让人感到沉浸入宇宙星河般的彻底放松。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火人节期间,参与者的营地聚集在一起组成“黑石市”

摄影:Scott London

有人说,极致的狂欢与巨大的冷静相对立,火人节是古希腊悲剧在现代的投射。也有人说,火人节是1960年代嬉皮士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在沙漠里,抛开现代社会的诸多限制和标签,燃烧者得以回归自我本身。沙漠夏日高温、无孔不入的飞沙下,是一群身穿彩色亮片、头戴奇形怪状帽子的人。小金说,在火人节,每个人都被鼓励勇敢表达自我。“没有人会有异样的眼光看你,在这里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怎么奇怪都无所谓,你就是你。”

火人节期间,参与者的主题营地聚集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临时的城市“黑石市”。这一城市从建造到清理都仰赖群众自发性的参与,以及大量的志愿者无私地奉献时间和精力。2004年,哈维为火人节书写了10项原则,分别是:激进的包容、给予、去商品化、彻底的自力更生、激进的自我表现、社区工作、公民责任、不留痕迹、参与和立即性。这些原则让这一狂欢更像是一次理想乌托邦的现实实践。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火人节的最后一天,巨型人像和“神庙”会被烧掉

摄影:Guy Prives

“神庙”是这座临时城市中最宁静的场所。很多人会在神庙中放置照片、信件或其他具有意义的个人物品,甚至有人将亲友的骨灰也带来。在“神庙”里,很多人在这里悼念、冥想,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火人节的最后一天,巨型人像、“神庙”、绝大多数的艺术装置都会被烧掉。很多燃烧活动是狂欢,唯有“神庙”的燃烧是一场沉静的哀悼。这些都会消失在火光中,不留下任何痕迹,直到第二年的到来。

活动:美国火人节(Burning Man)

地点:美国内华达州的黑石沙漠

时间:2023年8月27日 – 2023年9月4日

/ 在电影节 /

在白塔寺下,重拾情感和精神的碎片

张律导演的新作《白塔之光》入围第73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该片也是今年唯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华语作品。

影片跟随在北京胡同里一位独居中年男子谷文通的生活展开。他在工作中结识了年轻摄影师欧阳文慧,在她的鼓励下,谷文通选择了面对与自己失联多年的父亲,重拾缺失已久的父子情。矗立在一片居民区中白塔寺是影片中挥之不去的城市印记,静静见证着人和时代的变化。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电影《白塔之光》海报

饰演欧阳文慧的演员黄尧说,作为南方人,似乎一直无法适应北京这个城市的空旷。但这次拍摄电影,在胡同里,她感受到一个慢节奏、有烟火气的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大妈每日遛弯,看到电影摄制组亦上前搭话。

作为延边出生的朝鲜族导演,张律在中韩两国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从延边到北京,从北京到韩国,身为异乡人,“游客”一直是其电影中常出现的意象。他的很多创作都与地理和城市有着紧密的关联。此前在《漫长的告白》中,北京作为一种空间和情感上的联系出现,而此次《白塔之光》完全是一个发生在北京、关于北京人的故事。张律说,《白塔之光》的故事凝聚了时代和命运的阴影。“但我感兴趣的不是其结果带来的无奈或武断,而是这一过程中遗失的一些情感和精神的碎片。”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电影《白塔之光》剧照

影片:《白塔之光》

导演:张律

片长:144分钟

/ 在街头 /

是城市的镜子,还是高帅富的私人景观?

一颗不锈钢“豆子”降临在纽约翠贝卡区伦纳德街56号的摩天大楼前。这栋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设计的60层建筑是纽约下城最高的建筑之一,因其标志性的外形而被称为“积木塔(Jenga Building)”。而现在,这件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雕塑装置成为了它的陪伴。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正试图摆脱建筑压迫的“豆子”

来源:Hyperallergic

这颗“豆子”的外表呈流线型,一半体积位于大楼的悬臂板下,一半体积露出,仿佛正试图摆脱建筑的压迫。2006年,安尼施·卡普尔曾经在芝加哥千禧公园创作过另一颗尺寸更大的不锈钢艺术装置“云门(Cloud Gate)” 。相比高10米、重达100吨的云门,纽约的这颗尚未被命名的“豆子”不到6米,由38块不锈钢面板通过支撑框架焊接在一起。不锈钢的银色外表反射着周围的楼宇和街道。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位于芝加哥,可以供游客行走游览的“云门”

来源:the artist and Gladstone Gallery

艺术家本人表示,希望这件坐落在城市拐角的作品能成为城市的镜子,让匆忙的路人短暂停留。然而媒体和路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有路人接受采访,表示觉得这一反射镜面对于周围的住户而言“很糟糕”。《纽约邮报》则评论,相比位于公园、可以供游客行走游览的“云门”,翠贝卡的这颗豆子更像是“高帅富”的私人景观。这栋公寓的住户包括创作歌手弗兰克·奥申 (Frank Ocean),喜剧演员基根-迈克尔·奇(Keegan-Michael Key)刚刚以500万美元售出了他在那里的两居室。

作品:豆子(The Bean)

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地点:美国纽约翠贝卡区

/ 在街头 /

纽约之后,伦敦也将迎来自己的“空中花园”

2025年,伦敦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高线公园——卡姆登高线公园(Camden Highline)。这一改造计划从纽约高线公园获得灵感,将把一条废弃铁路改造成“空中花园”,为居住了两万人的社区提供新的绿色空间。

卡姆登高线公园的倡议始于2017年,是由社区发起并通众筹达成的城市更新计划。改造针对的铁路线路曾经是北伦敦铁路的一部分,1980年代已停止使用。该项目是伦敦公共领域更新规划——卡姆登绿环(Camden Green Loop)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项目旨在通过建设城市花园激活废弃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当地社区提供更多社交和儿童活动空间。计划同时考虑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并将提高野生动植物在城市中的流动性。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在沙漠里,我们能抛开标签,回归自我吗?

卡姆登高线公园的设计效果图

来源:Camden Highline

到今年1月底为止,项目三段中的只有一段获得批准。第一期工程长度为1.2公里,联结西边的卡姆登镇和东边的国王十字车站。方案的设计将由负责设计纽约高线公园的詹姆斯·科纳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团队主导。第一期工程将于2025年完工。目前慈善机构正在寻找资金支持,以支付1400万英镑的费用。

项目:卡姆登高线公园(Camden Highline)

时间:第一期预计2025年完工

地点:英国伦敦

排版|俞冰如

审核|王菲宇

打开城市家CITY+公众号主页

点击界面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不再迷路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