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方剂习读】消风散


【方剂习读】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各6g),甘草,木通各五分(各3g)

【用法】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见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渗溢津水。风胜则痒,痒自风来,故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法。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辛散以达邪,疏风以止痒,为君药。风湿相搏而致水液流溢,苍术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俱为臣药。风邪易于化热,故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风热或风湿浸淫血脉则伤阴血,苦寒渗利之品亦可伤及阴血,故用当归、生地、胡麻仁以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既补已伤之阴血,且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制约诸药之温燥,皆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用之,共奏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功。

【配伍特点】辛散苦燥甘润相伍,外疏清利之中寓润养之法。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疹、湿疹之常用方。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为辨证要点。

【附方】当归饮子(《济生方》)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 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各9g),何首乌,黄芪去芦,各半两(各6g),甘草炙,半两(3g)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主治: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疖,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

【鉴别】当归饮子和消风散均有祛风走表之荆芥、防风及养血扶正之当归、生地、甘草,皆有祛风止痒之功,用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

但消风散中又伍石膏、知母及苦参、苍术、木通等,清热祛湿之功著,宜于湿热较重者;

而当归饮子配以白芍、首乌及黄芪之属,重在养血益气而祛风,故宜于风疹瘙痒日久,气血不足者。

【医案举例】一妇人肝经风湿下流阴器,浮肿痒甚,致抓出血不痛。以消风散加苦参、胆草、泽泻、木通、山栀,外以蛇床子汤熏洗,搽擦银杏散,十余日痒止肿消而愈。(《外科正宗》)

【方歌】 消风散内用荆防, 蝉蜕胡麻苦参苍, 石知蒡通归地草, 风疹湿疹服之康。 【精选医案】

湿疹

王某,男,6岁。2012年9月5日初诊。全身剧烈瘙痒3天。查体患儿前胸、后背及四肢皮肤潮红,丘疱疹,患者自觉痒甚,入夜尤甚,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曾口服西替利嗪片,未见缓解。诊断为急性湿疹。

辨证为风热外侵。治以祛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用消风散加减。处方:

荆芥、防风、地肤子、白鲜皮、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知母、当归、生地黄各10g,生石膏15g,甘草6g。

2天1剂,水煎服并外敷。

二诊:上方用6剂,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痒减轻,大便通,小便畅。效不更方,又3剂而愈。

按:该患儿皮肤潮红,痒甚,脉象浮数,考虑外感风热之邪,又患儿大便干,小便短赤,表明既感外邪也有里热,故方用消风散加减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共奏解表清里之功。消风散出自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风团为证治要点。张同园老师用以治疗湿疹风热夹湿型。《妇人大全良方》云:“医风者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所谓医血,是指治疗风病配伍活血、养血药,故方中配伍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润燥,与诸药合用,于祛风之中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品,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则瘙痒自止。[王浩.张同园治疗小儿湿疹验案3则.山西中医,2014,30(2):6-7]

【编者点评】该医案中患儿大便干,胡麻不用去掉滋阴润燥效果更好。

湿疹

石某,女,47岁。张家口市人。于1978年5月17日初诊。颜面及手部皮疹已28年,每于4~8月多风湿之季尤甚。时轻时重,有时两眼羞明。经多次用内外治法无效而来就医。面色红赤,瘙痒难忍,影响睡眠,溃之流黄汁,结痂后裂缝疼如针刺,烦躁不安,风拂则痒剧,甚时颜面浮肿,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无力。

根据脉证,系湿热内蕴,血虚生风。

治宜祛风燥湿,清热和血。方用消风散加味治之。处方:

荆芥12g,防风3g,当归9g,苦参12g,牛蒡子12g,苍术12g,生地黄30g,蝉蜕18g,知母6g,石膏18g,麻仁9g,木通12g,半夏9g,甘草6g,白蒺藜12g,土茯苓30g。

水煎服,日1剂。

二诊(5月23日):服上药5剂后,自觉痒感加重,此为药到病所,邪正交争之故。脉如前。以上方去白蒺藜,加麦冬30g,蝉蜕增至30g。以散风热。

三诊(5月27日):上方服4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结痂开始脱落,痒感较轻。上方去半夏继服8剂。

