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过年真好,家人开心相聚,不用上班,还天天都有好饭吃,吃着吃着,这就吃到了正月十一。

在每年的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二月后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过年期间,因为各种事情还没来得及拜年的,在正月十一拜个晚年,也不算失礼哦。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正月十一,有什么饮食习俗呢?

一、吃春卷

正月十一食春卷。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立春后气温略有回升,已经有了春天的味道。吃春卷寄予了老百姓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祝青壮年身体健壮,祈福小孩儿茁壮成长,吃春卷有很好的寓意。

春卷的馅料,一般是用肉丝,豆芽,粉条,各种蔬菜炒制的,然后用春卷皮卷好,炸熟,炸好的春卷外酥里嫩,香气扑鼻,特别好吃。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俺们海边人,靠海吃海,吃春卷都吃得这么清新脱俗,大虾春卷绝对满足你对海鲜的渴望。当然,里面可能还有鱿鱼,鲜贝丁等其他海鲜。海鲜春卷一般是用清蒸或者油煎的方法,尽量避免油炸,以免失去海鲜原本的鲜美滋味。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二、吃盒子

正月十一吃烙盒子,盒的谐音是和,寓意和和美美,和气生财。旧时的盒子一般烙成圆形的,古人认为这样的盒子能转起来,转的谐音是赚,寓意赚大钱发大财,招财进宝。

咱中国人最爱吃的盒子,是韭菜鸡蛋馅的,初春的韭菜十分鲜嫩,特别适合做盒子吃,过年吃腻了各种大菜,正月十一烙盒子,配上粥,鲜美又清爽。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三、吃鱼

正月十一老丈人招待女婿,必须得有鱼,而且还要是整条鱼。这样的讲究,寓意女儿女婿日子富足,连年有余,表达了老人对晚辈的祝福。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四、吃方糖

每年正月,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有男孩)的习俗,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户送“米方糖”,客家地区“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广州文化名村珠村则高挂“人灯”为新丁祈福。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五、八宝粥

民间有正月十一,正月十二煮八宝粥的习俗,据老辈人说,八宝粥是米和豆子煮的,喝了八宝粥,寓意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现在生活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过年吃多了大鱼大肉,饮食过于油腻,正月十一和十二,煮些粥喝,可以清理肠胃,让身体更舒服。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六、荷包蛋

旧时女儿女婿回娘家,娘家都会煮荷包蛋给女婿吃。吃荷包蛋的寓意就是圆圆满满,互相包容。有的丈母娘还会做上一碗汤面,把荷包蛋卧在汤面里端上桌。面条表示长长远远,荷包蛋表示幸福圆满,荷包蛋饱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正月十一的习俗:

1.炮龙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广西省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要大,龙的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2.行彩桥

“行头桥”习俗,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是潮汕一种重要的民俗。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成群结队,兴致勃勃地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3.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老丈人宴请女儿女婿的日子。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那时人们觉得这些祭品丰盛又吉祥,是绝对不能浪费的。

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赶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重视。

正月十一有哪些习俗,吃6样做3样,不忘老传统,越过越好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