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冬至之后,气候逐渐进入严冬。

当代社会,我们还有暖气可以御寒。

但是在我国古代,又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劳动人民,他们大多数人缺乏御寒保暖的条件。所以,寒冬对于先民们来说是一种威胁。

在古人的认知里,冬天阴气重,易产生不洁之物,更是让人对于寒冬产生恐惧,平添了人们的负面情绪。

而且到了寒冬时节,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办法种植农作物,所以当时的中国人民为了度过漫长的寒冬,发明了“数九”的方法来消遣 。

何谓之“数九”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节气习俗。

从冬至开始进行,一直到惊蛰和春分左右结束。

从冬至起,每过九天为一个“九”,一直数到过完第九个“九”,此时春暖花开,冷空气退散。

按照这个规律,今天便是“冬三九”。

“数九”这个节俗除了能让先民们在寒冬时节,因为无法劳作借此聊以消遣之外,还充满了他们对于春天的期待。

毕竟我国自古便是农耕大国,春一到便可以开始劳作啦。

“数九歌”

“数九”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便是“数九歌”。

关于数九歌,有很多版本,其中较为详细的便是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的这一首:

“歌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bì)篥(lì);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帝京景物略·春场》

这一段,大家应该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九时期的气候变化。

整首歌的大概意思就是:

“从最开始一九二九出门碰到熟人打招呼不挥手,说明已经天气变得冻手冻脚了;

再到三九,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奏觱篥一般,说明此时寒风呼啸,已经不适合在外行走了;

接着是四九,晚上睡在被窝里却感觉睡在山野里一样,怎么都不暖和,说明此时进入极寒天气,室内室外气温都很低了;

再后面是五九,家家户户开始堆雪人,下雪了,气温低至零下;

六九开始,口中呼出暖气,气温有所回升;

七九天气暖和了,厚衣服可以褪去,穿单衣了;

八九,猫猫狗狗开始找有树荫的地方躲着不晒太阳了;

九九,穷人终于不用再挨冻了,此时外面已经春暖花开了,之前以为太冷都是蜷缩着睡觉,现在暖和了刚要伸展开,结果蚊虫又开始出来扰梦了。”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这一段,除了描绘了一九到九九这期间的气温变化和物候特点之外,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尤其是穷苦人民在古代传统社会里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形。

“九九消寒图”

我们刚刚说“数九”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数九歌”,那么其二便是“九九消寒图”。

在我看来,“数九歌”更接地气,属于普罗大众渡过严冬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九九消寒图”便雅致起来,更适合文人雅士。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九九消寒图(示意)

九九消寒图形式多样,有画羊的,有画梅的,有画柳树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画里面一般都有九九八十一个元素,比如八十一片柳叶、八十一只羊等等。

九九消寒图一般是先画好整体的素图,然后每九天涂一个颜色。

在《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记载: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帝京景物略·春场》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

“到了冬至这一天,画梅花一枝,花瓣不上色,所有的花瓣一共八十一瓣,然后每九天为一片花瓣染色,全部填色完毕,那么就表示已经到了春深时节了。

这就称为“九九消寒图”。

还有的更直接,在一张纸上将八十一个圆圈排列成九行,每行九个圈,自冬至日起每日涂一圈。涂时视天气情况,遵循“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口诀记录天气变化。”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九九消寒图(示意)

传统民俗文化

这看似简单的数九,其实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同时,也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

今天已经是冬三九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在画自己的九九消寒图呢?

如果今年没有,明年试着填一幅吧!

数九 | 古人的冬日“消消乐”

【参考文献】

《帝京景物略》

是由明代文人刘侗、于奕正撰著,于崇祯八年(1635)刊行,是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的文学著作。

该书主要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内容。

更多古籍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