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4月25日至28日,“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研讨会现场
吉狄马加是我国著名彝族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在研讨会上,邱华栋、晓雪、王家新、雷平阳、耿占春、李骞等多位诗人、作家、评论家围绕“吉狄马加诗歌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吉狄马加最近十年以来创作的长诗,成为大家研讨分析的重点作品。大家认为,这些长诗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值得重点关注。
吉狄马加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邱华栋通过视频发言。他提到,吉狄马加的很多长诗,以宏大的气魄,呈现了当代世界的一些状况以及面向未来的展望,深入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吉狄马加的作品根植于彝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又融汇到当代文学的大潮中,发出了独特的自己的诗歌之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人、评论家王家新认为,吉狄马加近些年的长诗写作进一步显示了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形成了纯熟自如的语感和语调。王家新尤其提到吉狄马加的长诗《迟到的挽歌》写得“浑厚而不空泛,饱满而又丰盈”。河南大学教授、评论家耿占春认为,长诗《迟到的挽歌》“是一部英雄式的人类学诗篇”。
参加研讨会的与会者合影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学术院长李骞重点分析了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他认为该诗是“近年来中国诗坛上一首哲学意涵厚重的宏篇杰作”。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评论家纳张元谈到,吉狄马加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群山”与“河流”,“‘群山’代表源于生命本真的爱与力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精神,他以生命烙印着群山,他的诗歌深度则来自河流不息的奔流,情意贯透生命与诗意的人类长河,成为其中随水东进的潜流抑或跃然浮动的浪花”。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雷平阳说,自己的故乡昭通与吉狄马加的老家凉山仅一江之隔。所以在阅读吉狄马加诗歌的过程中,他说自己明显存在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聆听者,第二个身份是探险者,“在两个身份中,我更喜欢第一个身份。”
第二部分
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刘启涛(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我,雪豹……》等四首长诗是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蕴藏的大诗理念的成熟。这种大诗理念实质上是以一种兼有民族色彩的话语表述、超然的写作姿态和开放的表现方式去回应本民族乃至全人类亟待面对的宏大问题。这四首长诗为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如何突破固有的文化界限,以其特有的民族资源为依托,避开当代汉语新诗主流写作的艺术陷阱,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来,提供了重要经验。
于奎潮(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秘书长、著名图书策划人)
吉狄马加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呈现出雄健与柔软、传统与现代、进取与隐逸并存糅合的状态,这构成了其作品的张力。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鲜明的山地民族的强悍与坚韧的气质,强悍与坚韧中又包含着赤子的柔情,甚至纤细。他的写作是有敬畏、有眷顾的写作,因之也是有软肋的写作——爱就是他的软肋。作品中浓烈的赤子之心和悲剧或悲悯情怀兼具。这既是故乡所赐,也是对人的命运深入思考所致。
沙辉(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文学》编辑)
敦实、博大、温厚、深沉、深邃、幽远、厚重,成为吉狄马加诗歌和诗歌语言的特征,他的诗歌是平实中的深邃、现实中的魔幻,是“近”中的“远”,是“远”中的“近”。阅读吉狄马加的诗,我们只有从“去接近一个伟大灵魂”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草 树(著名诗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吉狄马加并非一个单纯的少数民族诗人,在彝族的传统中长大,长期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并用汉语写作,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因而支撑他“高音”的强度,是彝族文明、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包括现代科技文明的语言之光。吉狄马加的诗熔铸了世界文明之光。
谢君(著名诗人、作家)
《犹太人的墓地》是一首渗透眼泪和悲痛的诗歌。虽然在诗中我没有读到动荡和惊险的描写,没有读到尖锐的措辞,没有读到与悲伤有关的台词,但是荒凉之景让人无法移开视线。如同诗人所看到的,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散布在时间中像沙粒一样的墓地,它的悲伤是如此深刻,这样的作品是坦率的,智慧的,也是有强度的。
倮伍拉且(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凉山彝族自治州作协主席)
我非常认同吉狄马加是具有天才的资格,此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吉狄马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稿,就引起了轰动。1985年,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初恋的歌》,就获得中国第三届诗歌奖。吉狄马加所走过的诗歌道路,是一条从中国彝族的大凉山出发,继而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诗人相联结,进而走向国际诗歌前台,为多元共存的人类文化发出自己声音的一条道路。
图文/来源:昭通网、封面新闻
商业合作/投稿邮箱:2384717985@qq.com
收集/整理/编撰/排版:格吉丰金扣
彝族历史文化
本公众号2020年建立。专注于挖掘彝历史文化,共建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公益服务平台。致力于彝族文化传播交流,弘扬中华(夷)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愿各位同胞不吝供稿彝族历史文化相关文献及作品,ꈀꎭꀕ!欢迎大家分享转发。
为了维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在未经原创作者许可的情况下转载使用,篡改内容等,均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彝史文化公众号特说明如下:
第一:“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如需要使用,请与原创作者协商后进行转载,即在转载时注明作者和来源。
第二:作出免责声明,如标明“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行为人转载《彝族历史文化》作品构成侵权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整理编撰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本平台推荐文章或著作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原发单位、原发表期刊、原出版社及原发公众号所有,转发文章只供传播学习阅读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著作。
第四:若您对彝史文化公众号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第五:本平台转载或发表的文章,仅供大家学习阅读,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
第六:商业合作/投稿邮箱:2384717985@qq.com
[ 文字部分滑动,图片固定 ]
彝族历史文化/ 欢迎你们到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