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伏羲的历史地位::河洛文化网

我国古有三皇五帝之说,不论“三皇说”也好,不论“五帝说”也好,不论“三皇五帝说”也好,太昊伏羲一直居于首席地位。历史的定位,在中国远古始祖的大族谱中,太昊伏羲已位冠远古诸王,登上了中华民族始祖的宝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要有伟大的祖先。这位伟大的祖先,与中华民族相应。只有历史悠久、王业灿烂的伟大的祖先,才能造就伟大的民族;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就伟大的祖先。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集中代表,而且是中华民族远古的文明精典。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谁人?

论及始祖,必谈开天辟地;谈开天辟地,必谈“三皇五帝”。中国的“三皇五帝”之说,或者说“三皇”“五帝”之说。单说“三皇”,此前又有“二皇”之说。

《淮南子·原道训》说:“泰古二皇”。“二皇”是谁人?高诱注说:“二皇,伏羲、神农也”。

《淮南子·主术训》说:“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牺、神农之所以为师也。”

这就是“二皇”的第一说:“二皇”指的是伏羲与神农,伏羲位于神农之前。

《淮南子.览冥训》又说:“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在这里,同是《淮南子》,“二皇”指的是伏羲与女娲。此为第二说。

伏羲之后变成了女娲。女娲替代了神农。伏羲仍居于“二皇”的首位。“二皇”如果是伏羲,女娲,又在《楚辞·天问篇》、《山海经·大荒西经》、《礼记·明堂位篇》间或提到女娲的名字。

汉代《淮南子》说:“昔者黄帝治天下……然犹未及虑戏氏之道也。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乌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沉不通放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禽兽复索无不匿其爪牙,浮游不知所求,茂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披后世,光辉垂万物”⑴。

叙述女娲功业,“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披后世,光辉垂万物。”这里未及伏羲之道,却叙述女娲功业,“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披后世,光辉垂万物。”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天地、整理天地的人物,也列在伏羲之后了。“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有二神混生”⑵,这混生的“二神”,当然是指伏羲和女娲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古老传说 的“二皇”,伏羲的地位已居首位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国的古史传说中,“二皇”逐渐演变成“三皇”。“三皇”的出现说明了中华民族始祖大族谱逐渐趋向系统化,逐渐趋向完善。

说过了“二皇”,我们不妨再说“三皇”。

关于“三皇”之说,在中国历史记载上多不齐整,有八种说法:

第一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

第二说:《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第三说:《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则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第四说:《白虎通》则以伏羲、神农、祝融。

第五说:《通鉴外纪》则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第六说:《尚书·序》、《帝王世纪》则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第七说:《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则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

第八说:《绎史》引《三坟》称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皇,轩辕氏为地皇。

关天“三皇”有八种说法,可以看出伏羲其本上排在三皇之首位,所以谓之“三皇之首”。

“伏羲”名字的出现在战国中叶,这样记载道: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应物之所枢,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⑶

伏羲的首次出现,便排在了几蘧的前面。几蘧是何许人物,至今不得所考。庄子是最好谈伏羲的一个,庄子说:“希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其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 下及五伯 ;傅说得之, 以相武丁, 奄有天下,乘车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⑷。

从这里,我们看出,就其所述本身说的是道和得道,而其中涉及的有神话人物堪坏和冯夷,有人格神化人物彭祖和傅说,有古帝黄帝和颛顼,但希韦氏和伏羲氏却排在最先,不仅排在黄帝、颛顼之前,而且排在日月之前,且又能“挈天地”“袭气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伏羲是开天辟地、且又整理天地的天下第一始祖!

庄子又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⑸。

在这里伏羲排在了燧人氏之后,但在神农、黄帝之前。

庄子还说,“古之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⑹。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中国远古帝王中,伏羲的地位排到了炎帝、黄帝之前。也就说,伏羲已排到了炎黄之前。不论“二皇说”也好,不论“三皇说”也罢,伏羲的地位皆居于古帝王最前,位列“二皇”或者说“三皇”之首。

说过了三皇,再说五帝。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帝”的意义。古人所称的“帝”,就是今人所称的“神”。但在殷虚文字中只有“申”字,并没有“神”字。而“申”字的原意是雷电,古人认为雷电是威灵显著的“神”。所以,“申”旁又加“示”字作“神”。《说文解字》的“申”下,解释为“神也”。古人对天神皆名为帝。在殷虚卜辞文字中,祭帝的礼叫做“帝”,加“示”旁作“谛”。在卜辞中本是同一个字。“祭帝”就是“祭神”。“神”与“帝”通。《尚书·召告》有“皇天上帝”的说法,《诗经·大雅·皇矣篇》有“皇矣上帝”的说法。说明上帝在天。原是神帝,是神话传说,后来成为了人格化的人王,即人帝。

