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资料系安东老王手机拍摄于2018年10月17日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万鳌矾石为基而建。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此楼阁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建筑。
甲秀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2006年,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明河上,一楼耸立
甲秀楼为清代贵阳八景之一,景曰“鳌矾浮玉”。鳌矾,石也;玉者,甲秀楼也。
甲秀楼全景照
甲秀楼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2.9米,石柱托檐, 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
甲秀楼建在河中的万鳌矾石之上,甚以为奇也
连接此楼的桥,称浮玉桥。桥原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
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甲秀楼最上面的两层
浮玉桥
据介绍,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贵州省博物院。
建于楼一侧桥头的涵碧亭。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当地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甲秀楼12根石柱托檐,护以灰白色的雕塑花石栏。其石栏石雕颇为精美。除花饰外,多为龙与狮。活灵活现。
甲秀楼边,有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回望高22.9米的贵阳甲秀楼,飞甍翘角,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为一绝。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