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代道家关于传授学习方法重于传授知识的著名论述。当代学校教育,更是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若以此先进的教育理念对照当前的太极拳传承教学,可发现对学法问题授拳者研究并不多,而学拳者则想得更少。实际上学法问题已成为太极拳教学中的盲区,由此必然造成习拳的误区。
笔者以为,要走出这个误区,首先必须克服比较普遍存在着的学法问题——“七忌”。惟其如此,才能引导习练者做到目标明,心态平,路子正,方法对。笔者根据自身几十年习拳、授拳和探索所得,试对“七忌”略加剖析,愿以与同道共勉。
一、忌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是太极拳习练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些学员曾有在其他领域学习成功的经验,便自以为学习能力很强,轻视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其运动方式的特殊性,由于不得要领,始终入不了太极门。有些学员初学时进步较快,在练拳群体中成了领头羊,便在一片赞扬声中沾沾自喜,听不进老师的指导和拳友的提醒。有些学员看别人练拳专挑毛病,尤其在比赛、表演等交流活动中,老是用自身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缺乏自知之明和虚心学习的心态。有的习拳者自恃教过几批学生,得过几次奖,还拥有一批“粉丝”,便以高手自居,固步自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产生自以为是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缺乏对太极拳这个国之文化瑰宝的正确认识,更没有敬畏之心和景仰之意。太极拳,说简单也简单,可用“阴阳中和”、“呼吸开合”、“性命双修”寥寥数语予以高度概括;说高深也高深,真可谓流派千姿百态,内涵博大精深。多少代武林精英尽毕生精力探索创新留下的文化遗产,绝非能轻易读懂,轻松学到手的。认识的正确、态度的端正是克服自以为是的根本。
同时,要看到太极拳是以阴阳之道设计的,内外兼修的非常特殊的运动方式,在习练中必须把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用力方式都放掉,再使那么多的要领逐步都练上身,因此在习练中不断纠正各种错误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拳艺是在反复不断的纠错中提高的。如果自以为是,必然丧失自我纠错的意识,提高就无从谈起。
还有,要摒弃浮躁的心态,树立谦虚好学的学风。恩师冯志强先生曾说过,“练拳不可自专自用,我练了六十年拳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他说这番话不仅仅是谦虚,而是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肺腑之言。这是何等深刻,发人深省。运拳时自己难以看到自身全貌,可以对着镜子练,或摄像记录,以便仔细观察研究,这也确实是有效的自我纠错手段。不过,如果心态不正,或眼力不济,就难免视而不见,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点自以为非的精神。自以为是实为非,而自以为非常为是,这也体现出太极阴阳的哲理。
二、忌浅尝辄止
在习练太极拳的各个层次的群体中,还可以发现有些学员热衷于追求学习流派和套路的数量,重学习的广度而轻学习的深度;有些学员片面理解“拳练千遍,拳理自现”,重习练的遍数而轻习练的质量;有些学员痴迷于学习高手拳姿的华丽,重外部形态的模仿,而轻内在要领的体悟。上述种种现象的发生,都是“浅尝辄止”的学风造成的。
对于少数立志深造者而言,浅尝绝对同深造无缘,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广大以健身、养生为目标的太极拳爱好者而言,浅尝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太极拳是内家拳,以内功修炼为主。仅仅练习拳架,当然对健身也会有一定效果,但要达到“养心安神,三性归一;养气混元,滋润五脏;舒经通络,开发潜能;心肾相交,一通百通”的成效,就必须进入太极拳包括内功心法在内的内涵进行习练。因此,无论是普及型、健身型或功夫实战型的习练者,都必须在精气神上下功夫,做到内外合一。无论练哪家太极拳,都应以拳架为载体,从意念、呼吸入手,修身以正形,修心以顺气。以拳练功,以功养拳;内外兼修,以内为主;拳功一体,神形兼备。如果浅尝辄止,绝对到不了这个境界,这同半途而废没有二样。
三、忌好高骛远
许多人经一段时间的习练,略知一些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后,就急于上层次追求风格。现今各门派的视频资料在网上随时可见,这对太极拳爱好者虽提供了学习的方便,但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误导。因为所有太极高手的视频资料都是展示性的,他用优良的技艺将太极拳的风采和魅力展现在你的眼前,可他是怎样一步步练到这个水准的全过程,你是不得而知的。即便有些老师的视频有讲解,但他无法分层次,也缺乏个体针对性,你只能盲目地用你尚未经太极拳基本要领充分训练的笨拙的肢体去模仿高手们优美的拳姿,就像歌舞台上的模仿名人秀,相貌像,服装像,声音像,就是功力不像。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都容易走进好高骛远的误区,片面地追求、模仿某种特点和风格,而忽视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殊不知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循序渐进。太极拳的学习也概莫能外。这如同盖楼房一样,楼能盖多高,首先取决于基础的深度和牢度。盖楼房打基础是一次性的,但太极拳的高手即使成名以后还坚持基础性的训练。恩师冯志强先生曾反复告诫我们,“拳可不练,但功不可不练。”混元太极对习练的程序和基础训练的内容要求都有严格的规范,这是保证训练质量、效率和成功的必须。
佛家讲无常,道家讲变化,阴阳太极图展现了太极阴阳变化的哲理。拳谚说,“一人一太极”。随着你对太极拳理不断地有新认识,练拳的水平不断地提高,所表现出的拳架、推手、散手的状态都会此一时、彼一时地不断变化。要想练好太极拳并不断地提高质量而上层次,必须在基础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守好规距,抓住本质,掌握练法,待功夫逐渐上身,你的太极拳才会水到渠成,练得有声有色。
四、忌被动依赖
