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何子淮 今天

导读:今天学习何子淮先生治疗月经病的十法十方。

近年来为便于临床、教学和科硏,特将临床上较多见的月经病的治疗方法,归纳为“调冲十法”现附录于后。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一、疏郁调冲法

适应证:经行尚正常,经前5~7天(严重者十天或半月),胸肋间胀满,乳胀作痛,乳头痒痛,或有结块,经转缓解,亦有经后硬块不消散者。

本证多见现代医学的经前紧张症,乳房小叶增生;个别患者服避孕药产生的不适应等。

药方:八月扎、青皮、川芎、柴胡、生麦芽、桔叶、桔络、郁金、老鹳草,香附、当归。

经前乳胀时间长,口干,胸闷,酌加蒲公英、忍冬藤、羊乳;乳房胀块不消,可选用昆布、浙贝、皂角刺、海藻、夏枯草、留行子、炙山甲;乳头作痛明显,酌加合欢皮、娑罗子、佛手片。

经前乳胀不舒开始即服药,连服5~10剂,根据病情于每次月经前服药连续2~3个月。

案例:程XX,31岁,经前10天,两乳胀痛,且有硬块,经行胀减,块仍不消,经来时准,色泽正常,量少,腹痛,左侧为显。

病起年余,患者平素情怀抑郁,经前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调冲。

处方:八月札、娑罗子、丝瓜络、浙贝、芋艿丸包各9克,橘叶15克,桔络4.5克,昆布、海藻、老鹳草各12克,路路通7个。

经前半月起连服10剂,药后乳块消失,乳胀时间缩短,仅3~4天。继服疏理药物,症状全消。

乳房属胃,乳头属肝,胸肋乳房为厥阴肝经所隶,经前乳胀多属肝胃之气横逆。

本法摹学丹溪疏解六郁立论,临床化裁,选用清芬流动之品,疏郁舒泄,遂其曲直之性,使肝木得以条达,橫逆之气畅清,胀痛之症自除。

如经前胸乳稍有胀痛,也属正常现象,不需服药。经前乳胀伴有经行异常,或先或后,或腹痛难忍,又需辨证选用他法论治。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二、理气调冲法

适应症:经前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来不畅。

方药:乌药、香附、广木香、枳壳、川芎、大腹皮、白蔻花、虎杖、鸡血藤、丹参、川楝子、月季花、陈香橼,酌情选用。

下腹胀甚,经来量多,去川芎、虎杖,加用藕节炭、益母草炭。

该症属一般性月经不调,调治1~2期即可痊愈。但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悦乐。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三、平肝调冲法

适应症:经前头痛,夜寐不安,口干,烦躁易怒,月经时多时少,经期超前,舌红,脉弦。多见于更年期综合症。

方药:生白芍、杞子、炒玉竹、决明子、白蒺藜、生地、首乌、桑叶、藁本、钩藤。

加减法:木郁火炽,血热气逆,损伤阳络,引起口鼻出血倒经,应以平肝引血下行,去藁本、钩藤、白蒺藜、合欢皮,酌加牛膝、丹皮、白茅根、夏枯草、槐米。

案例:王XX,女,48岁,工人。

大产三胎,人流一次,既往月经正常,近年来经前失眠,口干,头痛,心烦易怒,血压偏高,经后降为正常,月经量多色红。

舌质红,脉弦数,治宜育阴平肝调冲。

药方:生白芍、生地、桑叶、钩藤、墨旱莲、夏枯草各15克,白蒺藜、合欢皮、藁本各9克,炒玉竹、夜交藤各30克。

经前服七剂,药后头痛减,寐稍宁,经来量仍多,上方去夏枯草、钩藤,加丹皮9克,炒槐米15克,生白芍改炒白芍30克。

服七剂,诸症消,经量减,精神爽。下月来潮前续服初诊方调理。

参照刘河间、王肯堂关于妇人天癸既行,当究厥阴立论。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若平日操持多劳,烦躁,寐少,精血衰耗,木少滋荣,引起浮阳上越,治法宜润宜静,故用滋水涵木、调养肝肾之品。

方中白芍生用养血平肝,经量过多改大量炒用,取其敛肝藏血。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四、凉血调冲法

适应症: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质稠夹块,伴头昏,口干,烦闷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微黄燥,脉弦数或洪。多见于初潮期和产后失养的月经过多或月经先期。

方药:桑叶、地骨皮、丹皮、生荷叶、槐米、元参、生地、紫草根、生白芍、墨旱莲、竹茹、炒玉竹。

案例:唐XX,女,43岁,工人。

胎产多次,近来月经逐月超前,量多如崩,色鲜,口干,寐不安,舌红、脉弦数。

适值经行第二天,治宜凉血调冲,引血归经。

桑叶、墨旱莲各15克,炒白芍、藕节炭、仙鹤草各30克,生地炭24克,地骨皮12克,丹皮炭9克,服3剂,经量减,四天净。

但舌质仍红,脉弦细,续投养阴滋水清热之品,以求巩固。经后10天,再改服凉血养阴方药,如槐米、丹皮、生荷叶、地骨皮、生白芍、生地、青蒿等调治。

下届月经准时来潮。

本法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补阴而无浮动之虞,缩血而无寒凉之苦”,“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

临床治疗血热型经来超前量多,一般服3~4剂,即能获得标本双收之效。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五、温理调冲法

适应症:经前腹痛剧烈,经行量少难下,色如黑豆汁,手足不温,痛剧自汗,或泛呕,便溏,面晄白,唇青紫,苔薄白,脉沉紧。本证多由经期受寒淋雨涉水而致。

方药:附子、肉桂、干姜、艾叶、淡吴萸、制没药、延胡,香附、广木香、炒当归、炒川芎。

体形壮实、剧痛者,加用制川草乌;广木香改红木香;经行量多,色褐,艾叶改用艾炭,干姜改炮姜。

案例:鲍XX,女,19岁,未婚,职工。

月经初潮15岁,经期规则;经行下腹胀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二年前适值经行,淋雨受寒,当天经水骤停,腹痛较甚。

以后逐月加重,近月经行痛剧,上吐下泄,时伴昏厥,本届经行第一天,痛厥又作,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头额冷汗滚流,言语支吾不答,经量极少。

舌淡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行血调冲。

附子、淡吴萸、艾叶、干姜、炙甘草各4.5克,肉桂3克,红花、制没药、延胡各9克,炒当归12克,川芎15克。服2剂,痛缓而血块下,量转多。下月来潮前,即服上方,连服三月,痛经未见复发。

寒湿之邪搏于冲任,血海为之凝滞,不通则痛,久而阴寒内盛,阳气更微。

故主方偏用辛温大热之品,用回阳救厥法,破阴寒,振阳气,附子配干姜,温中驱寒散邪,加淡吴萸、肉桂、艾叶温经暖宮,散寒水之气;配木香行气温中;掺元胡行瘀止痛。重用川芎,促使气血运行,胞宫内寒转温,脉络得通,瘀露得化,经畅痛消,呕吐自止,符合“通则不痛”之理。

治寒郁痛经的方药,均属辛热之品,辨证明确,即在炎夏用也无妨,辨证不确,慎防火上加油。

该型治疗时机,一般在经行前3~4天服药,疗效较好,药后症状改善,需再服1~2周期为之巩固。此外,少吃生冷瓜果,更应避免受寒着凉、淋雨涉水。

月经病“调冲十法”及经验方(上) 六、化湿调冲法

未完待续......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各家女科述评》,何子淮著,浙江省科学技术研究所出版,198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