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书法爱好者的基本工具,我国的毛笔品种丰富,制作精良,体现了我国执笔工人的高度的聪明才智。南方的湖笔是毛笔中的珍品,所谓湖笔徽墨,历来脍炙人口,驰名中外。本文就湖笔的历史、特色和使用,作一介绍。
湖笔的历史
我国的毛笔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史书与考古学者至今未能作出确切回答。在旧史书上,常常把一些重大的发明归功于某一个人,说什么“仓颉造字”,“蔡伦造纸”,毛笔的发明权则被写在秦朝的将军蒙恬名下,所谓“蒙恬造笔”。但依照这个说法,许多历史事实就无法解释。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中期的坟墓中发现的帛画,上面的龙舟、高冠人物和仙鹤等,都可以明显地辨出毛笔的痕迹;又如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甲骨卜辞上,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先民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物上,也留下了毛笔的痕迹。凡此种种,可以说,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使用了毛笔。毛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远古时代的笔与现在的毛笔在形制上相去很大。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诸侯各国对写字工具的称呼也不一致。如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呼,谓之“笔”,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毛笔来看,秦代的毛笔已经初具形制。
湖笔是毛笔制作技巧高度熟练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起源稍晚。它的发源地在我国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旧属湖州府,故称“湖笔”。湖笔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但湖笔的成名,却在元代以后。元代以前,我国以安徽宣城产的“宣笔”为最有名;元、明以后,才由“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而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性产品,从而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
大约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湖笔制作技艺开始向外地传授。各地的制笔工人十有八九是从善琏去的,于是师徒承袭,使湖笔在许多地方生根开花。北京的“湖笔徽墨店”、上海的“上海笔墨商店”、苏州的“苏州湖笔厂”其所制之笔仍标以“湖笔”。
善琏本地的湖笔事业,据旧史书记载,以一九二九年为鼎盛时期,当时全镇有三百多户从事毛笔生产。这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和家庭生产在旧社会生产每下愈况,至解放前夕,一片凋零,几乎失传。解放后,成立了湖笔生产合作社,生产蒸蒸日上。湖州地区除了湖州笔店和善琏湖笔厂外,善琏附近的含山、石淙、峑山、莫蓉、千金等地也相继建立了湖笔生产单位,全县从业人员达到了一千五百余人,年产各种毛笔达八百万支,大大超过了历史水平,成为全国的湖笔生产的中心。
湖笔工人从元明以来名工辈出,但这些优秀的巧匠名字却很少见于著录,仅知者有陆文宝、冯应科、王兴源等。《湖州府志》有“吴兴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句。另有施阿牛者,将自己名字刻于笔管进呈皇室而被强迫易名为施文用。唐诗中有“紫毫之价贵如金”之句,旧社会,毛笔作为“贡品”被送进皇宫内府,被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供为“案头清供”之物。解放前不少笔工还是文盲,既不识字也不懂书法,故有句话说:“只知笔头向上(指做笔),不知笔头向下(指写字)。”而现在的笔工都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许多人练习书法,制用结合,提高产品质量。
湖笔的特色
我国的毛笔,就制作技艺论,大体上分为两大流派:“湖笔”与“湘笔”。“湖笔”的生产基点在湖州,由此分行浙江、福建、江苏、安徽经过中原到达首都北京;“湘笔”以长沙得名,江西、西南各省以至四川都属此派。“湖笔”与“湘笔”各有特色,其区别在于扎毫。“湖笔”为分层匀扎;“湘笔”则不分层杂扎。“湖笔”以羊、狼、紫各品纯毫驰名;“湘笔”则以兼毫、水笔著称。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湖笔的传统特色。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段透明发亮的锋颖。