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本文观点:昆明湖及万寿山写仿于汉武帝的汉苑;佛香阁前身延寿寺塔,影射柏梁台及承露仙人;乾隆拆塔建阁的原因在于附会了“柏梁之灾”;谐趣园不成体制的湖面,是为了取延寿寺塔影;乾隆取杜甫《秋兴八首》其五诗意入惠山园;惠山园的意境为营造蓬莱仙境。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评价谐趣园的造园艺术,褒者多,贬者少。贬者之言虽不中听,亦字字珠玑。谐趣园初为乾隆惠山园,摹写于无锡寄畅园。后历嘉庆光绪改建,始具当今规模。寄畅园之于惠山园,惠山园之于谐趣园,可见文人园林至皇家园林之蜕变。谐趣园有所本,自有所较。有所较,必有伤害。贬者,以文人园林之标准,品评皇家园林,而怒其不争。自有其偏颇之处。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同祖同宗,但各有其志。臭味不投,岂可用同一标准衡量。评价谐趣园,应分而论之:第一阶段为乾隆惠山园,为文人园林。习得寄畅园七八分,得其表。嘉庆之后的谐趣园为第二阶段,属皇家园林。此文人园林之败笔,皇家园林之精品也。无他,标准不同而已。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何为文人园林?国人言文以载道,园林亦然,同为道之载体。文人园林不以美为目的,仅以美为手段,以美之手段悟自然之大道。而为美而美,此西方美学之套路。谈文人园林避不开老庄。人生即为体道。道谓之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非彼自然,自然而然也。自然即道,天地自然而然,山水自然而然,悟山水之趣便得自然大道。寄情于山水即为修道。然名山大川虽好,鸟兽不可与同群,人终究要回归于尘世。无须望山兴叹,有移天缩地大法,将自然移植于咫尺庭院之中。使无时无刻不能亲近于自然,不时不刻不能体悟道之流转。可知,文人园林之本在于体道,可游可赏仅为其末也。虽为人作,宛若天成。文人园林之所求。不求惟妙惟肖,但求山水意境而已。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左:乾隆惠山园湖区平面图。右:寄畅园平面图。两图等比例,两园水面纵向长度近乎相等。

至皇家园林,便不讲体道,体面重于体道。层楼叠榭,恢宏大气。残山剩水自不可取,苍天厚土方为正统。无处不体现朕之江山。重游乐,曰同乐,乐天下之乐。讲主次,明尊卑,唯“直”,唯“方”,唯“大”。偏游玩之幸,趋于安逸享乐。故皇家园林多人工,少山林雅趣,离自然之道远已。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谐趣园嘉庆、光绪两朝及现代总平面图。左:嘉庆/道光年间 《 万寿山清漪园地盘画样全图》 中:光绪年间《谐趣园全图填修桥座开挖河桶船坞等图样》 右:现代测绘图。

废话已罢,归于谐趣园。

乾隆游寄畅园,携图以归,而营惠山园。此前人之描述,颇具仪式感。乾隆如获至宝,甚为珍重。此举昭显乾隆对汉家文化之重视,以笼络江南士子之心。乾隆有言:“所可师者,其意而已。然吾之意,不在千里外之湖光山色应接目前,而在两浙间之吏治民依,来往胸中矣。”虽有作秀之嫌,然乾隆对汉家文化为真爱。乾隆独不缺文人情怀,其惠山园最近于寄畅园范本。但经嘉庆、光绪之添枝加叶,功能日备,却离文人精神渐行渐远。文人精神的丧失,已久已。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谐趣园嘉庆、光绪、现代总平面变化。本图依据《基于空间句法的不同历史时期谐趣园空间组织特征分析》插图修改

比较乾隆惠山园之于寄畅园。此瓮山非彼惠山,此惠山园亦非寄畅园,其神不同也。寄畅园之神,在于“源远悠长”。惠山园之神何在,则在于幽奥。皆因水体之形制不同也。两者皆以水为主体。一个体态婀娜,一个雍容富泰。寄畅园如“一”字,其狭也长。惠山园则形如曲尺,较寄畅园为宽。寄畅园为溪,惠山园为湖。溪为线,无限延伸于两端。源远流长,意味幽远。心不受缚于园界,系于诗与远方。湖则为面,趋于内敛,宜静观于心。多植荷花,亭亭养君子之德也。溪为流动之水,不舍昼夜,孕育生机。湖为止水,静而无波,返照日月。一动一静,其趣异也。然溪与湖无高下之分,在于处置得当。寄畅园的亭台楼阁,惠山园尽仿之,唯失之于悠远,何也?其为湖也。世人多爱湖面,唯寄畅园独取溪水,何也?主人情趣使然,亦因之于地形。园之异宜,在于人与地。主人之趣不同,地形有异,园亦不同也。无锡秦氏守其寸土,而乾隆怀于天下。此主人之胸襟不同。胸襟不同,情趣自是有异。寄畅园用地狭而长,本为不利。主人因于地形,做溪流,反得其利。此寄畅园之胜也。然乾隆惠山园之地宽且阔。以己之有利,习彼之不利,君子不为也。惠山园,乾隆对寄畅园之念想,在于其肖,而不在于其神。故乾隆学其表,舍其神,此智者之选。言惠山园未得寄畅园之神者,未通此理也。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谐趣园在颐和园中的位置

