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个奇迹
探索者|中国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20世纪初,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刊扉页上刊登了一张中国人的肖像,彼时很少有中国人登上外刊,这个人就是“中国地质学之父”丁文江(1887-1936)。|
1909年9月4日,当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六国饭店展示他在中国搜罗的古籍,尤其是敦煌遗书时,中国学者无不扼腕叹息,称其是“极可喜可恨可悲之事”。
然而,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却发现——即便国宝被搜罗一空,也很少有中国学者像伯希和一样,愿意深入荒野进行考察。
“地质考察有辱斯文”
19世纪末起,中国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来自海外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中国各地奔波,探访隐藏在荒野的矿藏、古迹、洞窟……不断地调查、摄影、发掘,而中国学者却对这些珍贵的遗迹视若无睹。
伯希和在藏经洞中挑选文献。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von )对中国学者有着偏见性的描述,将其称为“斯文秀才”——他们留着长指甲,出门离不开轿子,还一定要带着书童随时伺候。
李希霍芬认为,中国很难开展地质调查,因为当时传统学问是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从事地质行当在人们心中就是斯文扫地”。
即便进入民国,“赛先生”(科学)在年轻人中风靡,可地质考察风餐露宿,在他们心中算不上是份体面的工作。
但李希霍芬的刻板印象,并不适用于丁文江。
天生的探险家
丁文江似乎是个天生的探险家。
16岁那年,这个极少出远门的泰州少年不顾家族反对,举债到日本留学。两年后,尽管他几乎不通英语,旅费也捉襟见肘,却还是说服了两个朋友,结伴前往欧洲。
途经槟榔屿,他们礼节性地拜访了康有为,依靠康有为赠送的十个金镑,才终于完成了这场横跨半个地球的航程。
到英国后,丁文江依然走投无路,险些去船坞打工,所幸,一位好心的医生帮助他留了下来。他才得以在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士学位。
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时的丁文江。
1912年,回国后的他在偶然情况下得知徐霞客,此时学术界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从书斋中走出的“先行者”始终被边缘化。
据《丁文江传记》记载,他起初也对这个明代同乡一无所知。最终穿越半个中国到了上海,才买到一本《徐霞客游记》。
随后,他便以现代徐霞客自诩,努力为其正名,要“看徐霞客所不曾看见”,记“徐霞客所不曾记载”。
但凭借他一己之力,能撼动整个环境吗?
奇装异服的“开拓者”
1913年,丁文江决定投入中国地质教育,26岁的他参与筹建地质调查所(也是中国最早的国立科学研究机构)并任所长。
在教学之余,丁文江开始了地质考察之旅。李希霍芬曾言,山西的煤铁储量足够供全世界使用几千年。
丁文江和同事在零下18度的蒙山进行勘测,由于没带够衣服不得不在山村客店投宿。但由于兵荒马乱,他们携带测量工具,穿着“奇装异服”,被怀疑时歹徒,拒绝让其投宿。
在这样的条件下,丁文江通过实地勘测发现,山西地表最厚的矿藏都没有超过两尺(约为66.67厘米),铁矿尤其有限。
根据这次考察,丁文江撰写了《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物报告书》,这是中国人完成的第一份矿产资源调查和田野考察报告。
1914年,大半个春天,丁文江深入云南,和矿工同吃同睡,探访中国的锡都——个旧。清晨起来,他发现,满地都是浓痰,皮肤都被染成红色。
1914年,丁文江(右一)赴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
1919年,地质调查所完成了《中国矿产志略》出版,对金、银、铅、锌、铁、锰、锡、锑、汞、钨等金属,以及矿产在全国各地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当丁文江穿过大半个中国后却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中国地图,竟然还是康熙时代的传教士留下的版本,各种错漏不仅巨大,甚至荒谬。
1924年,地质调查所开始按照国际地质联合会的标准,正式启动绘制地图的长期计划。九年后,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联合出版了《中国分省新图》。
丁文江的序言却写得有些五味杂陈:“我们只希望以后同行的诸君,少讲些龙脉,使得中国青年渐渐地了解地形是怎样一回事”。
此时已到1930年代,他仍然需要苦口婆心地敦告世人,真正的田野调查、真正的地质学乃至真正的科学,究竟是怎样的。
人工呼吸被压断肋骨
1935年年末,丁文江到湖南谭家山勘察煤矿,仍然像年轻时在个旧那样,不辞辛苦地下矿洞。
这次旅途劳顿不堪,他感染了风寒,在旅馆休养时又不幸煤气中毒。医生抢救他时,竟然连续做人工呼吸,压断了他的一根肋骨,刺破了胸膜,过了很多天才发现。
当同事翁文灏赶赴长沙,想要营救丁文江。可惜为时已晚,1936年1月5日,49岁的丁文江在湖南离世。
丁文江和那代人的努力彻底扭转了李希霍芬的偏见。
1934年,美国科学史家C.H.皮克(C.H.Peake)撰文称赞地质调查所“在国际科学界有着应有的地位”,“它的研究为增值地球的博物史知识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合影。
丁文江去世这一年,中国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举行了抗日救亡的游行,并迅速波及全国。
在葬礼上,同事翁文灏正告同仁,“即便中国暂时亡了,我们也要留下一点工作的成绩,叫世界上知道我们尚非绝对的下等民族”。
撰文:Arvin编辑:Arvin版式设计:Arvin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