这段锋颖不是所有的羊毫笔都能具备的,而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诗中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细致、复杂,以“毫虽轻、功甚重”来估价制笔工人的辛勤劳动,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如羊毛,不是根根一致的,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有锋、无锋等区别,要浸在水中一根根地加以组合,分类,功夫之细致和复杂,可以想见。一支好的湖笔必具尖(锋颖尖锐)、齐(修削整齐)、圆(丰硕圆润)、健(劲健有力),所谓笔之“四德”。“四德”中尤以圆、健最为难得。“圆”,即笔头周身圆浑饱满,绝无凹凸之处,把它拿来在指头上画圆圈,也不觉得强硬、涩滞;圈停提起笔头自然地收敛成尖锥状,愈用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湖笔以羊毫最负声誉。湖笔中的羊毫,采用本地区所谓“嘉兴路”的山羊毛。(请读者注意,制毛笔的羊毛一定是山羊毛,不会是湖羊毛,湖羊毛弯曲不直不能制笔。)这里的山羊毛,毛细、锋嫩、色白、质净,为其它地区所不及。湖州附近嘉兴、就地取材,这也许是湖州产笔的地理原因。
“蓼滩碧浪流新韵,空谷幽兰送远香”(郭沫若)。制作精良富有特色的湖笔,受到了诗人热情的称赞。
湖笔的主要品种
湖笔的品种繁多。就原料性能分为“硬毫”和“柔毫”两大类。“硬毫”弹性强,写起字来不觉笔肚空、容易着力;这种笔的原料主要是山(野)兔毛和黄鼠狼(鼬鼠)尾巴上的毛制成,称紫毫、狼毫。“柔毫”的弹性不如“硬毫”,但有柔软圆糯的特点,主要原料为山羊毛,称羊毫。
毛笔的品种一般都有个名称,这种名称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时代烙印。旧社会的一些笔旧名,如“独占一枝春”,改成“万紫千红”;旧名“杏花春色”,改为“百花齐放”。还有特殊时期的笔名:“挥毫鼓干劲”、“继续争上游”、“星火燎原”;还有引郭沫若同志诗句为中日友好而命名的“菊颖”、“碧韵”。为纪念鲁迅的短锋玉笋笔“惊雷”。为保留文物有狼毫“西冷汉石”等等。大致分类如下:
羊毫 羊毫的品种最多,可以分到一二百种,是我国普遍应用的一种毛笔。它性能非常柔软,而越柔软的笔越被视为上品,传统的产品有“玉兰蕊”、“兰亭散卓”、“玉笋”等。生产单位为了区别羊毛品性的优劣,往往在品名前还冠以“极品”,“精制”,“加料”等字样,并有“净”、“纯”、“宿”之分。所谓“净”、“纯”,就是指没有杂毛夹在里面,“宿”是指羊毛经过露宿,自然脱脂而容易濡墨。
羊毫按锋颖的长短又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长锋羊毫的最多特点是贮墨,也就是笔肚含墨最多。墨多,则用笔可一气呵成,不致于中断。我国的书法尤其是草书讲究“贯气”,所以写草书一般都用长锋羊毫,工具能不能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锋羊毫比较普及。短锋羊毫除书写外,又可绘画。
狼毫 狼毫最早出于友邦朝鲜。这也许是因为狼毫的主要原料黄鼠狼出于东北与朝鲜交界的缘故。东北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黄鼠狼毛的锋颖特别锐利。南方虽也有黄鼠狼,但不及东北。黄鼠狼毛的采集季节,一般在冬季,这时毛已生长成熟,粗细均匀,长短整齐,故有所谓“正冬北狼毫”之称。
狼毫的性能比羊毫硬,弹性强,用途广。正因为弹性强,容易上手,所以初学者往往喜欢用狼毫,可以借助一臂之力。其实,倘先用刚健的狼毫,久而久之,就不能(会)用柔软的羊毫。所以教学书法,还是以羊毫为基础的好。用惯软的,再用硬的就容易,相反就困难。
狼毫具有“锐而健”,“健必韧”的特点。用狼毫写字,能大能小,能粗能细,尤其适合写行草书体。
狼毫因受黄鼠狼尾巴毛的长度与产量的限制,长锋狼毫一般较少生产。有一种所谓“豹狼毫”者笔头大如条幅,在旧时可能偶然有几根豹毫掺在其中,现在可以说只存其名了。近年有一种狼毫为被,紫毫为心的“紫狼毫”,弹性比纯狼毫强,比掺麻、掺鬃健,但锋颖不如纯狼毫锐利,喜欢用狼毫的不妨一试。
紫毫 紫毫的性能与羊毫相反,是毛笔中最坚硬的一种。唐诗中有“兔尖针莫并”、“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之说。传统产品有“铁画银钩”、“大卷笔”、“纯紫毫”、“宜书宜画”等。
紫毫的原料是山(野)兔毛。但不是所有的兔毛可以制笔,通常用来制笔的,取其背脊上一小撮弹性最强的毛。业内人分为三等:紫毫、白毫、花毫。紫最硬,白次之,花又次。紫毫的优点在于坚硬,但由此而造成它的缺点是不耐用,经不起磨擦。一支紫毫笔写不了多少字笔锋就会变成像剪刀剪过的那样一斩四齐而败秃。所以纯紫毫越来越被淘汰。有一种紫毫与羊毫相配的兼毫,越来越被广泛运用。
兼毫 兼毫是一种用羊毫和兔毛或羊毛和狼毛两种毛配制的毛笔,性能居于软硬之间,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传统产品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九紫一羊”,这是以紫毫为心,羊毫为被的兼毫;另一种传统产品有“二紫八羊”、“四紫六羊”、“三紫七羊”。这里的几紫几羊并不是确数,而是指大略的比重而已。
“五紫五羊”和“七紫三羊”通常用来写小楷,胜于狼毫水笔。有人以一支“精制七紫三羊小楷”(又名“写卷小楷”)抄写文稿逾三万六七千字而不败,可见兼毫之长处。
近年又通行一种狼毫为心,羊毫为被的名叫“白云”的笔,也属于兼毫一类,主要途径是绘画,也可书法。以狼毫为心,羊毫为被,类似旧时的“卷心笔”,目的也取其锋腹之刚健。
以上是湖笔的大概品类,除此以外,还有“鹿毫”、“鸡毫”及“獾毫”等,前者属稀有产品,后者逐渐普及为绘画用笔。
湖笔丰富多彩的种类,使得它适应不同部门、不同大小的需要。
上一篇
四、武当内家拳法体系
下一篇
永宝用,子子孙孙永宝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