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沈府君阙上世纪四十年代旧影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法国探险家色伽兰与同伴法占行进在四川渠县县城到城外土溪镇的古驿道上,调皮的中国儿童骑在路边残破的石兽上,对这些高鼻深目的外国人指指点点,路边黄色的建筑物下,坐着不少身着长衫的中国人。色伽兰翻身下马,走到他们面前,他从京师出发,经过2个多月的跋涉,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汉代遗物——汉阙。
渠县沈府君阙上世纪八十年代旧影
此前,这位精通汉学的法国人曾在《金石录》与地方志中寻得汉阙的点滴资料,不过,当2000多年前的汉代建筑出现在眼前时,色伽兰还是大为惊叹:阙的顶盖如同一座年久失修的屋檐,高挺的阙身上,一只张牙舞爪的青龙口衔玉璧下的绶带,直冲云霄,朱雀翩翩起舞。他所看到的正是著名的沈府君阙。
渠县沈府君阙
沈府君阙位于岩峰乡汉亭村,约建于东汉延光年间(122—125年),石英细沙岩砌筑。渠县汉阙中,唯此沈府君阙为一对二出阙,两者相距二十多米,不过两阙子阙已经毁废。阙下有一行古朴的隶书:“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府君是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这位姓沈的府君曾在遥远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出任都尉,这是汉代郡县之中的最高军事长官。
渠县沈府君阙
1923年,色伽兰在法国出版《中国西部考古记》一书,将汉阙照片对外公布,引起了世界普遍的关注,没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居然保存着2000多年前的建筑。1939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等学者专程到四川考察汉阙,踏遍中国寻访古建的梁思成,终于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在《中国雕塑史》中,他赞叹道:“在雕塑史上,直可称两汉为享堂碑阙时代,亦无不当也。”
渠县沈府君阙
中国古代的阙,是一种体现封建礼制的高规格建筑,《诗经·郑风·子衿》有云:“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由此可知,阙至少在西周时代就已出现,《左传·定公二年》记载:“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杜预注解道:“雉门,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阙最初指的是宫室殿宇大门外两侧的高大建筑物,通常是两座夯土墩台,也有在夯土台基上架木立屋,登临可以远观,所以阙也称为观。
沈府君阙阙楼雕刻
阙兴盛于秦汉,式微于两宋,前后延续近两千年,至今在中国的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有少量遗存。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据统计,单是《全唐诗》中写到“阙”的古诗,就超过了1100首。
神木大保当之阙之图像,证明阙可登临以远观。
阙大致可以分为城阙、宫阙、宅邸阙,祠庙阙、陵阙、墓阙等几种,目前通过考古发现的阙,年代最早的是东周鲁国都城曲阜南城门的城阙,两座长方形阙址东西间距10米,并列对称分布于门道两侧,这两座夯土台基东西宽30米,南北长约58米,从整个阙址遗迹来看,这两座城阙应该相当高大雄伟了。
东周鲁国都城曲阜南城门的城阙遗迹示意图
早在先秦时代,阙就已是礼制等级的象征,《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天子之礼也。’”《水经注》引《白虎通》说:“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也。”到了秦汉之际,除了天子都城宫城外可以立阙之外,一些高级别的祠庙、府第、茔域之前,也能立阙。
陵园西内外城之建筑遗址示意图,3.4号建筑遗址为一对阙之遗址
为了区别尊卑,对于门阙的营造,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大致为三个级别,天子所用的阙一对三出阙,即一座主阙与二座子阙相连构成,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园西内外城之城阙、汉景帝阳陵的南陵阙,就都是这种最高级别的三出阙。
秦始皇陵园三出阙遗址平面图示意图
西汉长安未央宫遗址外的双阙分列门道南北,二阙遗址间距150米。每座遗址东西长32米、南北宽14—18米。建章宫东宫门外也有双阙基址,东西相距53米,现存阙址最大底径17米、高11米,这些都属于宫城城门之阙,此类阙规格形制级别最高,建造使用的时代也最长,从先秦直到明清,北京城故宫午门依然还是这类城阙的形制。
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出土风阙画像砖上二出阙图像
天子之外,诸侯或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则可立一对二出阙,也就是由一座主阙和副阙构成的阙,其主阙和副阙又可称为母子阙,这是现存汉阙中典型式样,所见的图像资料和遗存实例也最多。
和林格尔汉墓宁城图(摹本)中一对二出阙(子母阙)图像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宁城图”中,护乌桓校尉幕府大门就立有一对子母阙,其榜题为“幕府南门”;山东平邑皇圣卿阙有铭文“南武阳平邑皇圣卿之大门”,这些资料都说明虽无门扉,但阙实际上亦为相当于大门的标示建筑物。而级别较低的一般官僚,则可用一对单阙。
成都羊子山出土画像砖上东汉单阙图像
成对的阙大多各自屹立,之间并不连接,所以《释名·释宫室》说:“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古时“缺”与“阙”相通,两座建筑中央缺开成为行人车马往来的通道,大概就是阙得名的原因,不过不是所有的阙都是成双出现,古代也建造有不少独体的单阙。
成都汉画像砖之庭院立阙,底层有梯,上有窗
《史记》中记载汉武帝在建章宫建造的凤阙“高二十余丈”,汉代的1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3米,那么这著名的凤阙高度就要高约46米!
敦煌汉阕极高大,但阙高不过7米
《水经注·渭水》引《三辅黄图》则记录凤阙“高七丈五尺”,75北魏尺大概等于现在的22.5米,这样的高度或才更近真实。汉诗《青青陵上柏》描写东汉首都雒阳南北两宫云“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100汉尺大约等同于23米,通过这些文献记录可以知道,汉代宫殿门阙的高度至少20米以上,极其壮丽巍峨。然而,这类建筑都已倾圮湮灭。
中岳少室阙,图中屋舍为新建之保护所。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建筑的观念不同,自古并不追求永恒,先民无论对于大体量的宫室殿堂、庙宇寺观,还是小型的厅房屋舍,大多希望速成,中国建筑史上从未有出现过欧洲那种耗时十几年甚至上百年建一座宫殿教堂的情形,先秦时建造规模巨大的灵台,《诗·大雅·灵台》说“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也就是说用不了几天时间。
中岳嵩山太室、少室、启母三阙皆为祠庙阙
中国古代建筑多是实用性强而成本较为低廉且建造快捷的土木混合结构,因为这样的及木结构建筑其取材易,同时又容易建造和易改拆,然而其代价就是易毁,水火雷电,千百年数不清的兵灾人祸,除了地下遗迹之外,中国没有一座汉代以前的建筑存世,而留存至今的汉代建筑遗构,以石阙最为完好,华夏现存的汉代石阙大约三十多处,这些阙除了中岳嵩山三阙为祠庙阙之外,基本上都是墓阙。
中国已发现地表汉阙遗存分布图
现存的汉阙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域:中原地区、齐鲁皖北与苏北地区、巴蜀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而这其中以蜀地的汉阙遗存最为丰富和完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