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向往桃花源与世无争夜不闭户的静谧生活。
然而这样的地方,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1990年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还真就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这个现实版的桃花源后来被称为“陕西村”,这里的人们与世隔绝了一百多年,见到国人问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大清如今怎么样了?”
缘起东干人
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是研究俄罗斯与苏联历史文化的专家,尤其醉心于研究苏俄的少数民族文化。
1990年,那时苏联还未解体,中亚的几个斯坦国,尚是苏联的联邦国。
一次,王国杰在研究苏联位于中亚的种族文化时,突然发现有一篇文章记载,位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三国交界处,存在着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种族——“东干人”。
从文章的简单介绍,王国杰敏锐地察觉到这拨“东干人”的种族文化,似乎与我国陕西的秦人文化高度吻合。有没有可能他们是我国移民过去的种族呢?
念头一起,王国杰一下兴奋起来。因为从今天的地图来看,西安到最近的塔吉克斯坦,直线距离也有3000多公里。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东干人”不仅要长途跋涉数千公里,还要翻过高达天穹的天山山脉,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自己的猜想一经证实,那绝对是一起震惊世人的发现。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国杰每天查阅大量关于这批“东干人”的资料,同时日夜盼着能有机会亲自到那里去走一趟。
机会很快在同年一次赴苏留学的时候到来。
王国杰一路千里迢迢赶到位于中亚三个斯坦国交界的地方,终于找到了这批“东干人”居住的地方——“营盘”。
一到村子,王国杰就吓了一跳,这里的人竟然操着一口纯正的陕西话向他问好:“好着呢吗?”(陕西人问好打招呼的方言)
紧接着一位老人又激动地问他:“你是从大清国来的吗?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王国杰也没有想到,桃花源记中说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真的在自己身上上演。
接下来,王国杰通过走访发现,这伙人真的与桃花源记的人格外相似。
他们纯朴、善良,对人毫无提防,也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过着男耕女织,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来邀请他去吃饭,这才发现村里人家都是不设围墙,夜不闭户的。很多人家的牲畜、耕种工具甚至直接扔在了大门外没人管。
王国杰发自内心地感叹:这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啊!
“东干人”竟是陕西人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通过这些“东干人”的文化、语言、饮食起居、服饰和历史记载等,王国杰很快得出结论:这些东干人全都是我国陕西移民过来的。
那么这些东干人的祖先,为什么要千里跋涉,翻越天山来到这里定居呢?
事情从1862年说起,陕西一带的回民开始离开故土,近3万人开启了浩浩荡荡的迁族行动。
他们历经15年,从陕西出发,一路翻过天山山脉,走过戈壁荒漠,走走停停,终于在1877年来到了位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三国交界处扎下营盘,并在这里定居。
据说这些回民,十分具有远见卓识,也十分顽强,虽然从刚出发时的3万人,走到最后3000多人,但他们却不顾一切地保住了从家乡带出来的种子。
来到这里后,当地人十分好奇,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会指着天山另一边的方向说“东岸!”
由于和“东干”谐音,当地人听成了“东干”。久而久之,这些回民也就约定俗成地对外声称自己是“东干人”。
刚开始来到这里定居时,沙俄政府还不太乐意。可听说他们不仅有种子,还有十分先进的耕种技术和织布技巧时,马上又来了兴趣。
在沙俄政府看来,这些人恰好可以用来发展他们的边疆生产与人口。于是一高兴便给了他们7万亩的土地,还免征10年的赋税。
有了土地,有种子,还有先进的耕种技术,这些回民很快以当初扎下的“营盘”为中心,耕种起来,并很快向现在的三国范围扩散。
骨子里仍是陕西人
从定居在“营盘”(后来成为当地地名)开始,直到1990年王国杰到来,前后共历时113年。
他们的人口也从当初的3000多人,发展到了如今的好几万人。人口遍布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境内。耕种的土地方圆达几十公里,一眼望不到头。
然而尽管在异国他乡定居了一百多年,这些回民也早已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他们却仍旧无比憧憬着自己的故乡陕西,从衣食住行与言行举止来看,骨子里依旧是地道的陕西人。
如今人们到这里时,会发现营盘的村大门上有十分显眼的标语——“热烈欢迎陕西乡党到来!”
看到这几个字,对陕西人来说,一股亲切之情便油然而生。
只要到这里来的中国人,这些陕西回民的后裔都会用标准的陕西方言与你打招呼——“好着呢吗?!”接着便是抬手抬脚地搬着你去赴宴吃饭。
当村里的老人和陕西来的老乡谈到故乡时,一个个都眼神炙热。
他们很多人甚至都还能清晰地说出许多关中的地名。说到激动处,总会莫名地流下眼泪。因为对他们来说,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陕西、故乡,他们是永远也回不去了。
谈到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情时,这里的年轻人也很能与国内过去的人产生共鸣。他们总会习惯性地称呼陕西为“我爷的省”,因为这是他们爷爷辈的记忆与喊法。
这些年轻人会激动地抓着你的手问:“西安城还在吗?它咋样啊?陕西现在和我们吃的住的都一样吗?他们说什么话,也和我们一样吗?”
