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郑杭生: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不负各方大力支持

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不负各方大力支持

-——在的讲话

郑杭生

2013年3月23日

尊敬的陈雨露校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我们热烈欢迎各位贵宾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深切感谢各位对刚刚出版的《社会学评论》学术杂志的关爱支持!这么多贵宾的光临、关爱和支持,使我们十分感动和激动,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在今天这个隆重而简朴的《社会学评论》首发式暨提高办刊质量座谈会上,我想简要地表达这样三层意思:一衷心感谢有关各方,二坚持正确办刊方向,三切实提高办刊质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有关各方。办成一本学术杂志,是我多年的心愿,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筹划。那时考虑的是想与其他杂志合作办刊,经过两年多,这条路看来走不通。这促使我们下决心单独申请。我们写第一个申请是2002年4月27日。由于“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等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没有起色。后来想到“改刊号”这一条路。于是找我校书报资料中心,非正式地谈了几次。事情的转折是2012年2月29日,在“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到任不久的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充分表示了学校对人大社会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他说“人大的社会学学科就象一只虎,学校要为这只虎添上双翼,使它跑得更好,跑得更快。学校也将协调各个方面,尽快创办人大自己的社会学学术刊物,这也是郑老师近十年来一直想实现的愿望。”这个致辞使我们社会学界深受鼓舞。这一令人感动而有远见的讲话,大大促进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与书报资料中心的合作。我们从2月份写申办报告交到学校,经过教育部,再到新闻出版总署去年10月10日在网上正式公布批准将《城市文萃》改为《社会学评论》的决定,只用了短短八个月!这里我们首先要衷心感谢陈雨露校长和其他主管领导强有力的关心支持,感谢书报资料中心的紧密合作,感谢校办领导的有效协调,感谢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与人口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还要感谢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的关心、支持!我们的创刊号能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按时出刊,还要感谢社会学界各位重量级人物和其他作者的支持,感谢我们编辑部的团队废寝忘餐的精神,感谢书报资料中心的出色工作!没有上述这一切实质性的支持,《社会学评论》根本就不可能办成、出版,并向国内外发行。

其次,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把一本学术刊物办成什么样的刊物,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就是方向问题、定位问题,也是它的特色问题。关于这一点体现在我们办刊宗旨中。《社会学评论》的办刊杂志是: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刊发高质量、前沿性的社会学研究优秀成果,提供权威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青年社会学者施展才能、更好成长的学术舞台,促进社会学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为推动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历史诸领域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社会学而努力。关于上述办刊宗旨,我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解析,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本刊的最终目标是为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并有助于中国社会学从世界社会学学术格局中,逐步消除多年积累起来的边陲思维方式,增强主体性,从而加速从学术边陲走向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另一个学术中心,成为这个格局中的平等的、受尊敬的一员。

第三,切实提高办刊质量。刊物的学术质量是它的生命所在。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其他学术杂志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保证刊物质量的措施制度,如匿名评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站、建立网上投稿、审稿系统。又如绝不卖版面收取费用,对青年学生的高质量的文章,不仅不收费,而且给予适当的稿费。学术质量无疑主要体现在内容上,但我们也绝不忽视外观与形式。总之,我们向学校领导、学界和媒体界保证,凡是可能导致降低学术质量的事情,我们一定不做。

最后,作为一本新创刊学术杂志的主编,深感自己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作为学术杂志界的一名小弟弟,又有向各位老大哥学习成功办刊宝贵经验的义务。所以我想说,这本杂志的办成,是大家支持、扶植的结果;但我更想说,今后要办好这本杂志,要办得高质量,更需要大家从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和扶植!大家知道,办成办好一个基金会和一本学术杂志,是我一生最后阶段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情的重点在于培养、提携学界的青年学子、青年学者。他们是中国社会学的希望。我有自知之明,我深知自己的时日无多,已经77岁了,正在从七零后向八零后快速迈进,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他70岁时所说的,他剩下的铜板不多了,但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和我的团队一起,在各方的支持下,把这两件善事尽可能高质量地实实在在地坚持下去!绝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这两年,我逐渐领悟到,善有四种不同的境界或层次,即向善之心,从善之意,行善之举,至善之境。让我们从最初的具有向善之心开始,发展从善意识,学习他人做好事,从善如流,并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行善,多多行善,经过持续积累,最后争取进入至善之境。在现在社会不断出现大恶现象的情况下,我们社会学界、社会科学界,我们整个学界,尤其要坚持“四善”。我说这些,不是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说我愿意与大家共勉,在学界形成一种风气,即除了搞好学问,还要促成发扬“四善”的风气。这也是从一个方面把费孝通先生关于社会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的观点付诸实践。

谢谢各位!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