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坤鹏论:玛丽的房间和哲学僵尸 心灵哲学二元论派的诘问

如果真想让自己的认知提升,就该抛弃“这是常识呀,还用问吗?等类似想法,因为90%以上的时候你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坤鹏论

坤鹏论:玛丽的房间和哲学僵尸 心灵哲学二元论派的诘问

随着不断地学习、思考,坤鹏论越来越感觉到,很多我们所谓的常识真的经不起推敲和深究,甚至只要稍稍用简单的逻辑拷问,便会败下阵来。

而我们认知中绝大多数常识,其实都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父母、学校、专家、社会……

偏偏我们还以为它们都是我们的自己发现所得。

所以,如果真想让自己的认知提升,就该抛弃“这是常识呀,还用问吗?等类似想法,因为90%以上的时候你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

更关键的是,一定开放自我,特别是与你意见不合的观点,绝对不可一棒子打死,甚至更要尊重地去学习和了解。

就像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上帝、神等说法,按社会教育给我们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维模式,这些说法就是荒谬、糟粕……

但是,如果你持客观之心深入了解它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狭隘、可笑。

今天,坤鹏论继续分享心灵哲学的另一派——二元论,看过后,相信你会对上面这段话更有感触。

心灵哲学的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和性质二元论。

前者代表人物是笛卡尔,其后再无著名传人;

后者的创立者为斯宾诺莎,后继传承枝繁叶茂,起码在心灵哲学领域,一直与一元论的物理主义分庭抗礼。

一、副现象论

搞懂这个理论,需要先了解三个名词:

1.印象(表象)

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某种印象(比如:幻想、假想、梦想等,又称表象)。

2.感受质

指个人确实感受到的美味、难吃、疼痛、愉悦等主观的”感觉“,又叫感觉质。

它们同样都是从意识中产生的。

3.现象意识

不管是印象还是感受质,它们都是主观体验的意识,统一被称为现象意识。

4.物理主义和科学家解释不了……

物理主义和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且都是物质。

在物质中,物理的原因和结果法则(因果律)是必然成立的。

自然界的事物必然有着早已存在的原因,且每一个结果都只和一个原因相对应。

但是,如果世界全部由物质构成,那么,现象意识又该放在世界中的什么位置呢?

为什么桌椅板凳等物体不会生出现象意识?

为什么同为物质的大脑却能生出现象意识?

还原论、物理主义的支持者通过对大脑状态的研究,从物理上说明了意识的构造与功能(到底对与不对,还没有定论)。

他们说,源于认知的信息通过神经元的传递成为感觉,引发行为。

但是,他们完全无视了包括印象、感受质在内的现象意识的存在。

我们就算再客观地说明心灵的功能,也很难客观地说明个人主观的痛苦或愉悦感等到底什么样?

也就是——子非鱼,安知鱼的喜怒哀乐以及所有感受。

另外,在还原论,物理主义那里,世界归根结底是粒子的集合。

可是,印象、感受质似乎并不是粒子。

那么,它们又该置于这个世界的什么位置?

主观的印象、感受质又是怎样从作为物质的大脑中生成的?

可以说,印象、感受质的存在打破了作为物理学基本观点的质量守恒定律。

印象、感受质怎样产生?又在何处?

这些仅凭唯物主义难以说明的问题,被称为意识的难题。

坤鹏论:玛丽的房间和哲学僵尸 心灵哲学二元论派的诘问

5.副现象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表象和感受质等意识,而且意识并不遵循作为自然原则的因果律。

比如:即使没有物理上的原因,人的意识也可以海阔天空自由想象。

如果认为意识决定了身体行为,那就证明遵循因果律的物质(身体)受到了不遵循因果律的非物质(意识)的影响。

从物理学的原则上讲,物质世界必然不会受到作为非物质的意识的影响。

所以,副现象论认为,虽然不遵循物理法则的意识是确定存在的,但它完全不会带给物质(身体)任何影响,只是伴随在身边而已。

也就是说,副现象论认为,我们一直以为的意识带动身体的感觉就是错觉,个人意识其实是紧随行为之后出现的,所以,我们真的还不清楚人类是否具备自由意志。

哎呀,你别笑!

这个还真有实验证明,后面坤鹏论会详细介绍。

6.思想实验——玛丽的房间

澳大利亚哲学家弗兰克·杰克逊从副现象论出发,提出了玛丽的房间这个思想实验,用来批判认为”世界上包括意识在内皆为物质“的物理主义。

这个思想实验是这样的:

假设有个科学家叫玛丽,她自从出生以后,就一直住在一个全是黑白的房间里。

她靠黑白的显示器和黑白的书来研究颜色,也就是说,她从来没有见过真实的颜色。

不过,玛丽了解一切关于颜色的物理事实,也能用语言完美地说明什么是颜色。

那么,当她打开黑白房间的门,第一次看见真实的颜色时,比如: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她会不会全新获知相应的感觉,也就是看到颜色的感受质?

这种感觉是在物理学中再怎么学也学不到的!

坤鹏论:玛丽的房间和哲学僵尸 心灵哲学二元论派的诘问

小知识:中文房间在《机器能思考吗?》中,坤鹏论介绍过中文房间这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它向人们揭示的是,如今所谓的机器智能都不过是规则+记忆,它们的学习能力并不等于智能。即使让一个人工智能表现得和正常人类完全一样,但它依然没有与人类相同的意识。中文房间和电车难题、空地上的奶牛、定时炸弹、爱因斯坦的光线、特修斯之船、伽利略落体实验、猴子和打印机、薛定谔的猫、缸中之脑一起被称为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

7.哲学僵尸

这是心灵哲学中的假设存在物,也属于一个思想实验,常被用来反驳物理主义,比如:唯物主义、行为主义与功能主义者提出的论点。

你其实可以将它理解为人型的中文房间。

“一具僵尸只不过是某个在物理上和我们完全相同的东西,但是却没有意识体验——它的内心世界是一片黑暗。”

哲学僵尸是这么一种人,他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细节,都和真正的人一模一样。

他身体每一部分都像人那样运作。

但是!