在我国古代,“帝”与“王”本来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名号。在夏代与商代的“王”,在司马迁写《史记·本纪》的时侯,就全称他们为“帝”。到了周代,“帝”与“王”才开始有了区别。所以,《史记·殷本纪》说:“于是,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为号,号为王”。在此以后,在《周本纪》里面就不再有关于“帝”的称号。

五帝的说法,在《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中均不见五帝的称呼。五帝在后,三皇或者说三王在前。中国三皇五帝始于《周礼·春官外史下》,曾有“掌三皇五帝之书’的说法。

三皇与五帝相连,即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族谱大系列。中国三皇五帝,是一个历史的说法,传统的说法。三皇已经说过,关于“五帝”,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五帝谓五方之天帝。《楚辞·远游》说:“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吾将过乎句芒,历太皋以右转兮,……遇蓐收乎西皇,指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财疑,……祝融戒而还衡兮,……从颛顼乎增冰,历玄冥以邪径兮,……”这里说的五帝指太皋、炎帝、祝融、颛顼,加上轩辕黄帝,为五帝。

《惜诵》说:“令五帝以片中兮”。王逸曰:“五帝,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皋,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以太皋、炎帝少昊、颛顼、黄帝为五帝。

《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汉书·魏相传》以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

《世本》、《大戴礼》、《国语》《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皇王大纪》则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

《周礼·天官·大宰》说:“祀五帝”。唐代贾公彦注曰:“五帝者,东方青帝威灵仰,南方赤帝赤票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其实,东方青帝指的是太皋,南方赤帝指的不炎帝,中央是黄帝,西方白帝指的是少昊,北方黑帝指的颛顼。只是说法不同罢了。

徐旭生研究认为,有东西方五帝之说。东方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西方五帝指的是太皋、少皋、黄帝、炎帝与遄顼五人。

我国古代相传,在三皇之说,有五帝之说,有三王之说。事实也证明流传的存在。我们从上述可以看出,不论“二皇说”也好,不论“三皇说”也好,不论“五帝说”也好,不论“三皇五帝说”也好,太昊伏羲一直都居于首席地位。历史的定位,在中国远古始祖的大族谱中,太昊伏羲的历史地位,已位冠远古诸王,登上了中华民族始祖的宝座。

学术昌明的时代,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民族的研究,对历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大探索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的定位,首先要感谢孔子。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而且可以说,他的学术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年。在中华民族的始祖定位上,孔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伏羲的记载集,可以说孔子是一个集大成者,这在《周易·系辞下》体现得体无完肤了。相传,《系辞》是孔子所作。他在这里这样说道:

“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纲罟,以佃以渔,盍取诸离。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

古来《易经》被称为“ 群经之首”。《易经·系辞》相传是孔子所作。这位儒家的创始人,并没有谈到诸子百家所列及的很多古帝,却拿顶显赫的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开场,且事迹中丝毫不含神话。尽管有“ 以通神明之德”一句话,但读遍中外古代大英雄、大哲人的传记,没有一个不是同神或多或少有联系的。伏羲不仅能“仰观伏察”,而且又能“制器尚象”,真是一位旷古无与论比的大英雄。所言伏羲不仅是他所画八卦,而且作结绳而为纲罟,以佃以渔。堂而皇之地放到了炎帝、黄帝、尧、舜之前。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位治学审慎的“大圣人”,之所以这样把伏羲放在炎帝、黄帝、尧、舜之前,没有充分的依据,孔子也不会轻易断定。很显然,这是孔子在广泛研究历史及百家之言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符合民族的大众认可、符合时代要求的结论。孔夫子所断非同小可,继孔夫子之后,历代史家学界大都从孔夫子之说。

《左传》被史家称为“编年体史传文学”,纪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的史实。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并引用了一部分西周与以前的重大事件与传说,因此,又被称为《左传春秋》。

《左传·昭公十七年》 记载:“秋,郯子来朝,昭子问焉,曰:‘少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曰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太皋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⑺。

郯子据少皋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皋,故先言黄帝,上及太皋。炮牺、黄帝、神农相继之世可知。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戏画卦,由数起,至黄、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⑻。“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黄帝、炎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⑼。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与形坟,以《连山易》为伏羲所作,《归藏易》为炎帝所作,《乾坤易》为黄帝所作。历史到了周朝,伏羲已位居炎帝与黄帝之前了。 帝少昊、帝颛顼、帝高辛、帝唐尧、帝虞舜在伏羲、炎帝、黄帝之后,其书“五典”即“五常”。所谓“五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孔子家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之言的语录,其中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皋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⑽。孔子在这里把太皋排位居于“五帝”之首。

从先秦到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太昊伏羲氏已是位居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与帝舜有虞氏之前,位居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地位了。

