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咏贫士

[晋诗·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拼音版:

wàn zú gè yǒu tuō , gū yún dú wú yī 。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ài ài kōng zhōng miè , hé shí jiàn yú huī 。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zhāo xiá kāi sù wù , zhòng niǎo xiāng yǔ fēi 。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chí chí chū lín hé , wèi xī fù lái guī 。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liáng lì shǒu gù zhé , qǐ bù hán yǔ jī ?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zhī yīn gǒu bù cún , yǐ yǐ hé suǒ bēi 。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作品介绍]

《咏贫士》共七首,都是以写古代贤人安于贫贱的事,抒发自己不慕荣利的心境。第一首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人们都认为是暗喻改换朝代后群臣趋附的景象。按宋武帝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六月即位,改年号为永初。那末,这七首诗当作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02年),陶渊明五十六岁。

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一首,咏贫士,也是诗人自咏。作者以孤云比喻贫士的高洁孤独,以飞鸟早归比喻贫士的落落不得意。最后以世无知音而表现出无限的悲伤和愤慨!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便使这种思想发生了变化。中年时期为饥寒所迫,曾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时期完全过着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这些诗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对污浊现实的憎恶和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正象鲁迅所说:“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他歌咏了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而不屈的英雄,赞扬了那些壮烈牺牲的人物。当然,他的作品也明显流露了消极的乐天知命和人生无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颓废没落情绪。他的诗的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洁、含蓄,浑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

陶渊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另外,有比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注释]

(1)这首诗以孤云、独鸟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

(2)万族:万物。族,品类。托:依托,依靠。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3)暧暧(ài 爱):昏暗不明的样子。余晖:留下的光辉。

(4)朝霞开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相与:结伴。

(5)翮(hè河):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6)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7)苟:如果。已矣:犹算了吧。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译文]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赏析壹

壹/

咏贫士七首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咏贫士》七首在诗史上的意义极可注意,从诗体来看,它合阮籍《咏怀》与左思《咏史》于一体,钟嵘谓陶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合《咏贫士》观之,正可见建安正始之风由晋而宋之传承。再以返观陶潜它作,可见洵如朱熹所云,陶诗之平淡之下实有豪放,“但豪放得不觉来耳。”(《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因此这一类诗,正是解开陶诗与建安风骨关系的钥匙。

从诗章组织看,组诗虽不起于陶,但如阮籍《咏怀》、左史《咏史》等,均各诗并列,是相近题材之组合。而《咏贫士》七首,有总有分,首尾呼应,脉络贯通,将组诗形式推进到新的高度,启后来杜甫《秋兴八首》等先声。

佚名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赏析贰

贰/

《咏贫士七首》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当作于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拒受江州刺史檀道济所馈粮肉前后,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

《咏贫士》是组诗,凡七首,各诗相对独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体。一、二首为七首之纲,第一首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第二首叙自己贫困萧索之状和不平怀抱,而以“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启以下五首分咏历代贫士操行妙理,第七首末云“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呼应二首之末,表达自己远鉴前修,将固穷守节以绍高风的志向。

这一组诗的作年,王瑶先生编注《陶渊明集》据诗中“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等句意象,判为新、旧朝叠代之际,即公元420年(宋武帝永初二年)作。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则因诗中多述贫困及“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句,推为公元426年(元嘉三年)拒受江州刺史檀道济所馈粮肉前后作,也就是渊明去世前一年。二说都有一定理由,但似都尚缺乏确凿不移的证据,不妨并存备参。不过从七诗中所述贫老之状及明显可感的凄哀之音看,与其归隐其始恬淡心情绝不相同,可以见出其心境的老化,所以要历咏前代贫士,其意亦在心中“贫富常交战”,不复初时之平静,而以前修自励。因此其作于晚年老贫之时当没有疑问。这从诗中会进一步看到。

此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分三层,二景一情,诗旨当然是在最后四句的抒情,而可堪玩味的是前二层的景语。

第一幅景象当是黄昏所见,万物均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馀辉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

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驱散了隔宿的重雾,百鸟在霞光云天中翻飞,而独独有一禽迟举,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归还于故林。

看了这两幅景象,首先会产生一个问题:二者之间是何关系,是并列以见一意呢,还是相续以尽幽思。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从云、鸟,这两个诗歌意象的理解着手。

