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太阴病(脾湿,腹胀大,吐吃不下,黄,寒证),气虚人参血虚白芍,太阴少阴厥阴(阴之初中尽),桂枝汤加白术茯苓(太阴中风,湿+四肢烦痛;太阴病脉浮),四逆汤(太阴病,下利不渴里寒),治黄利尿,桂枝加芍药汤(少阴腹满阵痛),桂枝加大黄汤(少阴腹满实痛),血癌(桂枝加白芍汤+生附白术茯苓)。”
01
—
辨太阴病脉诊病治法
太阳少阳阳明,很少有死症,若失治入阴,太阴少阴厥阴,很多死症。
五脏与三阴
人身代谢跟钱财观念不一样,不是越多越好。
脾主湿,但是喜燥,湿太盛则伤脾。思伤脾,思虑很多,钻牛角尖,是内因伤脾。忧伤肺,也是情志内因。
三阴的关系
阴为寒症,厥阴时会看到热症回来,为寒热并结,因为阴之尽头阳会出来。
02
—
条辨二八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脾主少腹,病人肚子肿大,可知脾不行了。
脾主湿,腹中湿盛则脾有问题,肚子肿起来。
脾管饿:饿不饿的感觉脾在管。胰管味:吃东西没有味道,味同嚼蜡,是胰的问题。
肚子大,腹满,误诊为阳明结实而攻下(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都是寒凉的药,湿会往下沉,肚子更难过。
太阴主症:
03
—
条辨二八八: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阳微阴湿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又有中风,四肢烦痛。脾主四肢,主肌肉。猪肉摸起来黏嗒嗒的,有湿,脾在管。
湿与运动
病进入阴证,脉越来越小,为病进,往里走。脉由涩变长,代表阳气要回头。
太阴中风,可开桂枝汤发表,但若湿盛,无法完全发出来,可用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04
—
条辨二八九:太阴病欲解时,从亥之丑时。
太阴对应子时、午时。
太阴病要愈,在子时,半夜12点肚子很饿,腹满也开始减轻,小便不断排出来,不吐,也吃得下东西,代表太阴病就回来了。
05
—
条辨二九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肚子胀,腹满,也可用桂枝汤发汗。
若要好得快,加白术茯苓。
06
—
条辨二九一:自利不渴者,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不口渴
下利不渴为阴证:
炮附子与生姜,生附子与干姜
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07
—
条辨二九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数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手足温,代表胃肠功能还有。
太阴病,应该会发黄,因湿太盛,占用了脾的空间,黄色营养不受,而黄。
小便利,不发黄
脾家实:
08
—
条辨二九三: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没有发表而攻下,腹满,一阵阵痛,为太阴病,用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拒按,强烈的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击。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击,大黄一两。
有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仅此两个处方
湿很盛时攻下,大黄不宜太多。
血癌:
(1)小儿麻痹疫苗,两种后遗症:脑瘤、血癌。口服沙滨疫苗更甚。
(2)小儿麻痹,中医可以治,不要用疫苗。
(3)血癌为为太阴证:桂枝汤重用白芍,加生附(带人5、6钱,小孩子2钱),加白术茯苓。
(4)总体去寒湿。
(5)疗效诊断:能睡,能吃,大小便正常,手脚热,第五椎压痛去。
上一篇
太极阴阳法之顶层命理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