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胸膜炎(胸腔积液)秘方
77.1三子逐饮汤
[来源]张子维,《辽宁中医杂志》(7)1984年
[组成]葶苈子、郁李仁各12克,杏仁9克,茯苓30克,半夏、厚朴各10克,槟榔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下气引水,涤除积液。
[方解]方用葶苈子苦辛,入肺肝二经,功能下气行水;郁李仁味甘酸、甘入脾、酸以入肝、主下气利水,此二味俱主下气行水,故为胸水之主药;杏仁苦温、入肺、利气降逆为辅;茯苓、半夏逐饮降逆,导水下行为佐;厚朴、槟榔气味苦温、疏利气道,助三子行水。诸药合用,共奏下气行水、涤除积液之功。药简力专、奏效颇捷。
[主治]胸腔积液。
[疗效]临床屡用,皆有卓效。
[附记]沈仲圭按:本方药性猛烈、宜于证实脉实、年轻体壮者。但损伤元气之剂,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77.2三仁分利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冬瓜仁、生苡仁、白茅根各30克,杏仁泥10克,丝瓜络、旋覆花(布包)、赤茯苓、飞滑石各15克,桔梗、枳壳、柴胡、通草各10克,苇根60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2次,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清宣分利。
[方解]饮邪蕴结胸腔周围肋膜间,“不通则痛”,故方用冬瓜仁、薏苡仁、鲜苇根、白茅根、通草、滑石、杏仁、桔梗、枳壳、丝瓜络、赤茯苓、柴胡、旋覆花等,化气行水通络,轻清甘淡之品,以宣通分利之,颇具效验。
[主治]悬饮痛(胸腔积液),证见前胸连胁肋胀痛,或左或右,呼吸急迫,畏寒发热,咳嗽不利。虽经多次抽液,但过数日胀痛又发、屡抽屡发,经月不愈。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疗效。一般连服5剂左右即获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果若斯言,信然!
77.3清润消肿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金银花、忍冬藤、白茅根、生苡仁各30克,冬瓜仁、丝瓜络、旋覆花(布包)各15克,杏仁泥、延胡索、竹茹、瓜蒌皮、桔梗、枳壳各10克,鲜苇根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3~5剂。若症状减轻,则多服数剂,可望根治。
[功用]辛凉甘寒,清燥润肺,攻毒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甘寒之鲜苇根以清上焦之热而滋阴液;更用白茅根清热泻火;金银花、忍冬藤以散热解毒通络;旋覆花软坚下气、冬瓜子清利热毒、苡仁清热利湿、丝瓜络通络散结、瓜蒌皮除胸中郁热;杏仁下气平喘;枳壳消胀,桔梗利膈、竹茹润燥、延胡索止上下内外诸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燥润肺、败毒消肿之功。
[主治]胸肋瘅痛(干性胸膜炎)。初起干咳、胁痛、潮热,继则经常胀闷、动则气促似喘。且日久胸膜增厚,与膈肌粘连,故深呼吸时牵引作痛。脉浮弦数,舌红。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若坚持服用,多获痊愈。
77.4逐饮方
[来源]罗晓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川椒9克,桂枝4~6克,全瓜蒌20~30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9克,泽泻10~13克,炒枳壳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通阳化气、宜肺利水。
[方解]方用川椒行水平喘,对水肿胀满、痰饮喘息有治疗作用;桂枝能通阳化气;又配合泽泻、茯苓、猪苓、车前子以导行水湿从膀胱而出;瓜蒌、葶苈子、桑白皮、枳壳、杏仁则取其宣肺降逆,理气行水之功。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化气、宣肺利水之功。气行则水行,邪去则气顺,故用之临床多效。
[主治]胸腔积液。
[加减]若饮邪蕴郁化热,加穿心莲、黄芩、大黄。川椒改为4.5克。痰多而黄、胸胁苦满,呼吸困难,脉弦数者,加贝母、桔梗。川椒改为4.5~6克;葶苈子改为10~12克;血性胸水,加田三七、旱莲草;恢复期用太子参、黄芪、怀山药、当归、茯苓、瓜蒌等以善后调治。
[疗效]治疗63例,胸水消失时间,最短为6天,最长为16天,平均10.5天。治愈后无1例复发。而西药对照组63例中,最短8天,最长43天,平均19.8天,治愈后则有4例复发。
77.5宽中健脾汤
[来源]张保安,《四川中医》(7)1987年
[组成]全瓜蒌20克,苏子、白术、茯苓、苡仁、葶苈子各10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宽中理气健脾,祛湿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全瓜蒌甘寒、能宽中理气、涤痰导滞、又能润肠通便;配苏子可增强宽中理气、祛痰平喘之功;白术为补气健脾温胃之要药;茯苓利水渗湿补脾;苡仁健脾补肺,与白术、茯苓相伍,共奏补气健脾、渗湿利水之功;葶苈子苦寒性降,有祛痰定喘、泻肺行水之力,配大枣防其苦寒而保护胃气。诸药合用,既不伤阳,又不损阴,有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渗出性胸膜炎(悬饮)。
[加减]胸胁痛甚者,加川楝子、枳壳各10克;咳嗽痰多而咯之不利,加桔梗、麦冬各10克;纳呆腹胀,加川厚朴、麦芽、神曲、山楂各10克;低热,加女贞子12克,丹皮10克;大便干燥,加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
[疗效]治疗20例,痊愈16例,好转3例,无数1例,总有效率为95%。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