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闪亮金甲胄,戴耀目流缨冠亮,握那如意金箍棒,两耳过肩的猴头便是那号称“与天齐”的孙悟空。
有着如同大象般的大耳,外有一身粗糙鬃毛,蓬头垢面且外露触目獠牙,口如火盆齿似钢锥,一开口说话便能让姣好妇人不顾风仪,跌爬遁走的,便是那孙猴儿的师弟,浑名儿“八戒”的猪悟能。
悟空、悟能师兄弟二人,因前尘因果机缘巧合,伴随那俗名陈江流的唐朝高僧玄奘走上了西行拜佛的宿命之旅,路途伊始便险阻重重。
好在路途中,玄奘在鹰愁涧得白玉龙作马为骑,于流沙河再收河主人沙僧为徒,并在此四人保驾护航之下,唐僧终至灵山,封授功德,复苏真身。
以上的简略描述的,便是我国著名古典文作作品《西游记》所讲述的故事。
《西游记》作为被以“现代表现形式”塑造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即便是小编不加细述,关于《西游记》的优秀程度,相信各位看官也自然都了然于心。
毕竟我们可通过太多途径接触到、了解到这师徒几人,小说、戏剧、影视、动画等等以西游记为主题的衍生作品,足够能让人说上个几天几夜不停歇。
而也正因如此,使得人们对于《西游记》的了解存在着差异,虽然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所讲述的故事大概,但却对细节的知晓有着区别。
例如文章原著中对于猪八戒的描述,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但在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品中,猪八戒有着一副憨态胖软的猪脸蛋、光滑圆润的大肚皮。
原著的怖人写实,经过影视方面的艺术加工之后便变成了另外一副截然相反的面貌,但对于这种加工,社会大众也早就给出了答复和和评价。
原著的真实写意自然被奉为经典,而其他作品的艺术加工,则可以成为充实读者想象世界中的人物形象,这也能使得《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虽然影视作品可以完善故事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由于原著中的某些细节片段包含着不少血腥场景,这使得拍摄和对公众上映方面都存在难度。
所以这些也只好一直老老实实地待在书页之中,所以为了给大家“解解馋”。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段没有被影视化的故事片段,关于八戒被贬下仙界投胎猪窝时发生的故事。
据原文中,八戒因遇到自号“南山”的黄狮精而大肆嗤笑,并自报家门说自己“巨口獠牙神力大,玉皇升我天蓬帅。掌管天河八万兵,天宫快乐多自在”。
并还坦露出自己被贬下凡尘的原由“只因酒醉戏宫娥,那时就把英雄卖;一嘴拱倒斗牛宫,吃了王母灵芝菜;玉皇亲打二千锤,把吾贬下三天界。”
猪八戒因调戏嫦娥、推倒天庭宫殿、偷吃王母仙菜,数罪并罚这才被贬凡间,可惜投胎时候错了道路,扎进一猪圈成了猪妖,这些故事自然不会有人不知晓。
但各位可否知道,猪八戒投胎成猪身之后做了哪些事?
成为猪妖的八戒,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咬死了将自己生产出的母猪,并且在咬死了生身母猪之后,还将同圈的所有小猪羔一齐杀死,之后八戒便占领了投胎地,彻底成了个吃人的恶妖。
猪八戒这样的举动不仅令人惊诧,还令人十分费解,相信以动画片“入坑”西游的小伙伴们,在得知此情后,一定会露岀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但原著表述的确如此,并且这席话,还是在猪八戒接受观音菩萨点化时亲口所述,可这其中原因究竟是为何呢?
关于这猪八戒“杀母猪,死群彘”的原因,在网络论谈中可谓是众说纷纭,而其中受到赞同最多的说法,无非是八戒“为泄私愤”而为之,天蓬大将因错投胎,变成了猪首人身的妖怪,这搁谁能不气?!
虽然此论并不正确,但却已十分接近谜底,要了解这件怪事的因由,还需要我们跳出故事本身,站在文学的角度去分析。
要知道,西行师徒团队的西行路,并不是“过关打怪·获取成就”这么简单,西行路途中所蕴含的诸多深意中的一条,则是吴承恩对于人之三毒的看法和刻画。
佛教文化中,将贪嗔痴寓为人的三种劣根性,而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则是“贪”的代表。
猪八戒贪吃贪色的特点是极为显著的,而他杀死母猪与猪仔的行为,则可以理解为,是因其对天庭地位的贪念所致。
由于眷恋前尘,而想要摆脱当下的不如意,哪怕是做出了“弑母杀兄”的不孝事也无关紧要。
所以在猪八戒初入历练的起点,便需植入下这样足够重磅的情节,以方便与其最后的转变产生呼应。
看到这里想必会有看官提出质疑,“我记得这猪八戒到最后也没有转好呀?”
没错,猪八戒即便是到了灵山,身上也还藏着从善心人家那里顺来的炊饼,并且西行路上,八戒也一直没有改掉好色淫邪的毛病。
但这正是吴承恩的刻画功力所在,悟空的易嗔易怒、悟净的呆痴愚钝都可以被人生磨砺掉去锐利尖刺,并最终变得成熟,但八戒所代表的人心贪念,则是永远也不会消散的。
大家仔细回味后,会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呢?
上榜我国古典名著前四的《西游记》,无疑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宝,《西游记》至今都被划列入我国文学历史上的最杰出作品行列。
其作者吴承恩用那奇思翩翩,想象无穷的创作手段,为读者们勾画起了庞大且完美的西游世界,即便是在文化潮流井喷式爆发的当今世界,《西游记》中各种场景、各种设定也依旧不显老套乏味。
《西游记》有着奇幻玄妙的灵魂,贴近民俗姿态风情的血肉,还有以想象力和作者智慧所组成的骨胳脉络,而《西游记》的面貌,则有着“千人读观·出千面”的神奇表象。
在孩童眼中《西游记》是灵巧活泼无敌天地之间的孙悟空,在成年人眼中,更多的则是与人生历程所类似的,师徒四人历经艰难的西行之路。
所以也很难想象,这仅有一百章回的小说,其中到底蕴含了多少能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