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撰文
李可染大师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拍卖会上拍出2.93亿元的天价,使原本不知道这幅画的人,一下子瞪大眼睛满世界寻找其他几幅画的踪迹,李可染的名字也随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确李可染的一生,这一题材的作品一共画了七幅,也有人说九幅,非要把另两幅也要淘出来;我认为如果真能淘出来也算为艺术做贡献,不用管他。
现在我为大家讲述这幅作品是如何创作的?如今很多人热爱收藏、喜欢字画,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懂艺术,他们爱的是作品拍卖中的天价数字。
要想真正地读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读懂李可染,就不得不从李可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从他的笔墨语言和艺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探寻他在笔墨层面的思索与创作的心路历程。
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徐州市,原名李永顺,中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诗人,是齐白石的弟子。他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的一生有四次大的远游,实际上是长途写生。第一次是1954年的江南写生,时间为4个月;第二次是1956年的长江、巴蜀写生,时间是8个月;第三次是1957年出访德国的写生,时间是4个月;第四次是1959年的桂林写生,时间是两个月。四次写生的时间加起来正好是一年半,从1954年到1959年,一共5年的时间,竟有一年半的时间用在外出写生上,真可谓应了石涛的那句话:“收尽奇峰打草稿”。
李可染 颐和园写生
在这四次写生中,李可染一共积累写生作品200多幅,速写稿无可计数,这在近代画家之中实属罕见。
1954年江南写生之后,李可染根据对江南山水的观察领悟,再结合自己的写生画稿,创作了一批作品,如《杏花春雨江南》、《春夜喜雨》、《雨亦奇》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似乎看到白居易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也感触到了画家李可染,为祖国大好河山之美而跳动的时代脉搏。然而真正使李可染画风大变、脱茧化蝶的是长江、巴蜀写生。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
在巴蜀8个月的写生中,李可染面对青城山茫茫苍苍的崇山峻岭、飞流直下的泉水瀑布、山谷升腾的晨光夕照,他困惑了。
他每天坐在青城山的“半山亭”中发愁、哀叹,手上的笔墨、昔日的技巧都无法表现眼前让他惊心动魄的美景。他画了又撕,撕了又画,如此焦虑地在山中住了数月。
李可染写生时的照片
有一天,天蒙蒙亮,他照常坐在“半山亭”中,看着太阳慢慢地从山的背后升起,金灿灿的阳光为浓黑的大山勾出了轮廓。半山上房屋的黑瓦、白墙、鲜花树木,都呈现在一遍金色的逆光之中,原来黑乎乎的物象一下子变得那样灿烂耀眼、由远及近,与他连日来的思索碰撞在一起,形成创作灵感的火花,在这静谧、湿润、空灵的蜀山深谷中升华……
李可染面对晨光中的青城山,他疯狂了,他疯狂地大喊:“谢谢你啦,可爱的巴山蜀水——!”声音不停地在山谷中回荡。
李可染作品《爱晚亭》
此后,李可染画风大变,传统的图式退居其次,新的构成样式铺展开来,开创了他逆光山水画的风格,从此享誉天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他逆光山水画风格形成之后的代表作,是李可染根据巴山蜀水的真情实景幻化出来的心中之境。他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常常深情地说道:“过去从古人的诗词描写中,我也曾感到西湖风景好,但要与四川相比,却相差甚远。《兰亭序》称赞山阴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实这种景象在蜀地随处可见。”由此可见,李可染对巴山蜀水的感情真是非比寻常!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一幅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喜日子,国内的很多画家都根据指示精神创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关山月、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全国名家胡佩衡、于非闇、宋文治、陈半丁、魏紫熙等人,联合创作了两幅巨作,一幅是花鸟画、一幅是山水画。李可染以“江山如此多娇”为题,举办水墨写生巡回展,向伟大祖国诞生十周年献上自己的一份厚礼!
