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甜草根、丝毛草根、寒草根、白茅菅、丝茅、万根草。
「入药部位」
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性味」
甘、寒。
《本经》:'味甘,寒。'
《别录》:'无毒。'
《本草正》:'甘,凉。'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
入肺、胃、心、膀胱经、小肠经。
《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本草求真》:'入胃、肝。'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
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胃热呕逆,肺热喘咳,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血热鼻衄,温病有热,治喘,反胃,一吃吐,上气,小便出血,劳伤溺血,血尿,乳糜尿,肾炎,阳虚不能化阴,湿热壅滞,大腹水病,解曼陀罗毒,中曼陀罗毒,曼陀罗毒,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吐血不止,引起气逆,吃肉即吐,肺热气喘,体虚水肿,饮水很多,黄病,谷疸,酒疸,女疸,劳疸,黄汗,小便热淋,劳伤尿血,鼻血不止,吐血不止,竹木入肉。
「附方」
1、治吐血不止。
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
2、治血热鼻衄。
白茅根汁一台。饮之。
3、治鼻衄不止。
茅根为末,米泔水服二钱。
4、治喘。
茅根一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如神汤)
5、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
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啘止则停。(茅根汤)
6、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
芦根、茅根各二两。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得下,良。
7、治小便热淋。
白茅根四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适冷暖饮之,日三服。
8、治小便出血。
茅根一把。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温频服。
9、治劳伤溺血。
茅根、干姜等分。入蜜一匙,水二钟,煎一钟,日一服。
10、治血尿。
白茅根,车前子各一两,白糖五钱。水煎服。
11、治乳糜尿。
鲜茅根半斤。加水2000毫升煎成约1200毫升,加糖适量。每日分三次内服,或代茶饮,连服五至十五天为一疗程。
12、治肾炎。
白茅根一两,一枝黄花一两,葫芦壳五钱,白酒药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忌盐。
13、治阳虚不能化阴,小便不利,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
白茅根一斤。掘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将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候十数分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须臾视其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温服,多半杯,日服五、六次,夜服两、三次,使药力相继,周十二时,小便自利。(白茅根汤)
14、治卒大腹水病。
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15、治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黄汗。
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尽啜食之。
16、治血热经枯而闭。
茅根、牛膝、生地黄,童便。煎服。
17、解曼陀罗中毒。
白茅根一两,甘蔗一斤。捣烂,榨汁,用一个椰子水煎服。
18、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
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19、反胃,食肉即吐。
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20、肺热气喘。
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汤'。
21、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
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去茅食品。水随小便排出。
22、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身体微胖,汗出如黄汁)。
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
23、小便热淋。
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一天服一次。
24、劳伤尿血。
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一天服一次。
25、鼻血不止。
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
26、吐血不止。
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
27、竹木入肉。
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
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
「禁忌」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性状」
干燥的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通常长30~60厘米,直径约1.5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浅棕黄色、微隆起的节;节距约3厘米。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心黄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外圈与中心极易剥离。气微,味微甘。以粗肥、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生长环境」
多生长于路旁、山坡、草地上。
「分布地域」
分布几遍全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