四诊(6月5日):面部湿疹大部已清,痒感遇风或遇热时则稍加重。近日大便略干,脉沉缓。拟前方加减。处方:

荆芥12g,防风9g,当归9g,生地黄30g,苦参12g,牛蒡子12g,苍术12g,蝉蜕30g,知母6g,木通9g,石膏15g,麻子仁24g,麦冬30g,桑白皮9g,甘草3g

水煎服,日1剂。

五诊(6月10日):服上药4剂,上述症状全部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原方继服4剂。(河北中医验案选编组.河北中医验案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慢性荨麻疹

患者,男,46岁。2009年4月8日初诊。有慢性荨麻疹病史2年余,此次因食辛辣后发作,全身风团瘙痒2小时,当即给予肌注维丁胶性钙、地塞米松注射液,口服氯雷他定,用药后暂时缓解,但反复发作。出差1个月余,期间口服氯雷他定、息斯敏等维持。

查全身抓痕累累,舌稍红苔薄黄略干,脉浮少数。用消风散。处方:

荆芥10g,防风10g,蝉蜕20g,苍术5g,苦参10g,知母10g,生地黄20g,当归15g,胡麻仁20g,牛蒡子10g,生石膏15g,甘草10g。(无木通)

水煎服,1日1剂。停用所有西药,清淡易消化饮食。服3剂后瘙痒减轻,皮疹减少。服12剂瘙痒及皮损消失,回访至今未复发。[高山山,容永强.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3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216):21]

过敏性紫癜

患者,男,9岁。2010年10月3日就诊。主诉:双下肢皮肤瘀点、瘀斑2月余。患儿2个月前感冒后双下肢出现对称鲜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伴有呕吐、腹痛,经当地医院治疗后,呕吐、腹痛减轻。现患儿双下肢每日仍出现新鲜皮疹,无瘙痒及腹痛、关节痛,遂来就诊。

查体:一般情况可。咽暗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尿常规(-)。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辨证:风热伤络。治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选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各6g,炒牛蒡子9g,当归6g,知母6g,生地黄、熟地黄各9g,紫草6g,茜草12g,益母草12g,桔梗6g,茯苓15g,威灵仙6g,甘草3g。

7剂,水煎服,日1剂。

7天后复诊,原有皮疹渐退,色暗红,偶见少量针尖样出血点,咽痛。查体: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上方改知母9g,加牡丹皮9g,柴胡6g。继用6剂后皮疹全部消退。随访观察,病情未反复。

按:因感受风热邪毒,其蕴阻于肌肤血分、风热损伤血络、外溢皮肤肌窍所致,故在消风散基础上加用益母草、茜草凉血止血;茯苓利水渗湿,健运脾胃;威灵仙祛风利湿,通络止痛。二诊因咽痛加重,故知母加量,加牡丹皮、柴胡清热凉血利咽。[贾春霞,周丽娟,袭雷鸣.消风散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举隅.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2):887]

风疹

陆某,女,30岁。2009年9月23日初诊。患周身皮肤散发性红色痒疹1年,反复发作,此起彼消,以四肢皮肤为多见,遇热尤甚。

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曾用激素及抗过敏西药治疗,症状临时缓解,不久又复发,苦不堪言。查看患者舌紫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为风热外郁之风疹证。治宜祛风清热止痒,养血息风。方用紫红消风散加减:

紫草10g,红花3g,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10g,蝉蜕10g,苦参10g,浮萍10g,苍术3g,生石膏15g,知母20g,当归10g,生地黄15g,甘草6g。

15剂,水煎服。另配合口服熊胆粉胶囊,每天1g。

2009年10月8日复诊,症状明显好转,风疹块减少,瘙痒明显减轻,舌紫红苔薄黄,脉弦。拟原方加白鲜皮15g,继服15剂。继续服药2月,皮肤瘙痒解除,风疹消退而病愈。

按语:风疹,多因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本案患者全身风疹色红,故用紫红消风散加减以祛风清热,凉血活血,养血息风,则疹退斑消。《本草述钩元》:“红蓝花,养血水煎,破血酒煮。”故用红花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又《本经》云紫草“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故用紫草以加强祛风、清热、解毒。方证相符,屡用屡效。[姚欣艳.熊继柏教授诊治风疹、湿疹中医临床举隅.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1):46-47]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