塔影

惠山园之“L”曲尺形水面,不成形制。何以为之?非因于地形,主人之为也。南北一段,缠于万寿山东侧山根,勾联后溪河与昆明湖。以维持颐和园整体之水体流向。此段来水去水皆备,且顺应地势,本应经营此段,方为正道。未料横出枝节,出东西一段,垂直于山脚,其中隐情常人未知也。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左:底图来自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中所绘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延寿塔。右:依据周维权所绘,制作的延寿寺塔意向图。与佛香阁比较,塌了的好,此天意也。

话说寄畅园,以“山湖塔影”而闻名,巧于因借锡山龙光寺塔影入园。乾隆爷为好强之人,亦要有之。惠山园拉出此段距离,目的为借景。借之者何?现场似无景可借。可叹世人只知佛香阁,而未知大报恩延寿寺延寿塔。其为一九重宝塔,立于万寿山之阳。建至八层毁于莫名。乾隆自言坍塌,皇家记录为拆除,其中疑团甚多。亦有鬼神之说,流于坊间,此无稽之谈也。后于原址建“佛香阁”,方为当今气象。乾隆惠山园所借,正是大报恩延寿寺延寿塔。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自寄畅园“嘉树堂”前赏龙光寺塔影。寄畅园借龙光寺塔影而闻名,龙光寺塔借寄畅园之名而晓于天下。

清人著《养吉斋丛录》:“乾隆辛未皇太后六旬圣寿,就山阳建大报恩延寿寺。易山名曰万寿。寿后初仿浙之六和塔,建宰堵波,未成而圯。因考《春明梦余录》,谓市师西北隅不宜建塔,遂罢更筑之议”。此“六和塔”非今日“六和塔”之模样。今之“六和塔”,为光绪年间重修,较乾隆时为胖。乾隆亦有《惠山园》诗作为证:“塔影波间落,还疑印九龙(惠山又叫九龙山)”。寄畅园内取惠山余脉,外借锡山塔影,尽得自然之利。乾隆为收延寿寺塔影,多此东西一段。昔无锡秦氏,置地营宅,得园外塔影,为意外之财。乃上天眷顾,不可强求。然乾隆以塔影营惠山园,舍本逐末,未顺于自然,其理差也。终致湖面异形,失于法度。

世人皆知“昆明湖”写仿杭州西湖,西湖仅为其表。其实写仿长安“昆明池”。赞的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表的是,乾隆堪比于汉武。乾隆改西海为“昆明湖”,用的是汉武帝凿“昆明池”训练水军之典故。“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乾隆则以“铜牛”和“织耕图”分立昆明湖东西。“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南湖岛浮于瑶池之上,而十七孔桥则似石鲸凌波。南湖岛上原有“望蟾阁”,取自汉武帝钓影山之“望蟾阁”。“凤凰墩”明者仿的是无锡黄埠墩,但其上的镀金铜凤凰风旗,明显出自于建章宫前的“玉堂”。

乾隆喜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明一暗,自觉深邃,有学问。此文人趣味,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说。只是苦了今人。有不懂事者,言乾隆因袭汉名不妥。乾隆开示道:“道古且置言今时,即云袭汉我不辞。辟疆二万里以外,用兵才阅五载迟。西海一带皆吾属,岁岁入贡朝丹墀。伊犁耕牧日孳息,烽火不作宁边陲。一狼千羊非所喻,试问元封能尔为。”试问我的这些丰功伟绩汉武帝做的到吗?可叹:“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左:元李容瑾《汉苑图》 中:万寿山佛香阁 右:元李容瑾《汉苑图》局部。万寿山主体建筑写仿汉苑的台榭建筑。