战国以后,伏羲的地位显赫地提高。伏羲的名字见于记载的典籍,诸如《易经·系辞下》、《管子》、《史记·封禅篇》、《庄子·轻重戌篇》、《庄子·人世间篇》、《庄子·大宗师篇》、《庄子·祛箧篇》、《庄子·缮性篇》、《庄子·田方子篇》、《尸子》、《荀子·成相篇》、《楚辞·大招》、《战国策·越策二》等。这些典籍都提到了伏羲,而且都放到了中国远古帝王的重要显赫位置。

与伏羲相伴的是女娲。

女娲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兄妹并称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伏羲、女娲以兄妹或夫妇,成为人类开天辟地的一对人祖。

汉代大历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有两处提到伏羲:

一是太史公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始作八卦”⑾。

太史公在谈到先王的时候,开始首先说到伏羲。赞伏羲像昊天之博大光明,像大地之包容纯厚,创画了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大厦主要框架的八卦。大抵因为太史公对传说另有他说吧,他没有涉及到太昊伏羲氏的其它功德。

二是太史公说:“昔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云云;汤封泰山,禅云云”⑿。

古来帝王自以为继天而王,受命于天,王者贵为天子。这些帝王王天下以后,没有一个不到泰山封禅的。作为封禅的古帝王,连太史公也把太昊伏羲氏列为第一。他虽然没有为伏羲作列传。

在东汉末年,在武梁祠(山东省嘉祥县境)历史人物的画像刻石上,有11位古帝王形象,为伏羲与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舛。伏羲女娲已位居首位。

其次,要感谢东汉史学家刘歆,这位治学审慎的史学家,刘歆在《汉书·律历志》引《世经》所说的,是三统历旧说,这样说道:“太昊帝,《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言庖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曰太昊。”

不唯如此,还比附《易经》,把中国远古帝王排了顺序,其所定的古帝序是:太昊炮(伏)羲氏、共工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帝金天氏、颛顼帝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这个结论就是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的重要结论。

从此,中华民族祖谱大系列便应运产生了。

中国从汉以后,中华民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定格的规模,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思想确立以后,对后世影剧院响深远,不但从思想的大统上相继相承,而且从中华民族的族谱大系列,也相相继承,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政治风云不论如何变化,不论如改朝换代,而中华民族的主体不变,相从之,中华民族的祖先当然不同有变化。所以,从汉代以后,各朝历代的历史典籍对太昊伏羲的记载,其历史地位,与汉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

在西晋,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典籍要数皇甫溢的《帝王世纪》了,记载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唐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可谓唐代的历史典籍了,司马贞说:“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庖牺生于成纪,……”

在宋代,苏辙的《古史》可谓宋代的历史典籍了,记载道:“太昊庖牺氏,风姓,观天地之象,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画八卦。教民嫁娶,俪皮以为礼。作网罟,以佃以渔。豢养牺牲,服牛乘马,故曰‘伏羲’,亦曰‘包牺氏’。伏羲以木德王天下,故为三皇之首………”

明代大历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可谓明代的历史典籍贯,在其《卷一·伏羲氏》说:“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

清代大历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可谓清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太昊伏羲氏》里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从上述各朝历代各家历史典籍考证,均是从属于汉代中华族谱大系列记载,太昊伏羲氏的历史地位一直处在“百王先”的历史地位,一直处在“三皇五帝之首”的历史地位。

历史典籍肯定了太昊伏羲的历史地位,各朝历代的官方,亦把太昊伏羲的陵墓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的陵墓供奉。

唐代,天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便下诏不许在太昊伏羲陵园放牧牛羊。到了五代,下诏禁止在太昊伏羲陵园打柴、采桑、耕种。

到了宋代,宋太祖于建隆元年(公元年60年)便设置了守陵户,并下诏三年对太昊伏羲氏祭祀一次,祭祀的等次是太牢大礼。到了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守陵户由一户增加到五户,由三年一祭改为一年春秋两祭(太昊伏羲氏的诞辰相传为正月十六日,卒日相传为七月十九日。)宋太祖又以御书祝祀。从此后,宋朝各代先后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真宗显元年(公元998年)、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元禧元年(公元1017年)、宋徽宗三年(公元1113年)等各代对太昊伏羲陵庙均有修葺与增建。

注:

⑴《淮南子·览冥训》。

⑵《淮南子·精神训》。

⑶《庄子·大宗师篇》。

⑷《庄子·缮性篇》。

⑸《庄子·田子方篇》。

⑹《庄子·田子方篇》

⑺《左传·昭公十七年》。

⑻《尚书虞书》。

⑼《纲鉴外纪》。

⑽《孔子家语·五帝篇》。

⑾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⑿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⒀王嘉:《拾遗记·序》。

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