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子汤还是从阳和汤开始,阳和汤是用来治阴疽的有名汤方,它的组方中有一味药叫白芥子。然后,又跟着了解白芥子一过程中,发现了三子汤。
这个白芥子的植物株与芥菜是同一个科的,但它不是芥菜,芥菜也当不了白芥使用。白芥的籽就是入药阳和汤,也入药三子汤。
言归正传,所谓三子汤就是由白芥子,萝卜子,紫苏子组成。这已经是明朝的汤方了,是一个叫韩懋道医所创,他是正德年间(明武宗时期)四川人,道号称抱一守正真人,此人医术精湛,写了一本书叫《韩氏医通》。三子汤就出自这里,原名叫三子养亲汤。后来李时珍将白芥子这味草药写入《本草纲目》的时候,也记录了这个三子汤。
《韩氏医通》里记载: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在这里,白芥子的作用就是温化寒痰而又不耗损真气,老人一般身体虚寒,大多有寒痰,所以韩懋在这里选用了它,而不选半夏、南星等耗气之品。其实在唐宋时期的中医已经认识到了白芥子具有去寒痰的作用,如《本草拾遗》讲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开宝本草》讲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去寒之品,多为辛温,三子汤中的白芥子,紫苏子均是温阳之物,而萝卜子为降气之物,一散一收,不耗真气,韩懋如此组方自有道道。
明朝陈嘉谟在他的《本草蒙筌》这样评价三子汤“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看来白芥子消痰作用在这里功不可没。
韩氏重脾胃中和之气,他使用三子养亲汤已达到“随试随效”,至今仍为临床喜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