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出处: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自题书房联。

赏析:

这一副对联中虽然没有“读书”二字,但上联很明白就是讲读书的。整体看,上联讲“输入”,下联讲“输出”。范先生读书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写出言之有据的历史著作。著史不像写诗歌散文,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抒情,而是要以严谨考据为前提,观点需要从史实中来,往往“孤证”还不足为“证”呢,所以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要甘坐“冷板凳”。

按照中国人做学问的传统,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弄明白人世间的大道理。清代学者钱泳(1759-1844)书写过一副“六经读罢方拈笔,五岳归来不看山”,气魄很大,名气很大,流传也很广(不知原作者是不是钱泳?)。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中国传统中“六经”的地位特别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差不多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非正式宪法。一切为人处事的准则都在这里,一切治国安邦的准则都在这里。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你才有资格为文著书。圣如孔子,也只说自己“述而不作”,也就是把先贤的学说转述出来,而不是自己创作。

那“六经”包括哪六部经书呢?那就是孔子整理的《诗经》、《书经》(也称《尚书》)、《礼记》、《易经》、《乐经》和《春秋》。这几部著作,是儒家学说经典中的经典。其中《乐经》早就失传了。到了南宋,朱熹又编定出“四书”,也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上述“五经”合到一块称“四书五经”。清代人对联里写到的“六经”,可以看作就是“四书五经”。

那“经”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呢?我们看“经”这个字,本义是指“织布时贯穿纵向的线”。“六经”的“经”,用的是这个字的引申义,指不随时间变化的准则、原则,可以理解为自然与社会运行的最底层的逻辑。

中国有很浓厚的“经”、“史”传统——“经”可以看作是“史”的灵魂,“史”则可以看作是“经”的肉身;“经”可以看作是亘古不变的根本法则,“史”则可以看作是鲜活生动的具体案例。所以古人读书往往是经史互参的。比如清代文人张廷济(1768—1848)书写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这副对联文辞与义理堪称双绝,儒、佛、道都占全了。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和“六经”有关的对联墨迹很多,再略举几例。下面又是一副张廷济先生的——“文章从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下联“文章从六经得来”——大致可理解为:真弄通了“六经”的道理,那写起文章来就会“言之长短或气之高下皆宜”,怎么写都是好文章。就像武侠小说中高手出招,随意使来,招招妙绝;上联中的“五伦”指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中国人看重“做事先做人”,如果行事有悖五伦、做人上先出了问题,那做事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再比如清代状元陆润庠(1841~1915,1874年状元)的“一室之中有至乐,六经以外无奇书”。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经之外无奇书”好理解——“六经”把宇宙间的大道理都说尽了,还能有什么“奇书”再讲出其他有价值的内容呢?再新奇的书,也不过是给“六经”在做更新鲜的注脚而已。

那上联“一室之中有至乐”呢?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想大概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是无处不乐、无时不乐的。这个“乐”是不依赖外物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样的乐,不需要走马观花、饮酒高会,更不需要夜雨对床、知己会心。人生中、宇宙间的至乐,一个人独处一室完全可以领略到。宋代大儒程颢《秋日》写得好: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近代颜楷大家谭泽闿(1889—1948,谭延闿的弟弟)书写过一副“座中弟子多三馆,悟后文章似六经”,又换了个角度来讲“六经”。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下联“悟后文章似六经”,和“六经之外无奇书”意思是一致的。后者是正说,前者是反说,也就是说——不管啥文章,你要弄明白它说的道理之后,都会发现它并没超出“六经”的范围,就好像孙悟空再怎么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那上联“座中弟子多三馆”是什么意思呢?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曾设钦贤、翘楚、接士等三馆,以招集才智之士。唐朝、宋朝也都设有“三馆”,其中人员或为科举精英、或为饱学之士,均为一时俊彦。其中唐朝“三馆”为统文馆(昭文馆、修文馆)、集贤殿书院、史馆,宋朝“三馆”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这些个“三馆”,都属于中央政府储备、培养青年才俊的专门机构,类似于明清时期的翰林院。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蔡元培、谭延闿等这些名人,早年都曾在“翰林院”进修过。因此我们看,上联的意思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下面这副清代满人状元崇绮(1829-1900)的“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口气很大,说的也和上面“六经”一致——“圣贤心”就是“六经”嘛!读“六经”就是要体会其中的圣贤之心。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晚清重臣李鸿章(1823-1901)有一副“书城高大能容道,心地光明始爱才”,“书城”中“能容”的这个“道”,也可以理解为“六经”中的“道”吧。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1889-1931)书写过一副“汲古得修绠,荡胸生层云”。上联意思大概是——了解前人的智慧,弄懂“六经”的意思,就像用长绳子(修绠)从深井汲水一样。这个长绳子当然就是“书”了。以前有书店起名叫“修绠堂”,就是这个意思。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经”太博大精深了,其中的道理需要在长期的读书与实践中慢慢体悟。我们平时讲读书目的,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下联为赵孟頫行书集字)了。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人生阅历越丰富,对这四个字的体会就会越深刻。当做事遇到困难时,你会发现你原来自以为明白的——还是没有真明白!常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平时读书万卷,夸夸其谈,好像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遇到麻烦则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了。