《史记·平准书》:汉武帝“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佛香阁之高台,即为柏梁台。万寿山中轴之上,延寿寺依山而上,颇有古风。“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台榭建筑,夯土为台,构木为榭。盛于先秦两汉。后仅存于画中,以摹写神仙圣境,或秦汉宫阙。延寿寺明显受到了此类画作的影响。佛香阁,宝云阁,转轮藏,皆起于高台,浮于绿浪之上。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左:北海公园仙人承露台 中:仙人乘露局部 右:圆明园涵秋馆仙人承露台遗址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柏梁台之上有“承露仙人”。“承露仙人”的意义不在于求仙问道,代表了汉武帝的文韬武略,盖世英明。更代表“汉朝”的权柄。一如“九鼎”之于黄帝,“十二金人”之于秦始皇。“承露仙人”辞汉,象征的是皇权的更迭转移。“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承露仙人”的作用是延年,正贴合于万寿山及延寿寺的内涵。但乾隆不能直舒心意,因其母笃信佛教。大清亦以佛教为国教。乾隆以九层宝塔影射“承露仙人”。用宝刹之上的“承露”作为暗示,再以碑文旁敲侧击。《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碑记》载:“……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殿宇千楹,浮图九级……金盘炫日则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则音出天外……后有舍利塔,直上凌虚空,高悬金露盘,去地百余丈。”“金盘炫日则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则音出天外”之句,出自于《洛阳伽蓝记》,此句又出于汉张衡《西京赋》中描写承露仙人的语句:“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土出现了佛塔。受“仙人好楼居” 的传统思想, 使得印度覆钵式佛塔,得以比附仙人所居的木作高阁,而在中国安家落户。而本土之承露仙人蜕变成了塔刹之上的一组部件。

乾隆借《洛阳伽蓝记》之语,暗示延寿寺塔为柏梁台之上的承露仙人。其后,乾隆在北海和圆明园分别做承露仙人两座,足见乾隆对承露仙人的痴迷。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再言惠山园。“载时堂”面对塔影而立。于堂前,咏诵杜甫之《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便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把“载时堂”想象为蓬莱宫阙,则“载时堂”直对于“万寿山”。“万寿山”便是“南山”。乾隆有碑云: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曰万寿。“延寿寺塔”耸入霄汉,喻“承露金茎”。“瑶池”近可取惠山园湖面,亦可远取“昆明湖”。而惠山园之南有“紫气东来”城关。此一 一对应,环环入扣。如说为一种巧合,我不信也。以杜甫诗意入园,此乾隆之伏笔,不予外人道。

颐和园谐趣园之虚幻塔影-----兼谈谐趣园之造园艺术(一)

▲ 乾隆惠山园与杜甫之《秋兴八首》其五之对应关系

惠山园不日而成,而延寿寺塔还未出山巅。第二年,塔至五层。“塔影渐高出岭上。”又两年,“塔影波心落。”再一年,已至八层,“越时塔影渐横云。”乾隆得意满满。不想此年天雷击中了延寿寺塔(传说)。此本寻常之事,破坏应不严重。但乾隆联系上柏梁台毁于天雷之事,此为“柏梁之灾”。当年被认为是汉武帝穷兵黩武、淫酷自恣、违悖天意而得到的报应。人做事,天知道。乾隆的心思似被上天看透,心生恐惧。其关键还在于心虚,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乾隆有之,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乾隆亦有之。乾隆以之为是上天对他的暗示,便拆了“延寿寺塔”,改建“佛香阁”。为何罢塔修阁,此应于另一事件,《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太初元年,未央宫的柏梁台遭火灾焚毁,越巫勇之向武帝进言:“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乾隆咏“清漪园”的诗作有1500首,150首咏惠山园,竟无一首咏“佛香阁”。可见此事对乾隆留下的阴影之深。乾隆有诗《志过》,检讨己之过错。“延寿仿六和,将成自颓堕。……此非九仞亏,天意明示我。……罢塔永弗为,遂非益增过。志兹能改心,讵云君子可。”(此事均为笔者猜测,无史料依据,请读者自辨。)

为塔影,乾隆可谓煞费苦心。观塔影,以东端的“载时堂”(现今之“知春堂”)为最佳。“载时堂”起于高台之上,只为多得塔影一分。今湖东端之局促,虽是后人妄为。但终归起于此塔影。水面尽端同样是一堂一桥。寄畅园游刃有余,面宽更大的谐趣园反倒是局促不堪。何也?塔影之位置不同也。寄畅园之塔影偏于一隅,未在湖面之中心轴线上,与景观无碍。因此同样为观赏塔影的“嘉树堂”,一半已出湖区。平和而宁静,深退于湖岸,将“七星桥”推于前,唯恐于自然争其荣光。而乾隆惠山园的“知春堂”与塔影直对,为了争得塔影,整体皆入湖区之内,再筑高台,以争一时之先。气势凌人,“知鱼桥”为之退让。此皆为取一虚幻之塔影也。乾隆以塔影营惠山园,惠山园已成,而塔影不在。呜呼!十全老人终不能圆满,唯余尴尬于后世。

(待续)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