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个人学习体会。
血汗,指血和汗的合称,在汉语里象征辛勤的劳动,如血汗钱。表示付出很多努力得来的劳动成果,比喻来之不易。
下面,我从中医角度,揭秘血与汗的奥秘
血是什么?
血,即血液。用现代生物学观点看,是心脏与血管中流动的不透明的具有黏滞性的红色液体。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功能。成年人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
西医对血的成份研究较多,指出其由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构成,除了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但西医对血液的来源或本质研究似乎并不够全面和精微,甚至于尚未完全搞清血液的来源,目前知道的是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显然,西医对血液的研究比较结构化,成份化,静态化,纯物化,这是现代解剖学的一个特点。所以倪海厦批驳了验血报告的不足,指出"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 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西医只有验血报告、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
那么血液怎么来的,它本质上是什么?中医是有答案的。
中医也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但中医的血与西医所讲的血不同,中医认为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如《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个汁,就是水谷之精。又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也就是说,中医认为血并不是骨髓生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淋巴和脾生无粒白血细胞这么简单,是五脏六腑相互协调,推动水谷之精和肾精的生化而来。本质上水谷之精与血同源。
那么问题就来了,血是怎么由这些精华物质生化而成的?问对了,这就是西医无法解释也观察不到的问题。《黄帝内经》营卫生会篇第十八早就指出血的生成最早与脾胃及水谷之精有关,如“中焦变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还不明白?清代经方家唐宗海举了个例子,他说妇人的乳汁是脾胃饮食所化,是中焦受气所取之汁,也是水谷之精。妇人在哺乳其出乳汁的时候,就不会来大姨妈。就是因为水谷之精从从乳而出,就不下行变血原原因。而断乳之后。水谷之清的“汁”变化而赤,又变成下行而为经血。唐宗海也由此推断血即乳也。就在实践中,最好的催乳法就是补血法。
显然,内经所讲的“中焦受气取汁”是一个在非常关键的生化过程,中焦以脾胃为本,名为中土,受五脏六腑之气,一脏弱而中气弱,中气弱侧五脏六腑受累。而推动化血的“气”必然是一种很重要动力,这种动力又是什么?它又来自哪里?
唐宗海认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就是水火。水因火而能化气体,而水与水谷之精都是属于阴阳中阴的一类物质,火是阳的一类物质,从这一点上讲,水谷之精因火而能化血。所以从根本上讲,气血就是水火。而最为关键的动力就是“火”,就是常常讲的阳气。
这个阳气一方面来自于大自然,由人体鼻间吸入天阳,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心火,天阳从肺管引心火,在心肺运动下入于脐下,其火蒸动肾水化气上腾,经中焦取汁生血(推动了脾胃肝心的运动而产生生化),经背部太阳经脉而使气布护于外,上肺使肺产生呼吸,在这里,气血就因呼吸而与心阳会合,输布全身。就这样五脏六腑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就会源源不断地生化成血。
由此看来,小量献血确实是没什么大碍,但前提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要健全,能保证献血后生化气血这种循环能良好动作。也由此看出,中医的针灸放血治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气血的认识不足和辩证错误。
下面,来认识一下汗。
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但中医还有种讲法,叫血汗同源。难道出汗就是出血,出血就是出汗?咋听起来挺可怕,那以后谁还敢大汗淋漓?岂不是等于把血就出没了?
汗的主要成份是水,也包含有复杂的代谢物质。汗实际上是体内的津液所化,并不是水这么单纯,如果出汗就是出水,那么就会有医生建议你运动后适当饮用淡盐水的建议了。所以大量出汗后,补水是一种最好的应急措施,但不是绝对完美。应该来讲,出大汗后,就当补津液才对。汗实际上就是津液排出体外的化身,没有体内的津液就没有汗。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且二者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所以讲它们是同源的。从这一点讲“血汗同源”还是很容易让人理解。《黄帝内经》有“夺血者无汗”,《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也说明在临床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
前面说了,血的生化有赖于心火,中医讲“心主血分”因此津液的问题与心的强弱有很大关系,心阳弱火不足则气布失常,津液失调,有的人表现出自汗现象,有的严重的还出现血汗,黄元御讲阳脱证,就是严重的阳气虚脱,阳气随着血汗突然外泄,一气欲绝。可见,仲景所讲的“亡血家不可发汗”就是防止阳脱的一个重要告诫。
正因为血汗同源,汉语里才形成了血汗一词有更多的延伸意义,如“血汗钱”,代表的就是的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都是非常艰辛,因为它们是同源的呀,都是身体的本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