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道疾病胃肠疾病,主要是指病灶在胃肠的症候,有些旁及胰腺、胆道、胆囊以及腹膜的症状表现。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西医在鉴别上对于各种疾病做出了明确划分。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状的发生、变化相关性比较明显,而一般药物又不能减轻其症状,其往往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无力等症状。
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症则有明显的疼痛。不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多以隐痛、胀痛、灼痛为主,并带有周期性或节律性,胃溃疡一般是餐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常常饥饿时疼痛,常在夜间或凌晨出现疼痛。
这些疾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中医在鉴别区分上没有西医那么明确,但要切记,这类胃肠道疾病在辨证施治上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这是必须用中医的辨证规律去理解和掌握的。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在诊治疾病时,往往以患者的症候反应为根据,因此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证治,胡希恕先生根据不同的症候反应进行分类,并给出了治疗措施。
分症论治的具体疗法
1.如果患者以胃疼呕吐、食欲不振,肠鸣下利、心下痞硬为主要表现,此处心下痞硬主要指的是满而不痛或闷胀发堵。
可以通过使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治疗此类疾病,此三方皆出自于伤寒论,在临床应用可以根据伤寒论原方加减使用。
为什么这三个方子能够治疗此类胃肠道疾病呢?因为这三个方子中都含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其中半夏与生姜可以降逆逐饮止呕,黄芩与黄连可以解热除痞而止下利,人参可以治疗胃气不振,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胃气不振。大枣与甘草可以调和诸药,使药方浑圆一体。
虽然这三个泻心汤的组成一样,但因为药量不一样,因此这三个方子的具体功效也有差别。其中生姜泻心汤更对嗳气、食臭有良效。甘草泻心汤常常对下利无度、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者,有速效。2.如果患者以嗳气为主,有呃逆、泛酸,大便反干,但心下也发堵为主要表现。
此类多用旋覆代赭汤治疗,旋覆代赭汤的药物组成为 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方中的生姜、半夏可以降逆止呕,人参补胃可以用来治心下痞硬,如果患者胃酸过多,胃痛也偏重的话,要加制酸药,以乌贼鱼骨(海螵蛸)最为常用。更奇妙的是,此方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并无通便药,但吃了就能通大便,实为中医之宝贵经验,岂可等闲视之?本方用于十二指肠溃疡,亦有较好疗效。我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方治疗反复发作的十二指肠溃疡尤为好用。3.如果患者以胀满为主,也呃逆,但感觉呃逆之后十分舒服为主要表现。
此类疾病可以用茯苓饮主治,茯苓饮方内有苍术,可以重在治胃有停饮,又有大量橘皮行气,如果患者痛得重一些可加元胡6g,腹部胀满得厉害可以加木香、砂仁等芳香药。但要切记,芳香药耗气伤气,在治疗中应少用。4.如果患者没有恶心、呕吐等症,只是疼痛为主要表现。
此类疾病可以用小建中汤来治疗;但是患者有恶心呕吐的话就不能用,因为此证不喜甘故也。此外主在治痛(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所导致的疼痛)的还有甘草粉蜜汤,但原方宜去铅粉而加祛瘀止痛的白及,用于治胃溃疡有百发百中之效,尤其对胃出血用之更好。方药服法如下:炙甘草24g,白及12g,蜂蜜45g,先煎前两味,去滓,加蜂蜜再煎,把水分煎除一些成糊状,作一剂服。《金匮要略》曰:“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铅粉有毒,但加蜂蜜、甘草则与人无伤,此黏滑性药物,食后附着在胃壁上,故不伤人,可是能诱杀蛔虫,甘草、蜂蜜又能治痛,可见古方配伍之妙。此类胃痛很多见,上述两方效果平稳可靠,不过,小建中汤有些偏温,利于虚寒证而不利于虚热证。有些时候病人是食管痛,但他说不清楚是胃还是食管,这种情况必须详审细问,若为食管,有热者则多为栀子豉汤证。在以上的证型中,如果患者还伴有食欲不振的情况的话,可以和半夏厚朴汤合方来治疗使用,此点,我在临床应用过,半夏厚朴汤可以调理气机,从而可以调节饮食。胡老先生还说过如果在临床中遇到一种胃病,属虚寒阴证的话,应该使用四逆汤类治疗。
以上就是胡希恕先生对于胃肠病的论治,也是我平常治疗胃病时常给别人开的方子,经我验证,非常有效,大家有机会的可以试用一下。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不少人惹上这个病,不过是因为饮食不节,或是服药不当导致脾胃受伤,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其实相对较易治疗,但很多人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今且看经方大师胡希恕是如何治疗此病的!