在教学关系中教是主导,其作用固然重要,但学是学习的主体。教的效果如何,归根究底,还是取决于学得怎么样。由此可见,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在学拳架的初始阶段,一招一式跟着老师练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老师运拳的风范、气场、呼吸、开合都会对学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跟谁练,会越来越像谁。但如果一味跟练,没有自己单独习练,难免发生跟着老师会打,没有老师就不会打,或记不住、大走样的情况。在学习各项基本要领阶段,跟老师练依然重要,但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自己去主动体悟,这就需要在行拳时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自身意念的引导,内气的鼓荡和四肢百骸的架构和各项基本要领的整合和谐上。进入太极拳的内涵,无一不是在老师的指点下,靠自己不断体悟“钻”进去的。老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把学员“拖”进去。在提高阶段,那更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了,要从“按照老师的行拳规范来练”转为“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来练”。至此,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重要。由此可见,学得是否主动决定学得是否成功。从练拳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主动习练,主动请教,主动体悟,主动纠错,才能事半功倍。这可算是成功的秘诀。
五、忌重拳轻理
由于学习太极拳都是从模仿动作起步的,很少涉及理论,因此容易发生重拳轻理的问题。但离开了正确理论的指导,难免会陷入盲练、偏练和错练的误区。而随着习练的逐步深入,理论的学习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一层功夫一层理”,正如冯志强先生一再告诫我们的:“太极拳要在理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实践告诉我们,在太极拳修炼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初始阶段,主要学习拳架和基本要领,但必须明白这些都是根据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之道的经典哲理创设而成的载体,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任何武术的灵魂,因此学一点“阴阳中和”的基本常识,可深化对拳架和基本要领的认识,从而保证习练的正确方向。在提高阶段,主要学习“以心意为主帅”,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堪任“主帅”的心意又从何而来?显然,并不是任何自发产生的心意就可当此重任,而只有在正确、深入理解太极阴阳之道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萌生体现太极之魂的心意,从而实现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和全身心的混元和谐。在修炼的高级阶段,继续接受老师的指导,并博采众家之长都是必须的,但最根本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一定是从对太极阴阳之道经典哲理的新认识中去探求,一定是从经典哲理、道家的修炼思想方法、中医养生之道和传统武术宝库这四项太极拳的基本构成要素深化融合的新进展中去探求。“太极阴阳是大道,太极拳是小技”,是所谓也。太极阴阳之道是最权威的太极拳老师。
六、忌忽视养生
练太极拳以求健身养生,这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梦想。然而,练太极拳并非简单地等同健身养生,如果练得不得法,甚至可导致适得其反。所谓得法,主要是按拳理、医理、道(道家养生之道)理来习练,就是要懂得养拳、养气和养生。恩师冯志强先生在2001年接受采访时,曾感慨地说,“打了一辈子拳,悟出一个道理很重要,练拳要养”。然而在习练场上,在日常生活中违背拳理、医理和道理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按拳理练拳。太极拳是内家拳,慢练出真功,百炼积柔而成刚。拳法是引进落空以化为主,蓄而后发以养为主。有些拳手急于求成,将太极拳练成了外家拳,于刚处而求刚,过分追求速度,而推手较技则以发放为主,始终在后天力上找功夫。这种蛮练同太极拳真谛南辕北辙。混元太极强调“慢练为养,急练为伤;柔练为养,刚练为伤,功夫是养出来的”。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偏面追求实战功夫,忽视了养生而导致伤身损寿,也就违背了祖先们创立太极拳的本意。
不按医理练拳。太极功夫是实战技击功夫与健身养生功夫的高度统一。混元太极主张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则断,练气则滞,练意则灵。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按照中医养生法则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如果只在力量上求功夫,忽视了神意、气息的和顺,必然导致“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
不按道理练拳。道,为道家养生之道;理,为道家修炼方式之理。许多人是为练拳而练拳,每天练几套拳就完事,造成习练水平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离性命双修相去甚远。要想提高太极拳的水准,发挥太极拳健身养生的最大功效,就不仅在拳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依据道家的养生之道行事,革除生活中不符合养生之理的陋习,关注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行、住、坐、卧都视为练功,这就将习练太极拳提升为修炼太极功夫。要贯彻道家“无为”的修炼思想。“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就是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别乱动。乱动生阻力,乱动伤身。
七、忌追名逐利
太极拳练到小有成就,有些喧闹中的虚名及身外之利会接踵而至。如果抵挡不了鲜花与掌声的侵蚀而追名逐利时,就会不自觉地放松对传统太极文化的探求,而出现学生求名,老师图利的情况。于是真正的太极功夫将渐行渐远。真正的太极拳是具有丰富深厚的系统文化内涵支撑的。如《易经》、《黄帝内经》等易医文化,孔子的“中庸”、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及“和顺”、“含蓄”、“收敛”等修身养性理念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太极拳修炼中处处体现。所以,太极拳修炼的首要任务是在喧闹之中求清净,心静方可由表而入里,心静才能从个人名利中走出来,坚持不懈地探求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太极功夫不断地提升。
本文从以上七个方面对学拳误区作了粗浅的剖析,但这还局限在学员学法的层面上,实际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在客观上如今非常缺乏对学员学拳心态、路子、方法的正确引导;在主观上诸如惰性、贪心、浮躁、骄傲、自大等人性的弱点普遍存在是深层次的原因。必须指出,学法问题的不断纠正,实际上也是对人性弱点的不断矫正。尤其是进入精神修炼阶段,心逐渐静下来,心灵逐渐得以净化,人性弱点也会逐渐得到克服,于是就会进入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上一篇
刘新园谈成化瓷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