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真的有必要“断舍离”一切吗?

参考消息网1月21日报道(文/瓦莱丽·德圣皮埃尔) 你最近也决定“断”点什么吗?随便是什么:糖、咖啡、乳糖、肉。醒来一睁眼就打开的Instagram,睡前的推特,周末的“火种”网站,无时无刻不在刷的脸书。药、飞机、拖延症、半永久美甲。对所有人说“好好好”,跟撞到你的人说“不好意思”,别人对你苛刻你却说“谢谢”。你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个例。你如果是这样,那么欢迎加入日益壮大的强迫症“断舍离者”队伍。

如今,似乎我们的生活已经由多少有些严重的上瘾堆叠而成,有生理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需要好好整理一番。你是否意识到,现在我们的对话中谈到了太多或许令人震撼的转变故事?34岁的娜塔莎最近开始了她的“葡萄糖革命”,她说:“断糖之后,我感觉好了太多,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了,也没有那么抑郁了,简直绝了!”这种断舍离故事比比皆是,比如47岁的路易严重沉迷熬夜,他说:“我从没想到能这么沉迷奈飞,很难一下子就断掉,必须把平板电脑留在办公室。”

到处都是对断舍离的安利。64岁的索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网红,她说:“你也应该别再染发了,这是奴役!先看看你老公也染发吗?”

一些大型集体活动也为这种全民忏悔气氛助兴:11月的无烟月(但这是个真正的公共健康话题),如今有延续到全年趋势的1月无酒月,3月20日世界无肉日,大城市无车日,社交网络上的30天无垃圾挑战……

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无”日是不是会比“有”日还多?心理学家玛丽·罗贝尔说:“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停止’比‘开始’多。当代人对断舍离的迷恋与我们对顿悟和奇迹的热爱成正比。我们喜欢告诉自己,舍弃一些东西,会让人生更通透,呈现另一层光芒。矛盾的是,虽然可以宽慰自己,却在逃避应对更加形而上的问题。我们进入一个看重象征意义和病理的时代,用这种方式去解释我们的痛苦,让痛苦变得合乎逻辑,有条理。”

这种让“断舍离”冲淡了其他往往更关乎自身存在的人生观,与2010年代初出现的排毒概念有关。虽然科学从未证实过排毒疗法,而且法国科学信息协会2015年就证明“人体不需要通过五花八门的无效技术来清洗或清除多余的物质”,但是排毒概念逐渐传播。就这样从健康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产品断舍离,买衣服断舍离),还有心理排毒。现在还有不再说对不起的道歉断舍离,以及不再对他人和自己说三道四的评判断舍离。

玛丽·罗贝尔表示这种一再出现的断舍离反映了我们受到的些许极权主义诱惑:“我们的集体叙事和宗教观念建立在善与恶和以善感化恶的基础上。我们想在对的一边!所以我们把时间花在确定边界上,确定那些阴影区的边界,必须重新照亮这里。或许因为很难去想我们只是混杂了一切的人,就像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从来都不是完全纯净的空无一物的。这种不纯净让很多人难受,尽管是我们的细菌让我们活下来。或许应该提醒大家,完全净化等同于消失。”

玛丽·罗贝尔认为,断舍离看似被视为解脱,其实“反而是控制的绝对体现。这是在框定、分隔并操控人生。我认为真正的放下是让它来,充分接受人生中那些目眩神迷的不确定性”。

真的有必要“断舍离”一切吗?

玛丽·罗贝尔最近在Instagram上总结道:“或许我们可以顺其自然,不必强制、逼迫、取消什么,而是倾听即将来临的声音。这样,我们也许就会理解那些藏在我们的糖、咖啡和抱怨中的需求和低语。”(赵可心译自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022年12月10日文章,原题为《断糖、断乳糖,断屏幕……如果真的断掉一切呢?》)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