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忙小姐
何冰的牙太白了!
《芝麻胡同》一播出,比剧情更先引人关注的居然是何冰的牙。
这部以1947年北京沁芳居酱菜铺为背景的京味儿剧,上线八天,累计播放量1.3亿。不论在爱奇艺指数还是艺恩指数上,受众地区分布,北京占比最大。
除了京味儿十足的剧情和严振声、林翠卿、牧春花之间的情感纠葛,我们还在《芝麻胡同》中看到了酱菜文化。
那么酱菜文化在《芝麻胡同》中是怎样体现的?它对于剧情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酱菜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沁芳居的原型到底是哪个酱园?酱菜在不同的时期地位又如何?
第一剧集()试图通过对《芝麻胡同》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搜集,解开上述这些疑问。
酱菜工艺、酱菜知识贯穿剧情
▲▲▲
虽然《芝麻胡同》主要讲述的是严振声、林翠卿以及牧春花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但是整个剧情的开展都是以沁芳居为背景。
整部剧的开始,其实就展现了酱菜工艺的步骤。大掌柜一声令下,先用水洗脚,再用酒消毒,响亮的口号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充满了仪式感。
而整部剧的推进,其实也呈现了一次酱菜制作过程。制坯、发曲子,以及孔老痴以行云流水的动作捣酱,对于时间、天气、雨水的把握,都是酱菜文化工艺和手艺的呈现。
同时,剧中也普及了有关酱菜原料的知识。第一集中,孔老痴就是因为闻出了沁芳居没有使用丰润马驹桥的豆子制酱,而冲进来质问严振声。一句“做好酱菜得制好酱”,说出了原料好的重要性。
严振声下令把不合格的豆子喂猪,既是对招牌和口碑的爱惜,也是对主顾的负责。同时,剧中提到的蒜要紫皮大六瓣,并且要在夏至头三天起蒜,以及打包皮子选用的是圆明园的荷叶,都是酱菜文化细节的精致和讲究。
当然,除了展现酱菜文化,沁芳居这个酱菜铺子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因为对原料的严格要求,严振声找到哥哥一起去河北买大豆,但途中遇到国军抢劫,哥哥因此而丧命。
这才有了后来的,严振声再娶一房媳妇为俞家传宗接代,从而产生与林翠卿、牧春花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因为牧春花惹怒了国军军官吴友仁,遭遇了一系列的变故。
同时,也是因为这场买豆子变故所带来的损失,严振声不得不当了祖传的御赐顶戴花翎,却也因此给了吴友仁等人可乘之机。
酱菜文化借着沁芳居的外壳,在这部剧中得以呈现,也潜移默化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周礼》已有酱菜记载
沁芳居其实是老字号的“融合”
▲▲▲
孔老痴在第一集中曾经透露一些信息:“全北京大大小小两百多家的酱菜园子”、“老祖宗传下两千多年的手艺”,还说沁芳居是“百年老店”。
那么酱菜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随着时间和技艺的发展,酱菜的种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据资料的记载和梳理,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有有关酱菜的记载:“大羹比致五味,铡羹加盐菜”,由此可见当时已有蔬菜腌制技术。而且据资料记载,当时已有专门负责制酱的人,被称作“醢人”。但当时的酱主要是将肉类剁碎、发酵而成,无法做成酱菜。
春秋时,出现了豆豉。到了汉代,酱菜技术已经成熟,但这时只能生产“酱清”,即酱油。到了唐代,才将“酱清”晒干,制成了后来普遍使用的黄酱,也就是酱菜的主要原料。
宋元时期,腌辣菜、甜面酱酱菜、芥末酱开始出现。到了明代,酱腌菜的种类基本上已经和现代相似,有泡菜、腌咸菜、酱菜、腐乳、菜脯等。
而北京酱菜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据《北京志·商业卷·副食品商业志》记载:在明代,北京就初步形成了酱腌菜行业。到了清朝,酱腌菜行业进一步发展。当时一部分油盐店,逐渐发展成为以经营酱腌菜为主的酱园业。
北京的老字号酱园,比较著名的有六必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桂馨斋和开业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天源酱园。