那一时期,很多人都以毛主席诗词的意境及革命圣地景物入画,如傅抱石的《芙蓉国里尽朝晖》,钱松岩的《红岩》,李可染的《长征》、《娄山关》,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钱松岩作品《红岩》
李可染对毛主席诗词情深意浓,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仍然以巴山蜀水的雄姿,来诠释毛主席1925年作《沁园春》词的意境。《沁园春》词中表现了很多场景,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也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究竟用哪一个场景最能抒发自己的感情,又最能调动自己的艺术手法?李可染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场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1962年,当题材定下来之后,李可染便着手创作。他选择“从化翠溪宾馆”的环境为创作场地。画的时候,他先在自己的胸中将构图作一个大体的安排,然后笔蘸浓墨从最前面的一棵树画起,先画树梢、树枝、树干,用笔像写篆书一样,苍劲沉稳,顺逆并用,挥洒自如;树干、树枝画完后,又笔蘸浓淡墨,采用胡椒点法,依枝干点出树叶;点的时候有意地留出空白,以表现树间的光感,一棵树画完,再画第二棵树,依次将秋林画出。
李可染作品《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秋林画完后,再画丛林,丛林也是一丛丛地画。先画前面一丛,画的时候以侧锋行笔,由下至上,先浓后淡;一丛画完再画第二丛,注意留出丛与丛之间的空白。丛林画完之后画山体,他先以浓淡墨按山的主次、虚实勾出大体轮廓;然后以侧锋、散锋横涂竖抹,有时实皴,有时虚擦;有时点厾,有时又拖泥带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尽得法度,一步步画出山的形状及结构;再以淡墨渲染,层层加深。
山体、丛林画完便画瀑布,只见他将笔横卧,随着笔的颤动层层溅落的瀑布便呈现在纸上;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恰到好处,真是“增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
李可染作品
瀑布画完,开始画水口。李可染说:“作为山水画瀑布画得好与坏,水口是关键。水口画不好,则成无源之水,瀑布也就不成瀑布,失去大自然的生命力。”说完之后,他将笔横卧,准确地画出水口的位置及坡石,然后将其弯弯曲曲地引向远方,以表达深远的意境。接着他利用空白形成云雾之状,画出层层相叠的群山。然后以淡墨渲染山与山之间升腾的云雾,待纸上水分稍干,再进一步烘染,直到意足为止。
画到这里,整幅画的大体形态也就出来了,为了增加生活的情趣和现代感,他在丛林之间巧妙地安排几组民居,黑瓦、白墙,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妙不可言。
为了更好地体现毛主席诗中的意境,他嫌国画颜料中的朱砂不够明快艳丽,便从内库中寻来半斤乾隆御用朱砂;或染或罩,或点或厾地用在画中,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让人感觉整幅作品红得深沉,红得艳丽,准确地体现了毛主席诗意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二幅
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在此,李可染将巴山蜀水幽静平和、虚怀若谷的性情,推至山水画写意的至高境界。
这幅作品创作完成后,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赞扬和充分地肯定。对于同仁的鼓励李可染十分激动,趁着创作的热情,他又在第一幅的基础上先后画了六幅。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将这七幅画创作的情况,简单地分述如下:
第一幅:右上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藏于画家家中,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托付嘉德拍卖公司拍出,现藏于海外。
第二幅:右上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刊登在第6期《美术》杂志上,李可染把它捐献中国美术馆,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创作室,连续创作了五幅《万山红遍》,三幅小的,两幅大的。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三幅
第三幅:画右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小尺幅之一)
第四幅:右上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可染”,此画给了荣宝斋,莹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小尺幅之一)
第五幅:1965年李可染将作品送到北京市美协,1976年后发现此画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角上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玄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曾被出版。(两张大尺幅之一)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五幅
第六幅:该画左角上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玄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该画在2000年11月台湾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上展出,并被出版于展览画集中。(两张大尺幅之一)
第七幅:李可染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15周年国庆画了一幅大的给荣宝斋。此画右上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此幅现藏于北京荣宝斋。从记载中看,此后李可染再也没画过《万山红遍》。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七幅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其一生山水画创作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绘画艺术中的精品。
为什么李可染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来源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李可染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他的绘画作品中,除了一些速写而外,从来没有以国外素材进行过艺术创作。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说:“很多人都说国外风景好,其实与我们国家的风景没法比!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青城之幽,这些在外国是无法找到的。”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四幅
1937年中国全民抗战,李可染当时在徐州。为了配合抗战、鼓舞全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他创办抗战宣传室、创作室,他负责创作起稿,七个学生后面上色,画了大量的宣传画;并和同仁们将它悬挂张贴在大楼、车站等人多的地方,有时还用美术字书写大幅的抗战标语。1939年创作了宣传画《是谁破坏了你的快乐的家园》,表达自己的抗战爱国情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又积极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之中,和教师、学生们一起参加爱国卫生运动,“门头沟改造”、“十三陵水库”都有李可染大汗淋淋的身影。
李可染作品《长征》
二、来源于他对同仁的尊敬和谦和
李可染在中央美院执教期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都是以诚相待,戒骄戒躁,从不以自己老资格和教师的身份要求别人。他说:“一个人如果想把画画好,首先要学会做人,也就是古人说的立德,德不高则画亦不高。没有善待他人之心,也等于不会善待自己,画画时就会有一种火气,画自然也就失去品味。”所以我们看李可染先生的画,总觉得是那么的深远,那么的宁静。
吴作人在谈到李可染的人品和艺术时说:“艺术天地至广,而于山水匠心独运,峰峦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创境界以推陈。”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第六幅
三、来源于他对艺术的痴迷和探索
李可染除了搞好自己的教学及本职工作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山水画技法的探索和创新之中,可以说废寝忘食,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
他常说:“创新,在文化方面有两个内涵: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创新。对传统中最优秀的东西要吸收,……对腐朽的、不符合今天要求的要扬弃,这也需要胆量,要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要符合今天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客观时代的需要,不以任何人的主观需要为标准。”
在他的画论中,他提倡深入生活。反对用旧的形式套取新的内容,认为这样做就犯了主从倒置的严重错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他主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印章
他经常给学生说:“采一炼十,意思就是采矿用一分的力气,而冶炼却要花十倍的功夫,一个真正的艺术创造者,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专家的双重劳动和艰辛。”李可染这样教导学生,自己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他在《我的话》中写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我从传统中打出来前刻的两方印章。‘胆’者,是鼓励自己突破旧的传统束缚;‘魂’者,是激发自己在创作中,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徐州李可染艺术馆
李可染先生虽然走了,但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他一生苦苦追求的事业,在中国艺术宝库中留下一大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一生的经历及高尚的品格,将激励着后来者,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下一篇
帝国时代罗马复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