那反过来呢?人生阅历越丰富,你就越能体会到前人书中的深意。下面近代政治家于右任先生(1879-1964)的“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通过书本这个媒介,饱经世事的读书人和著书人发生了共鸣,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叹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还有一副“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下图为赵孟頫行书集字),说得也很明白。读书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的,就是要提升自己,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下面这副是清代书画家赵之谦(1829-1884)书写的,“行无愧事,读有用书”,文辞浅易直白,书法苍劲雄浑。赵先生这副字,根据2018年拍卖行情,至少也得卖50万人民币。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下面这副是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开卷有益,温故知新”(王铎行书集字)——书本打开,好事自来。把以前的成败得失弄明白了,定会对将来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有帮助。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光绪皇帝的老师、状元宰相翁同龢(1830-1904)有一副“张皇古初不类时论,排列书史坐收大权”。文辞有点费解,下面试着解释一下。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先看下联,“排列书史”怎么会“坐收大权”呢?我想可能是——遇到大事需要决策时,把经书、史书的意见全翻出来,权衡推敲,最后得出一个可行的结论。

有人可能会对这样的理解表示怀疑。好吧,那我们再看看上联。“不类时论”就是不随流俗,不盲从同时期大部分人的观点,不盲从社会上所谓的主流观点;那“张皇古初”呢,就是把古人的智慧彰显出来,“张皇”就是放大彰显的意思。

把上下联的意思连起来看一下——要解决前进中的大问题,当代人的意见难免目光短浅,还需要参考历史上的大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怎么参考呢?那就从经书、史书中找吧。这不也就是“温故知新”吗?

下面是一副清代文人郭麐(lín )(1767~1831)的“诗书于我为麴糵[qǔ niè],嗜好与俗殊酸咸”,文辞有点怪怪的。山西乔家大院中有一副楹联,写的就是这个内容。什么意思呢?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里的“麴糵”就是酿酒的酒曲,和蒸馒头的酵母类似。明白了这个,上联就可以理解为——读到肚子里的诗书,就像酒曲、酵母一样,会慢慢地在你的体内发酵,逐渐让你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句话把读书与修养的关系说得很形象,“腹有诗书”是不会马上“气自华”的,还需要有一个“发酵”的过程。

说到这里,想起自己多年前在一个小书店见到过一幅字,内容是这样的:

读书仿佛如登山,

愈往高处步愈艰。

步愈艰时景愈妙,

行行不觉出尘寰。

大家体会一下这首绝句,讲的就是量变与质变、渐修与顿悟,和“诗书于我为麴糵”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这副是近代名噪一时书法家唐驼(1871-1938)的手笔,民国初年好多学生课本中字就是他写的。当时各地学校勃兴,因此他的字也流布甚广,时称“唐体”。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名教有乐地,诗书是良田”,这是一副很俗套的劝世联。“诗书”既然是“良田”,那就不仅要勤耕(勤读多读),还要精耕(精读细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产出。

顺便也说一下上联吧。“名教”可以看作是上面说的“五伦”,虽然是约束人的规矩,但没有纪律是不会有自由的。“乐地”就是这个纪律下的自由与快乐。

最后再看一副清代状元宰相孙家鼐(1827-1909)的,“宏通应在藏书室,经济端躬赋策人”。

读书联选萃(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宏通”就是博大通彻,读书就是要追求这个境界,就是要追求博古通今、六经“注我,就是要追求“行行不觉出尘寰”。这——当然很难了。但难又有什么呢?胡适先生不是告诫过我们嘛: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