外寒里虚胃脘痛易攻为补常建中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例如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西学中者,以总结老中医经验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么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例1
王某,男,46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日:10年多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0.4cm2。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1965年12月3日: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1965年12月9日:胃脘痛已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一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
按: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因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太阳阳明合病的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治疗太阳太阴合病的时腹自痛,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乍看是虚实是实本是瘀血怎温中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例2
张某,男,40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日:1962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胡老认为是少阳阳明合病挟瘀的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脘痛已,服九剂后胁痛已,纳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
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挟瘀血,故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阳明,并以桂枝茯苓丸祛除瘀血。其中有半夏、生姜、桂枝、大黄降逆和胃,全方标本兼顾,且方药对证,故见效迅速。回过头来再分析患者的乏力、怕冷、纳差等,可知并非因虚寒,而是瘀血,气滞不疏所致,辨证时当有所借鉴。
虚寒见证确实多温补方药却不同
以上所述皆提到误用温补,是在强调注意解表(例1)和祛瘀逐实(例2),不是说溃疡病不用温补,相反因溃疡病虚寒证确实多见,用温补的方法也就很多。但胡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辨出不同的方证,而用不同的方药。常用的方药有:大建中汤、旋覆代赭汤、黄土汤、吴茱萸汤等。今择其治验病例列述于下:
例3
甄某,男,45岁,病案号61442。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9日:1963年曾患胃脘痛,经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经治疗一度缓解,近一月来又常胃脘痛,饭前明显,口干不思饮,时感头晕、乏力,大便溏黑,潜血强阳性,苔白,脉沉弦细。与黄土汤:
伏龙肝三两,炮姜三钱,川附子三钱,党参三钱,炒白术三钱,生地炭八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四钱,艾叶三钱,生阿胶三钱,炙甘草二钱,黄芩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已,六剂潜血转阴性。
例4
白某,男,32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1965年12月21日:胃脘痛反复发作已一年,近一月来加重,食前食后皆痛,常噫气,呕吐,心下痞,烧心,时脘腹胀满,苔白,脉弦细。X线钡剂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与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加乌贝散:
旋覆花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五钱,代赭石三钱,炙甘草二钱,半夏五钱,大枣四枚,茯苓四钱,白术三钱,陈皮三钱,枳壳三钱,乌贼骨三钱,川贝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痛减,噫气、呕吐减。服六剂胃脘痛已,他症已不明显。
例5
李某,男,33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1965年3月16日:于1963年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常胃脘痛,饥饿时明显,泛酸,欲呕,吐白沫,时头痛,腹胀,苔白根腻,脉弦。与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
吴茱萸二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大枣四枚,陈皮四钱。
二诊:3月25日:上药四剂,胃脘痛、呕吐白沫、头痛皆已,泛酸减。唯胃脘尚胀。上方去苏子,加木香三钱、砂仁二钱,增吴茱萸为三钱。
三诊:4月1日:药后诸症均已。
按:以上是胡老常用的温中祛寒方药。除此之外,尚亦常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胡老还常用一些单方、验方,如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用热豆油或花生油治疗溃疡病急性胃脘痛等,但非常强调辨证、辨方证。同是温中祛寒,例3因有远血又有口干、头晕、乏力等寒热交错证,故用附子、白术、甘草温中祛寒,且用伏龙肝温中收敛止血,伍以生地炭、阿胶协力止血,佐以黄芩苦寒清上热。例4则以中寒停饮、胃气上逆明显,故用旋覆代赭汤合茯苓饮,又因烧心明显,故加乌贝散。而例5虽也是中寒停饮,但表现为饮邪上犯明显,且腹张满明显,故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厚朴汤加陈皮。即温中祛寒治疗溃疡病、胃脘痛是治疗大法,在确定具体方药时,还要细辨具体方证。
下一篇
夏季喝茶养生秘笈十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