据《都门纪略》记载:六必居是由山西临汾赵姓人创办的,桂馨斋创业人为一对从南方来京谋生的夫妻,天源酱园创始人刘湛轩原是京城当铺业的四大户之一。
在《芝麻胡同》播出伊始,就有不少网友猜测沁芳居的原型是六必居。《芝麻胡同》故事开始的时间是1947年,根据孔老痴的说法,沁芳居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样推算,沁芳居应该开业于1747年左右。
而相传六必居开业于明朝中叶,大致时间是1530年。但是,根据百度百科上显示,邓拓曾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借走的大量房契与帐本,考据出六必居大约创建于清朝康熙十九年到五十九年间,也就是1680年到1720年。
由此,仅从创办时间上看,六必居和桂馨斋都有可能是沁芳居的原型。
在剧中,也提到了沁芳居制作、经营的酱菜种类,包括甜酱黄瓜、萝卜丝、甜酱甘露、虾油二瓜、甜酱黄瓜毛、甜酱包瓜,以及慈禧最爱吃的酱佛手等。
而六必居则是制售八宝菜、包瓜的名家,传统产品有: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露、甜酱黑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等。
但是根据资料记载,桂馨斋擅长制作冬菜、梅干菜和佛手疙瘩,制作的产品还得到宫廷的重视,曾获赐“腰牌”一个、白底红穗帽子一顶、黑色马褂一件,凭此进入皇宫送菜。到了光绪年间,桂馨斋的酱腌菜备受慈禧太后的赏识,特别赐给桂馨斋六品顶戴,允许送菜人穿朝服进宫。
这与剧中严振声在店里所拜的那套祖传御赐黑马卦和腰牌,以及小黑子所说的“慈禧老佛爷爱吃咱们的酱佛手,指的就是这黑马卦和腰牌,见天地往宫里送小菜”,有很大程度的吻合。
如此看来,沁芳居的原型不一定是六必居或是其他两家老字号,但是它的设定很可能从三家酱园中借鉴了些元素。
酱菜曾受宫廷、百姓双重青睐
今日已不再是必需品
▲▲▲
不论是《芝麻胡同》的沁芳居,还是老字号桂馨斋,御赐的三件物事都是对当时酱园地位的反应。六必居、桂馨斋和天源酱园的产品,都曾被选为宫廷御用食品。因此,可以看出在明清时期,酱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当然,仅限于产品品质、味道好的酱园。
除了有宫廷的嘉奖,酱菜还受到了北京人的青睐。酱菜因为其制作方法,既风味十足,又能很好地保鲜。对于旧时代冬季,新鲜蔬菜较为缺乏的老北京人来说,酱菜成了冬日最好的佐餐吃食之一。
而到了《芝麻胡同》中的1947年,沁芳居依然延续了祖传基业的好口碑和高声望,而整部剧开始的“在那个想解馋,辣和咸,吃食离不开酱和盐的老式年间”,一句话道出了当时酱菜在老北京的市场和受欢迎的原因。
但是其实,酱园也隐隐受到了时代动荡的威胁,严老爷子就被腌酱菜的日本人打了一耳光,后来因为生气身体受了损,“活活气死了”。
其实,不止明清时期,在酱菜出现的伊始,酱也属于非常昂贵的食物,只有天子、王公贵族才能享用。
现在,老字号们依然在坚持和传承着酱菜制作技艺。2008年,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而且现在更多了象征和情怀的意味。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冬日,新鲜蔬菜也不再难求,而且制作酱菜的工艺也在逐渐现代化,现代机器的加入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也催生了更多酱菜品牌的产生。酱菜已不再是人们餐桌上的必需品,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偶尔的调剂品。
在这个时候,《芝麻胡同》聚焦于酱菜工艺,将这一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带到观众面前,既是对酱菜文化的介绍和普及,也是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致敬。影视剧采用故事+传统文化的模式,也不失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好方法。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jin
编辑 |Siya
校对|靳远
专题
点击关键词观看以往专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