他没有任何感受。

也就是说,他没有感受质。

不过,尽管他没有感受,但不表明他会表现出来他没有感受。

他也会像人一样说自己饿了,或自己牙痛,区别只在于在他自己内心没有对应的感受发生。

而这恰恰就是物理主义所提出的,包括人类都是物质构成,没有别的东西,那我们本来应该都是僵尸,因为物理学本身并没有保证感受会出现。

那是什么样的物理规律决定了我们变得有意识,从而不是一个僵尸?

坤鹏论:玛丽的房间和哲学僵尸 心灵哲学二元论派的诘问

其实,在《追根溯源寻找还原论的哲学鼻祖》介绍过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用磨坊论证得出过类似结论。

这个论证在他的《单子论》一书中:

“假设有让机械能够思考、感觉、知觉的机关。将这个机关整体以相同比例扩大,放进磨坊里。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去机械内部寻找后见到的,也只会是机械一部分各自运作的景象,绝对找不到能够解释表象(意识、感受)的一切物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设想有某种物理的机制可以产生意识,现在将这个机制的每个部分按照同等比例放大,放大到我们可以像参观一个磨坊那样进去参观,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零件作用于另一个零件,却看不到任何可以叫做意识或感受的东西。

简单一句话:不论大脑使用的是什么机制,都不可能产生感受!

正如罗素所说:

“物理学是很数学的。但那并不是因为我们非常明白物理性的世界,而是因为我们只知道皮毛——我们所知的只有世界拥有数学性质。物理世界只有关于时空构造里的抽象特征为人所知——这些特征还不足以表现,心灵世界中内在特征究竟有或没有什么不同。”

二、自然主义二元论

基于副现象论,美国心灵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个:

二元论:不能把心灵放在物质的世界中,因为这样永远也解不开感受质、表象、感觉、感情、欲望、信念等是如何产生的。

也就是说,只要物理学涉及的领域不扩展,意识的问题就永远无法还原为物质。

自然主义:人们不应该使用精神或灵魂等超自然的语言,否则就根本无法将其提升为逻辑上的议题。

要用自然的(科学的)语言来思考作为物质的大脑为什么会生出意识。

以上两个观点结合在一起就是自然主义二元论。

三、生物自然主义

这个理论认为,就像肠胃的功能是消化,大脑的生物学作用是产生意识。

和肠胃消化食物、肺呼吸空气一样,大脑产生意识就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生命现象。

大脑和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各司其职,都是为了维持生命。

而感受质或感情属于主观问题,不可能从物理层面上讨论。

不能将物理学(神经科学)应该讨论的“意识”(第三人称)与感受质等哲学存在论或认识论应该讨论的“意识”(第一人称)混淆。

也就是说,科学的“意识”是第三人称,是功能意识,主观的“意识”是第一人称,是现象意识,不可混同。

由此,生物自然主义的提出者——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研究有意识和无意识时大脑状态区别,显然比对各个神经元的研究,更容易探究到意识之谜,因为这样就不需要理会感受质等主观意识的存在,可以更容易地触摸到意识的科学彼岸。

四、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

”我们自己的经验为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基本素材,因此,想象的范围也是有限的。我们的经验无助于想象这样的场景:一个臂上有蹼的东西在清晨和黄昏时分飞来飞去,吞吃昆虫;它视力低下,只能凭借反射回来的高频声信号来知觉周围的世界;它白天在阁楼里倒挂着睡觉。就我所能想象的范围之内(这并不算多远),它只告诉我,像蝙蝠那样行动对我来说会是什么样子。然而,这并不是我关心的问题。我想知道,对于一只蝙蝠来说成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

上面这段话出自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1974年发表的论文——《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后来被出版成书。

坤鹏论:玛丽的房间和哲学僵尸 心灵哲学二元论派的诘问

内格尔论证的是,无论物理学如何阐述蝙蝠的大脑或认识的结构,人们都难以经验蝙蝠的主观感受。

也就是说,物理信息无法让我们知道身为一只蝙蝠的感觉是什么。

那么,由此类推,我们也无法知道他人对于颜色、声音、气味、疼痛等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比如:有的人疯狂地喜欢猫,有的人对猫讨厌到不行。

因为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来把握世界。

也就是,我的主观(第一人称)无法成为经验和大脑构造都与我不同的他者(第三人称)的主观。

那么,作为科学,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和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人的主观化为自己的主观。

这能实现吗?

五、还原论统治生命科学

不得不承认,人类坚信因果,坚持眼见为实,这是人性,老祖宗传承的,我们骨子里面带来的。

而且,正是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使得西方哲学以及科学一直苦苦追求极限,追求从一到无穷大,永不满足。

还原论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的产物。

所以,虽然还原论和活力论都历史悠久,一直共存于人类科学的发展中,但是,在20世纪,随着物理学、化学等物质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随着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实验生命科学的诞生和发展,还原论逐渐统治了生命科学的每一块领地。

但是,形而上学、还原论的问题就在于,过于强调同一性而忽视差异性的问题。

而在这个概率世界中,差异性才是最具体的存在,这也预示着,还原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现实生活。

明天,坤鹏论再分享还原论对意识的追索,以及活力论的复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