云、鸟在渊明诗中都是常见的形象,而且经常连用。在其前期、中期作品中,多显现为广远闲舒的形象,如四十岁所作《始作镇军参军过曲河》曰:“望云惭高鸟”即是。更有“云翮”、“云鹤”等。著名的《归去来辞》更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些虽都与归隐有关,但是无不表现出一种恬淡之趣,所谓“浮云野鹤”,正其人也。然而此诗却有很大的变化,虽然孤云、独鸟仍是隐者的象喻,但是孤云高洁,“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辉”,在昏昧的色调中,已见出一种来日无多的哀音。虽然仍是归鸟,但在与朝霞丽羽的对照下,“迟迟”二字也显示出一种倦乏迟暮之态。这种倦与《归去来辞》中的倦也不同,辞中之“倦飞”有一种解脱的快感,但此处迟迟之倦,已颇有不堪重荷的真正的疲倦。正是在这两个诗歌意象的变化中,读者可以见出诗人已不复初隐时的欢快,此时,其心境沉重悲慨,也因此可以确定诗为垂老贫病时,以仰前修为自纾所作。于是诗歌的意脉就显现出来了。

诗末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蘖而来的。黄昏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馀辉”,以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作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于无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当初因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坚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反复,量力而行的。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但是旧友零落,世无知音,既然如此,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何所悲”是解脱之词,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

陶诗素以自然称,但自然并非率易,若不经意之中,其实有匠心在,苏东坡谓其“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冷斋夜话》引),甚是。

诗的结构天成而巧,从景象而观之,由昏至晨,是顺写,从思绪而观之,由垂老而反思中年,是回顾。二者相向而行,却因情景相生而丝毫不见针脚,遂在顺和中见出宛转情思。萧统说陶潜“辞兴婉惬”,甚有见地。

疏中有密是结构上匠心天然的又一表现,由昏景到晨景,中间有一夜时间,诗人并不节节铺叙,只是从前后两景中的意蕴可悟出诗人有一夜之间的思潮起伏,而唯其留有空隙,才更有想像的余地,唯觉无字之处,一片笔意墨韵。疏,又非割裂,诗人鬼斧神工地以形象中的意绪把中空一夜的两景连接起来,由黄昏孤云独去时的馀光残辉,到清晨宿雾初开时的朝霞,云意光韵,正是空间运思最好的媒介,也因此虽然疏朗,却仍圆融浑成。

此诗词句质素而表现力极强,如“暧暧”之中见孤云远逝,馀辉将去而问以“何时”,“迟迟”出林而“未夕复来归”,均以极寻常之句描出深邃的景象,而寄寓有深恨远志。陶诗特多叠词,此诗即二用之,也足见其与《古诗十九首》一脉相承的联系。

只要仔细涵咏,可以感到陶诗意思甚深,深,其实是晋宋之交田园、山水诗二大鼻祖陶潜与谢灵运的共同特点,而与任气慷慨,意旨较显豁的建安诗不同,表现出二人的时代特点,然而陶诗语淡,思顺,格局疏朗,是深入浅出,谢诗语炼,思屈,格局密致,是深入深出;故陶诗舒徐不费力,而谢诗峻刻稍滞重,则为二人不同之个性特征。虽然二人分开后世无数法门,然而陶之较胜于谢,道理也在于此。如果说谢为诗中能品,陶则又为神品。

佚名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赏析叁

叁/

《咏贫士》之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陶渊明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能够在孤独寂寞之中支持下来、活下来,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写得最好的就是陶渊明这两句。他说,宇宙之中有各种族类,树长在山上,鱼游在水中,都有一个托身之所,可是只有那一朵孤独的云,真正是无所依靠的,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没有一个维系的所在。接下来“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暧暧”就是那种云雾迷蒙的样子,那薄薄的一层云在天上飘,过一会儿就从空中消失了,什么时候再看见它?朱自清《匆匆》里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天上的孤云散开以后就永远没有了,就从宇宙之间永远消失了,陶渊明把那种人生之寂寞、短暂和不可掌握写得真好。“孤云独无依”,是写孤独;“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是写无常。这么简单的几个形象,就把人类的孤独寂寞、短暂无常表现出来了。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陶渊明由云写到了鸟。转折之中有联系,你看鸟的上面是“朝霞开宿雾”,也是跟云有关系,所以从天上那朵孤云,他想到日出时的云霞,“朝霞开宿雾”,破晓有了早霞,昨夜的雾也便散开了,所以“众鸟相与飞”,鸟儿一群一群地结伴而飞。鸟儿大清早飞出去干什么?争逐食物。可是有一只鸟“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它张开翅膀从树林里飞出来,“迟迟”是说它比别的鸟飞出来晚,人家老早都出去找食了,它才飞出来,而到了晚上,天还没有黑,别的鸟找食还没有吃饱,它就飞回来了,可见是一只不争逐的鸟。