很明显,这些“东干人”,对自己身上流着陕西回民的血而感到深深地自豪。
为了不让自己后代的血脉淡化或者断层,他们甚至不允许与外族人结婚。
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仍旧具有十分炙热的感情,似乎打骨子里认为自己仍旧是一名地道的中国人。
为了让村里人乃至后代,不至于断了和国人的联系,同时维系着彼此的联系,他们的大村长甚至每年都会回陕西一次,看看家乡的人和地。
同时还鼓励村里人走出去,回到陕西生活、学习,掌握普通话之后,再回去教给村里的人们,影响下一代。
看得出来,这些“东干人”对中国具有十分高的认同感,也唯恐自己被家乡人忘记,乃至抛弃。
他们骨子里,仍旧是陕西人。
“东干人”的生活状态
相比桃花源人,“陕西村”(王国杰发现后被命名)人的生活,更加令人心向神往。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善良、热情且纯朴,而且欢迎的架势,让人受宠若惊,会带着客人庄严地绕着他们村最神圣的村史馆兜一圈,再回来。
至于建筑方面,这里的人们几乎不在自家周围设置篱笆围墙,甚至家家户户到了晚上都是夜不闭户。
如果在这里逗留得久了,人们甚至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养的牲畜,几乎是漫山遍野地到处乱放。
耕种的牛,一到晚上几乎就是随手找棵树就绑在那里。
至于羊群,鸡鸭,更是随性地在家附近围点篱笆便算是隔了起来。这些篱笆并不是为了防贼而是防止它们出去祸害庄稼。
更加有趣的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十分和睦友善,彼此之间从来不设防。走在这里的人们总会突然发现小轿车打开门,钥匙还没拔,人却不见了。
大街上的商铺,很多时候没人售卖,也没听说过丢了一件东西,或者有人买东西少给了一分钱。
更加有趣的是这里的人耕种情结十分重,许多人开着高档轿车,打开车后箱提出来的却是带着泥巴的蔬菜、水果或者铁铲、锄头等。
代代相传的“男主外女主内”
为了让自己的种族血脉,一直代代相传下去,“陕西村”的人们,十分抗拒与外族人结婚,他们的婚事大多是父母决定。
当然也允许自由恋爱,但婚姻能不能成,最终还是要双方父母拍板。
只要男女双方都是族内人,又经双方父母拍板,这桩婚事便算是定下了。
在结婚传统上,他们似乎还保留着一百多年前清朝人的习俗,习惯性地给新娘纹绣花鞋、绣花衣服,男子则穿长袍马褂。
结婚时,男方一般要给女方1000美金作为定金,然后又用大概8000美金作为整个婚礼的花费。
结婚那天,场面十分盛大。杀牛羊、50公斤的大米,炖一大锅。男女双方,大概各来200人,组成400人的婚宴,十分热闹。
热闹过后,这一对新人便算成了。结婚之后,女人的首要任务就是相夫教子。
由于中亚国家人口不多,当地政府为了鼓励“东干人”多生育,甚至会给出多生多奖的政策。有的母亲甚至一下生了十多个孩子。
对于养育这些孩子,“东干人”丝毫不担心。政府的政策是生一胎,奖励300美元,生第二胎,每月会有50美元,直到孩子成年。所以人们养育孩子的花费,大多能从政府处得到补足。
孩子出生之后,女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带好小孩,顾好家。有时候也会下地帮男人干一些轻体力的活。
尤其在“陕西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非常明显。
东干人大多十分尊重疼爱自己的妻子。他们绝不允许有家庭暴力,也很少会因为夫妻矛盾而吵架。
东干女人骨子拥有十分激进的贞洁思想。他们虽然不像阿拉伯女人那样戴着面纱,但也是很抗拒让别的男人直视她们的面容的。因此大街小巷,除了男人,几乎很少会看到女人的身影。
如果你不经意出现在她们面前,他们肯定会十分害羞甚至略带窘迫地挡住自己的脸,然后躲起来。
如今这个被国人羡慕的“桃花源”,早已被世人命名为“陕西村”。
虽然他们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是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对身为华夏后裔的自豪与血脉传承,仍旧纯粹无比。
希望他们永远不被世俗打扰,为国人保留着心中那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参考资料:
中亚有个“陕西村”——《光明日报》2011.01.11
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西部时报》2004.06.02
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村长,每年都要回陕西看一看——新华每日电讯 2004.09.17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