下面四句“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显然是写人的,这又是一个转折。刚才从云到鸟,现在转到了人,尽管章法是跳跃的,但彼此之间还是有关联。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是从孤云写起的,写到鸟的时候,不是忽然间就加进来了,而是说当早晨的朝霞把地面上昨夜的那些雾冲开时,那些鸟就飞出去了。另外,你看繁体的“云”字是个“雨”字头,“霞”字、“雾”字都是“雨”字头,所以他在跳跃之间有一个联系。他说这只鸟是“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写出了一种品格。“众鸟”,就是一般的鸟,就像我们众人每天忙忙碌碌的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为了名利。而这只鸟是很晚才从树林里边飞出去,天还没有黑就已经回来了,这就树立了一种品格。

所以他后面笔锋一转,“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就从鸟的品格转到人,鸟好像有了人的品格。前面从云到鸟,是从字形联系的,现在又从鸟到人,由品格的相同联系。所以从鸟的“未夕复来归”说到人的“量力守故辙”,你要度量你自己的能力,这个“力”是你的一切,思想、品格、修养、愿望、人生观等等。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何为“知天命”?就是你知道你这一辈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故辙”就是我原来走的那条路。陶渊明说我知道有不能做的,我没有办法跟别人去争逐,所以量力而为,守住自己原来走的路。

可是要守住这条路谈何容易?陶渊明曾经给儿子留下一封信,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就是性情过于刚直,才能又很笨拙,所以不能够应付、敷衍社会,“公式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不得已辞官回家,使得你们从小就忍饥受冻。为什么要这样?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挨饿受冻虽是切身的痛苦,可是要让我违背自己去做官,那比挨饿受冻还要痛苦。所以他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我要守住我这条路,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可是我难道不知道这种选择要付上饥寒的代价吗?陶渊明当然知道。可是大家都是追求富贵追求享乐的,他放弃做官而回家躬耕,还要忍饥挨饿,不用说别人不谅解,连他的妻儿都不谅解。所以他又说:“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真正理解我,那也就算了。我选择了我的道路,付出了这个代价,而且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要做这个选择就要付出这个代价,所以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要求每一个人都理解我,我不为此而悲哀。

陶渊明的诗写得非常简净,情意却是千回百转。所以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看起来它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

佚名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赏析肆

肆/

这是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一,据逯钦立《陶渊明集·附录二,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认为当作于宋元嘉三年(426)陶渊明六十二岁时。那当认为“朝霞”句指刘裕开刘宋朝,但下文“出林翮”指渊明的出为彭泽令,“未夕”句指他的辞官归隐,那还在东晋义熙元年(405),渊明四十一岁时事。因此,这首诗当是辞彭泽令归隐后作,不是刘宋时作。“朝霞”句当指刘裕平定内乱,执掌东晋政权,这才跟“出林翮”相应。倘指刘裕建立宋朝后作,那时他不再出仕,就跟“出林翮”不相应了。《咏贫士》实际是自咏,他自己就是贫士。“万族”指万物,万物各有所寄托,只有孤云独独没有依靠。孤云在空中浮动,无处寄托。不仅这样,“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暧暧”是云影昏暗貌,昏暗的云影在空中消灭了,什么时候再看到残余的光彩呢?“云影天光”是连起来讲的,云影消灭,“天光”也看不见了,所以说何时是馀剩的光辉呢?接着“朝霞开宿雾”,隔夜的雾散了,朝霞显现,众鸟相与在朝霞中飞翔。迟迟从林间飞出来的鸟,翮指鸟,不到黄昏飞回来。度量自己的力量守住旧的路子,“故辙”,车走的旧辙迹,即归的路子,难道不是要受饥寒吗?假如没有知音,一切完了,还有什么悲意,即什么都谈不上了。

这首诗是用孤云比贫士,贫士没有依靠,比自己没有依靠。陶渊明在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岁时,在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做祭酒,即属员,不久就辞归来。因为王凝之是五斗米道徒,不可依靠。隆安三年(399),陶渊明三十五岁,这年做江州刺史桓玄手下的属员,恒玄要篡权,也不可靠。义熙元年(405),他做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自志解职”,还是不可依靠。这年八月,他求为彭泽令。十一月,弃职返里,以此不再出仕。“暧暧空中灭”,昏暗的云影在空中消失,可能指自己做官的念头消失了。“何时见余晖”,可能指东晋的剩余光辉看不到了,即东晋政权落于刘裕手中。朝霞句象上文所指,即刘裕平定的内乱,掌握政权。“众鸟相与飞”,比众多的人归附刘裕。“迟迟出林翮”,当把自己比做出林的鸟,不去投靠刘裕,只求做个彭泽令。“未夕复来归”指自己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就弃职回乡。“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即《归去来兮辞》里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发病。”所以去职回乡,宁愿走躬耕自给的老路。这诗里的“出林翮”也比贫士,也是自比。即《归去来兮辞》里说的:“鸟倦飞而知还”,比自己的倦于做官而去职还乡。也即《饮酒》二十首之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诗用“孤云”来比自己,也有品格孤高的意思,和末联的没有“知音”相呼应。这首诗多用比喻,含意深沉,志趣卓越,风格清真,为渊明杰出之作。

佚名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赏析伍

伍/

《咏贫士》七首是陶渊明经历了仕途坎坷,归田隐居之后的作品。诗中饱和着陶渊明的人世沧桑之感和生活艰辛的深刻体会,更融铸了穷旦益坚,为完善自我人格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是研究陶渊明的为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篇章。据王瑶先生考订是陶渊明五十六岁时的作品,这时东晋王朝已经寿终正寝,正是宋武帝刚即位的永初元年(420)。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诗歌用比兴的手法,以无依无靠的孤云自拟,与有所凭借和依托的万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仅是对依恃门阀世袭而把持朝柄的士族的影射和冷嘲,更展示了孤云的耿介不阿的可贵品质,以及“量力守故辙”,不以饥寒潦倒为意的精神追求,是诗人孤独而高洁情怀的象征。元人刘履说:“所谓朝霞开雾,喻朝廷之更新;众马群飞,比诸臣之趋附。而迟迟出林,未夕来归者,则又自况:其审时出处与众异趣也”。(《选诗补注》)

佚名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咏贫士》 [晋诗·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万族:万物。族,品类。托:依托,依靠。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暧暧(ài 爱):昏暗不明的样子。余晖:留下的光辉。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相与:结伴。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翮(hè河):鸟的翅膀,代指孤鸟。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守故辙:坚持走旧道。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苟:如果。已矣:犹算了吧。

《咏贫士》共七首,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组诗的“万族各有托”,是其中的第一首。

泊客以为,本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孤云无依。从首句到“何时见馀晖”。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万族就是万物。族,品类。

此句是说,世界上任何物品其实都有依靠,唯独那天上的孤云飘荡独无依。

此首诗文,以起兴起首。以万物对孤云,以依靠对无依。突出了一个“独”字,表达了天上那朵云彩的“孤”、“独”和无依无靠的飘荡。

诗人之所以起兴,是以孤云自比,是在感慨自己的人世间无依无靠,飘荡无踪。包括其家人其实也是反对诗人辞官归隐的。在诗人晚年,已经没有归隐田园初年的洒脱和惬意、闲适,由于天灾人祸,家中已经穷困潦倒,甚至诗人还写出《乞食》这样的诗文。

专家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一句,乃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写得最好的诗句。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孤云在天空飘荡,还被乌云遮住,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光辉呢?

诗人在此,是影射黑暗的朝廷,影射把持政权的门阀,导致千百个民间贤人志士无法入仕,清涤朝政。

第二段:孤鸟迟迟。从“朝霞开宿雾”到“未夕复来归”。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此句是暗喻改换朝代后群臣趋附的景象。晋宋易代之后,众人纷纷趋炎附势。

诗人抨击了这种不论对错,只论权势的丑恶现象。其实,泊客还以为,此句诗文,也一定程度表达了诗人对于晋室的留恋和不舍。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孤鸟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翮(hè河),鸟的翅膀,代指孤鸟。

“迟迟出林翮”语句倒装。孤鸟迟迟地才出树林(相比较“朝霞一开宿雾”之时),但是“未夕复来归”,太阳未落就又飞回来了。

相比较“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此句诗文就更加清楚明了。诗人才做了短短八十几天彭泽令,就辞官归隐了。

这一是说明,诗人厌恶黑暗的政治,不愿趋炎附势;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诗人从来都是视田园为自己的“孤鸟”家园--森林。

第三段:坚守故辙。从“量力守故辙”到末句。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力守着自己的旧道(自己的理想),怎么可能不受苦,怎么可能不受饥寒呢?

此句诗文应该这么理解:哪怕受苦挨饿遭受饥寒,但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对于坚守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哪怕自己真的是孤云,真的是孤鸟,哪怕世上没有一个知音,自己也会不会悲伤,一定会坚持到底。

此句诗文,在顽强坚定自己的信念的同时,还感情宣泄地表达出了对于自己一生所遭遇到的痛苦和不平。

诗人在《咏贫士》“万族各有托”这首诗里,以孤云、独鸟自喻,描绘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不平的命运,表现出诗人穷旦益坚、矢志不渝的高洁情操。诗中也饱和着诗人的人世沧桑之感和生活艰辛的深刻体会,同时也抨击了黑暗的朝政和趋炎附势的人群。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__《汉魏六朝诗选》第九十四首《咏贫士》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